APP下载

点线面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立体式提升路径

2022-11-24刘晓玉夏小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亲和力政治思想

刘晓玉,任 静,夏小华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亲和力程度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探寻要素之“点”、再到连“点”变“线”围“面”的亲和力提升路向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找到亲近“点”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复杂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3]。因此,高校应基于对学生立足点的考察、需求点的关注和兴趣点的激发,进一步开展具有生活味、获得感、时代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考察立足点,开展有生活味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立足其过去生活的经历、现在生活的环境、未来发展的期待,为学生提供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富有生活味的思想政治教育。

剖析学生过去的生活背景是开展有生活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生活背景既具有学生共同生活在某一时代下的统一性特点,也具有基于学生个人家庭生活背景下的差异性特征,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剖析学生在某一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整体精神风貌,结合具有代表性家庭成长背景的学生个性化特征,开展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

审思学生当前的生活场景是开展有生活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强调“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学生现在的生活场景是其现实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思想道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映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采取走访调查等方式,探寻学生当前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矛盾,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展望学生未来的生活愿景是开展有生活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已由过去的“有没有”转为现今的“优不优”。并且,学生需求动因也发生了明显的转换,集中表现为从应试教育背景下对成绩的显性需求转变为素质教育背景下主体价值实现的隐性需要。因此,锚定学生的价值实现,把握学生过去的生活背景及当前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关注需求点,开展有获得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是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5]供给的首要前提是明确需求,因此,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点,积极寻找学生的需求点、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点、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点,最大程度地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相对平衡。

首先,积极寻找学生的需求点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首要条件。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前者是人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在高校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物质生活的满足,如对衣食住行需求等。后者是建立在满足生存性物质需求基础上的发展性精神需求。如对社会的感知、情感和政治身份的确认等。客观的物质需要和主观的精神需要都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条件,只有准确找到学生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点,并一定程度满足学生的诉求,学生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获得感。

其次,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点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前提基础。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加关注知识技能、情感慰藉和政治身份,渴望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观察和解释社会问题,需要有效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获得及时有效疏导,期望能够进行更多的政治参与,特别是校内学生事务工作的参与,等等。因此,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和需求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可以提增学生的获得感,增强亲和力。

最后,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点是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基本保障。掌握需求是为了满足需求。针对学生知识渴求度和政治身份认可度的差异,开设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类通识课程;针对学生政治身份需求程度的差异,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活动。具备侧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获得感。

(三)激发兴趣点,开展有时代感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6],高校大学生更是时代的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跟进时代,才能关注青年。远离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点,需关注学生的疑点、社会的热点和时政的焦点。

其一,学生疑点是开展有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一些“非马”,甚至“反马”的社会思潮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容易混淆视听,影响学生正确价值判断,给学生带来诸多困惑。教师如果不能直面学生的疑惑,解答学生的困惑,学生就会转而信之。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关心的话题,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用大众化的语言为学生答疑解惑,教会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是非,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纷繁杂芜的现象洞察事件的本质。

其二,社会热点是开展有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受普遍关注和评论的话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素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情感表达的温度,将学生关注或是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热点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亲近时代的小切口,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事件相结合,讲清讲透这些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抓住时代青年的兴趣点,才会生成亲和力。

其三,时政焦点是开展有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时政焦点往往是基于社会热点的基础上,随着事件逐步发展,尤其在媒体、网民的渲染下,其隐含的某一话题很容易持续发酵,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这些话题即便正面,但在持续发酵后,也会有负面议题。这些负面议题背后潜藏着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其实,这些焦点往往是社会进步发展中所必须解决但暂时又没有解决的难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时政焦点,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个体的社会化,对高校思想政时代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连接亲近“线”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核心关键

链接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实体媒体与虚拟媒体等关键要素,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用“点”连接成发力“线”,促进亲和力的生成和延展,是亲和力提升路径的关键。

(一)建构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主要源于主体的亲和力,教师的话语艺术、情感传输和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大众化话语沟通是构建主客体和谐线的有效方式。加快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语言的学理性和文本的统一性较强,阻隔了学生的理解,阻碍了亲和力的产生。此外,加速理论话语向时代话语转换。倘若不关注时代语言风格,只关注内容的学科化表达,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养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时代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清楚教材内容。

第二,丰富的情感交流是构建主客体和谐线的必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育主体需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关爱、关心、关照学生,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重大节庆纪念日富含的情感元素,并利用这些元素举办情感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我国的传统节庆文化富含着世情、国情、亲情、友情等各类情感教育资源,如果在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情感的理解和沟通中获得了新的经验和精神的扩展,节庆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7]。

第三,平等的课堂参与是构建主客体和谐线的有力举措。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科技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激起学生课前、课中和课下的参与热情,改变单一化、单向式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实现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到“学生讲、大家评、教师总”的现代化教学范式的转换。平等参与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满足感,实现知行合一。

(二)延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阵地的亲和力

学生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阵地。与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相比,我国学生工作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也包含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事务管理指明理论方向,学生事务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两者的结合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事务管理指明理论方向。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方面还存在过度注重人事化的管理与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衔接不紧密等一些问题,导致引领方向不明确。因此,高校必须统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学生事务管理,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进管理与服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其次,学生事务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缺失学生事务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易吸引学生的关注,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宣讲,学生因缺乏对知识的亲身感知与体验,而产生疏离感与空洞感。但若借助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相结合,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生动鲜活,就会产生亲和力。

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彰显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国外的学生工作主要是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采用窗口式提供服务,与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公民学、社会研究、PSHE等课程相对独立。相反,我国学生工作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既做培养合格公民、关注能力训练、培育专业人才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也通过学术性、专业性、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育人,在融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重构实体与虚拟的联结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的亲和力

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宣传平台。高校不仅需要发掘新媒体的力量,还要挖掘好实体媒介工具的宣传功能,可采用实体宣传和虚拟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主平台的亲和力。

首先,重视实体宣传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纸媒一直是我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径。相较于新媒体,由于时效滞后性和阅读不便性,纸媒逐渐被新生代网民——大学生遗忘,他们对跨时空、跨地域、跨领域和易于阅读的网络新媒体更感兴趣。如果说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广度和便捷性,那么传统媒体的优势则在于深度和持续性,读者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深度探讨,也可能因意见不同而引发持续性观点争锋,在交锋和辩论中澄清价值误区。

其次,虚拟媒体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力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虚拟媒体打破了原有的仅靠实体刊物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之中,推送至虚拟媒体宣传平台,利用虚拟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特点,进行对话式沟通,引导教育客体用辩证的、全面的思维分析问题,吸引教育客体的注意力,增强亲和力。

最后,实体与虚拟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实体宣传不仅具有导向性,可以引导学生的关注点,还具有计划性、目的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宣传不仅具有潜隐性,可以洞察学生的兴趣点,还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无序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特点,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可以实现计划性引导和隐蔽性渗透的融合,既发挥实体宣传的系统性与强制性,又彰显虚拟宣传的开放性与能动性,更好发挥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三、覆盖亲近“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保障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要连“点”成“线”,也需要沿“线”围“面”,不断提升主体的吸引力,借以客体的接受力,辅以介体的传播力,助以环体的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全面提升。

(一)提升主体的吸引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面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如果能在道德品质、讲授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全方位吸引,学生则会萌生对教师的崇拜感,产生对内容的探索欲。因此,教师要从人格魅力、教学方式和话语艺术等多方面全面扩大自身亲和面。

首先,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对增强教育主体的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个人魅力不仅体现在生活世界的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在学科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中,教师个人品德、个性修养、为人处事、奉献精神等都在潜移默化中陶染学生,良好的人格魅力会使学生在心灵上贴近教师。在科学世界中,教师的学术层级、教学水平、理论深度、科研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超强的学术素养不仅给予学生知识熏陶,而且能够促使教育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收与消化。

其次,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即便是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学内容,因教学方式的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传统的授课模式集中表现为教师单向性输出、学生被动式接受。但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期望产生偏差,加之不平等的交流方式,容易疏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灵距离。因此,教师可采用灌输和启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生师之间的需求对接和平等交流。此外,也可借助实践、网络等载体,构建师生双向互动、及时反馈、共同提升的教学模式,拉近师生之间时空情感距离。

最后,教师话语艺术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语言是一门艺术,具有认知、情感、交流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教育主体的话语选择决定着教育客体听课的效率。传统教学是对科学性、学理性的理论文本进行学科化阐述,注重理论思辨而忽视客体现实体验,亲和力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有温度、有情感、有活力的语言,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需注重实现理论话语、学术话语、程式化话语向教学话语、大众化语言、时代化语言转化,用鲜活的话语展现理论的魅力,提高课堂的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激发客体的接受力,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面

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面,高校学生工作要区分学生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学生差异,校园文化活动要符合青年特点,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个体的接受力。

首先,高校学生工作要区分学生背景。学生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使学生背景具有差异性。因而,高校学生工作需区分学生的背景,在学业、就业、心理、经济、行为习惯等方面,为他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办法,并在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观察思想行为的变化,注重引导发挥主体性,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力。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尊重学生差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靠行政手段,采用统一编班、统一方法、统一内容等方式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任务。但客观上,学生在专业背景和政治身份方面存在不同,接受态度和能力也会因此呈现出差异性。如此,在班级编排上,应尊重学生的专业背景,采取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等差异化分班;在教学内容上,对理工科学生偏重科学精神培养,对文科类学生关注价值形态引导,对艺术类学生注重审美情趣熏陶。

最后,举办符合青年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记载和延续着一所高校的学术历史和文化精神,是学校历史文化、人文风气和办学特色的典型呈现。校园文化活动则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重视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既要避免校园文化活动的精英化、娱乐化和官僚化倾向,又要处理好方式融入与价值引领之间关系,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三)增强介体的传播力,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面

校园媒介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校园杂志、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感召力渐次衰退,而微信、微博、校园抖音等新兴的网络媒体逐渐吸引学生的关注。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得到提升,就必须重塑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重构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重组线下宣讲的感染力,促进校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一是重塑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见证者,也是学校过去思想宣传和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传统媒体仅把学生当作受众,学生缺乏话语权和参与权,影响力式微。当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要充分挖掘校园传统媒体价值,善于用学生的视角选新闻、看新闻和辩新闻,重新激发传统实体宣传的生命力。

二是重构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当前,校园网络媒体凭借自身传播优势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有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但其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高校需重构主流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校园焦点和思想难点,不断净化网络环境的纯洁度,扩展传播的广泛度和丰富内容的新颖度,及时精准推送高品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弘扬主流价值观,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三是重组线下宣讲的感染力。线下宣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线下宣讲,多以教师为主要宣讲人,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由于参与机会和参与意识的缺失,学生的获得感偏低,亲和力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构建“双主体”宣讲新模式,将学生纳入宣讲主体,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党团组织会议和社会实践等各种平台,让他们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以朋辈视角,用青言青语,小切口讲述大问题,在“读、听、议、讲、写”中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四)提振环体的感染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面

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影响个体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生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场域来看,需要在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首先,在渗透着育人因素的学校环境中涵养亲和力。校园是学生主要日常生活场域,构建良好校园环境有利于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环境的关注度和利用率不够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渗透作用不够充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重视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可利用雕塑建筑等物质文化,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校纪班规等制度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赋予不同文化形态之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场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感染力。

其次,在涵育着价值元素的家庭文化中延续亲和力。家庭环境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摇篮。家庭成员的完整性、家庭经济的稳定性、家庭教育的关怀性,都对人的道德品质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可以挖掘家风、家训等家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促进家教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场域。

最后,在富含着红色基因的社会环境中改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是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周围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用“大思政课”,充分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邀请英模楷模进课堂,讲活红色故事;将理论教学与红色实践基地考察相结合;统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实施学分互认,让学生在体验社会中感知责任使命。

归根结底,亲和力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优化,主要解决主体、环境、介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疏远、内容偏离和方法疏离等问题,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亲和力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