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情意行”维度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探析*

2022-11-24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史历史情感

刘 青

(集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熔铸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供了理论指引。

对于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于研究“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路径。国内学者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在近三年不断涌现,其中大多学者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一般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法方面寻找路径,把“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本文通过梳理关于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相关文件和文献,结合高校学生学习“四史”实际情况,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探析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力求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高校要从抓好认知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坚定意志、磨练行动能力四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处、实处。

一、抓好认知教育,讲清“四史”的核心要义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四史”缺乏足够的了解,容易产生文化认知偏差,表现在一方面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片面、静止、抽象地看待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另一方面否定历史文化,因此,加强大学生认知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世情、党情显得刻不容缓。

(一)挖掘红色文化和了解校史校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厘清历史。从相关革命文物、革命遗址、革命故事中凝练“四史”素材,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特色教学实践活动,以点带面,加深大学生对某一历史节点或英雄人物的了解,溯清该段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唯物史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立足当下百年新起点。红色资源里蕴含着仁人志士们的革命意志、英雄事迹,校史资源里则蕴藏着治学精神、人文情怀、校友事迹等有形或无形的宝贵财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需要广大教师科学判断国情、世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树立担当意识,明确责任义务。

(二)把握“四史”脉络和汲取经验教训

学习“四史”,大学生要把握“四史”脉络,赓续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大学生要自觉加强历史知识储备,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回首“四史”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凝结了一系列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如红船精神、铁人精神、小岗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中国精神的彰显和延续,这就需要青年大学生把中国精神继承和弘扬下去。

大学生要汲取经验教训,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坚定前行。党的奋斗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息息相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四史”是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不知过去,无以知将来,未来中国究竟走向何处需要青年大学生既不忘来路,又要和时代同行。高校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加强“四史”学习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古和今、中和外相统一的原则。

二、注重情感体验,激发“四史”学习教育热情

在抓好认知教育的前提下,高校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四史”课堂,让情感和知识相互作用,使大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动力作用下自觉调动学习“四史”的热情和兴趣,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情感氛围

立足主体间性,创设教学情境。高校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阶段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自身特有的革命文化历史和学校办学历史,针对性开发“四史”大学生读本,增设与“四史”相关的选修课程。教师进一步将来源精准、素材典型且丰富的音频、视频、图像通过新媒体直观呈现出来,积极表达内心情感,使大学生在“多感官并用”的良好氛围中切身体会到“四史”的历史意蕴和价值魅力,由此激活“四史”课堂,达到以情育人、化人。

加强师生对话,培养积极情感。发挥教师在“四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一支独具特色、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宣讲团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自身在知识、技能、阅历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将良好的、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带给大学生。同时,教师要坚持学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历史观与“三观”相一致的原则,善于倾听、启发、引导,使大学生在对话中坚定价值观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二)在情感教学工作中,完善情感教育机制

运用激励机制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等是大学生情感教育机制的主要发起者和践行者,高校要积极把“四史”学习教育引入党团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照计划全面落实“四史”学习任务,以期在情感体验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确保活动不走样。此外,高校可辅之以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坚持定期奖励与及时奖励相结合,使大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历史的热情和状态。

运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在“四史”教学中,高校可建立生生、师生互评考核机制,大学生既可以对自身学习行为及水平作出评价,也可以对他者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四史”教材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与能力、效果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激发并调动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坚定意志,阐明“四史”学习教育意蕴

中国共产党人以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苦难辉煌的拼搏史,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一)筑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以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苦难辉煌的拼搏史,广大师生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史”形成于中华民族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难岁月,历史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断深入,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纵观“四史”的发展历程,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四史”中蕴藏着伟大精神,而伟大精神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处。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具体的学习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讲清讲好历史,使大学生能够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愈加清醒地认清国情、世情、党情,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2],把握时代脉搏。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

党在领导全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四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由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到思想变革的艰辛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逐渐加深。然而,近年来伴随信息化、技术化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和渗透的方式逐渐隐蔽和多样,加之高校大学生中尚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因此,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重大意义。

《礼记·大学》中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高校要坚持“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战略,在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把好关口,引导大学生传承中国精神、掌握先进科学知识,从“四史”中汲取信仰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去。同时,注重发挥先进模范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四史”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以专题宣讲、歌红唱、朗读等方式向英雄致敬,激励和鼓舞青年大学生发奋图强,敢于和善于战胜逐梦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

(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大学生要在追忆历史中感悟初心和使命。这是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所在,为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障。在战争与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惧流血牺牲,在和平与发展年代,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勇前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把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后的任务会更艰巨。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高校大学生既要在学习和总结历史中增强忧患意识与历史使命感,也要学会认识和把握时局,筑牢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走得更自信。

四、磨练行动能力,合力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实

高校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关键场所,同时还要激活校外资源,与家庭和社会有机衔接,协同开展高质量的“四史”学习教育,推动“四史”学习在全社会范围内走向深处、实处,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家风。

(一)坚守高校育人阵地

高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四史”教学活动。在遵循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将“四史”融入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课程之中。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将“四史”学习纳入通识课,通过小组讨论、主题辩论、演讲、宣讲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深大学生对“四史”文化的理解认同;针对毕业生,通过引导大学生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时代观、择业观等。

高校要形式多样地开展“四史”教学活动。扩大“四史”在高校文化中的积极影响,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四史”所传承的精神内涵。高校既可以开展体验式现场教学活动,还可以举办“四史”主题书展、文化墙、宣传栏、宣传海报等品牌活动,促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四史”所传承的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开拓进取。

(二)强化社会育人功能

激活社会资源,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大学生除了常规地接受线上线下教学外,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从电视、报刊、微信平台等媒体中摄入信息,高校要充分发挥融媒体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搭建“四史”学习平台、拓宽“四史”宣传阵地,也可建立社会“四史”实践教学基地,以实践队伍为先行者,在广大师生中形成先驱效应,实现“四史”文化在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上的统一。

推动高校“四史”教育力量向社会渗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绝不能把上千年的历史留在书本里,或局限在学校这一隅之地,高校要积极协调社区、校外活动场所等资源,用好校外教育场所资源,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图书馆、革命人物类故居和纪念馆、红色遗址等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让“四史”学习教育更具亲和力,为大学生践行使命担当增添历史底蕴。

(三)夯实家庭教育基点

辛然认为,家庭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习近平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6],高校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还需要家庭的支持。良好的家训、家风中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与“四史”所传承的精神一脉相承,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业救国、勤劳致富,身体力行,教导子孙,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作为子女,要在了解家族变迁和家庭生活变化的基础上主动传承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创造美好生活,同时要对父母进行再教育,倡导家人爱岗敬业,把爱党爱国落在实处,管好家人、理好家事,使家庭真正成为自己永葆初心使命的后方阵地。而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承担起教育后代的重任,讲好“四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用正确的家训、家规、家教持续教化子女,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将习得的责任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四史”所传承的精神,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五、结语

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梳理关于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相关文件和文献,结合高校大学生“四史”学习的实际情况,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探析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对此,特归纳以下两点:

第一,关于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研究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本文通过抓好认知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坚定意志、磨练行动能力,从而讲清“四史”的核心要义,激发“四史”学习教育热情,阐明“四史”学习教育意蕴,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实。

第二,在探析深化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中,需要结合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对策。本文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了解校史校情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

猜你喜欢

四史历史情感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