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怎么办
2022-11-24施英
施 英
一、案例重现
案例一:我知道该上学,但不要跟我提上学
2021 年9 月,小易以择校生的身份进入当地一所有名的初中,信心满满地开启了新阶段的学习之旅。然而好景不长,国庆长假结束后,小易便以作业没有完成为由不肯上学。父亲耐着性子与小易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你不上学也可以,只要你想清楚要做什么,计划切实可行,我们都会支持你。”小易说:“我想过,依我目前的情况,要学历没学历,要本事没本事,上学是我唯一的出路。但是现在你不要跟我提上学,一个字都不要提!”父亲本打算继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被小易赶出了房间。父亲隔着房门问小易:“现在不要提上学,那什么时候能提?”小易冷冷地说:“看你们的表现。”父母面面相觑,一头雾水,他们本以为儿子是因为进了新学校后竞争对手太多,学习压力太大,因而产生厌学心理,于是宽慰他说:“爸爸妈妈并不看重你的分数和名次,只要你去上学就好。”但小易还是拒绝上学。
案例二:我想学,但我脑子转不动
佳宁考上了当地一所知名的四星级高中,虽然比母亲的期望值低了一些,但母亲认为,接下来用3 年的时间拼一把,还是有机会上一所好大学的。佳宁总是用微笑回应母亲的要求,努力让她满意。因疫情上网课的日子,佳宁发现自己早上头脑发晕,虽然能勉强起床上课,但是脑子转不动,听不明白老师讲课的内容。做作业时连读题都感到困难,因此很多作业都无法完成。母亲认为佳宁在家太懒散了,“脑子转不动”应该是她想偷懒找的借口。无论母亲如何鞭策,佳宁始终打不起精神。好不容易等到复学,母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心想在学校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在老师面对面的教学下,佳宁应该没有机会偷懒了。谁知佳宁上了半天学,就开始头痛欲裂、胸口发闷,只能由父母接回家。佳宁在家休息了数日,看起来精神状态已经好转,但父母一问及什么时候去上学,她又变得蔫蔫的。佳宁说,她知道现在不上学意味着什么,她也急着想去上学,但就是学不进去。
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曾用生态系统理论解释个体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环境系统和个人特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引发孩子厌学、拒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是孩子最直接接触到的微观环境,会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从家庭环境中追根溯源,找出当下厌学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的共性,能够帮助更多的父母理解孩子,进而引导孩子走出认知和行为无法协调一致的困境。
二、影响厌学的家庭因素共性分析
1.反常表现:孩子突然生病了
“一向很乖,不知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孩子的反常表现令小易和佳宁的父母深感困惑。父母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推测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有归结为个人因素的,如:“他/她就是懒,不想吃苦”“家里生活条件还不错,他/她觉得即使不学习也有吃有穿,所以没有压力”“都是被手机害的,就想着在家玩手机”;还有归结为学校因素的,如老师太严厉、与同学发生矛盾、作业太多做不完等。当所有的原因都被排除而厌学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时,父母只能把孩子送去医院。即使诊断报告上明确给出了抑郁、焦虑等结果,父母仍然对此将信将疑,认为不是医生诊断错了,就是孩子故意装病把症状描述得严重了。
父母之所以难以接受孩子的一反常态和突如其来的“病”,是因为习惯了孩子一贯以来的“乖”。乖孩子常常对外表现为懂事、乖巧、自觉、优秀,对内却压抑了很多无法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情感需求,日益累积,不堪重负,最终表现出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2.家庭关系:冻结或冲突
厌学的孩子通常与父母关系疏离,他们用“无所谓”来表达对父母的漠不关心、毫不在意,他们拒绝与父母交流,在家把自己关进房间,一副不可接近的冷酷模样。但厌学孩子的内心与外在表现恰恰相反,他们对家庭关系格外关注,为免遭家庭成员间不良相处模式的伤害,他们选择用屏蔽的方式回避。小易说,自从记事起,他所感知到的家庭关系是“小心翼翼中充斥着剑拔弩张”,母亲强忍着怒火,但一张板着的脸常让他感到压抑,即使他力争优秀,也很难看到母亲的笑颜。奶奶则常常背着母亲在他面前诉苦:“奶奶在这个家实在是待不下去了,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回老家了。”小易想要从中调解,但无能为力。父亲试图用“孝敬老人”来劝说母亲,这更让母亲感到自己是个外人,使本来就冷冰冰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在佳宁的家庭中,母亲是说一不二的核心人物,父亲内心对母亲的掌控和独裁十分不满,每次被逼急了便发一通脾气迫使母亲闭嘴,紧接着夫妻二人进入冷战阶段……这样的关系让佳宁诚惶诚恐,总是以微笑回应母亲的强势,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紧张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无法安心学习,更难以找到学习的动力。当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时,孩子是困惑的。他们在从小生活的家庭里看不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又如何编织美好未来的梦想?
3.父母:对自己不满便寄希望于孩子
孩子厌学与父母的高期待有密切的联系。父母最常用的激励性语言有“多做点题,你的成绩才有进步的可能”“你要是把玩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你的成绩就不是现在这个水平了”“你明明可以更好,但现在你只付出了五成的努力”。父母在督促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怎么学习的。小易的父母曾为小易的优秀成绩感到脸上有光。小易却忘不了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他被父亲从被窝里拖起订正题目的情景。从此以后,小易只要听见父亲靠近自己房间的脚步声,就胆战心惊。小易的父亲说,自己是外地人,想要在当地立足格外不容易,如果当年自己能好好学习,拿个本科文凭,也许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样艰难。佳宁的母亲初中毕业后读了职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找对象上都没有优势,她不希望佳宁重蹈覆辙。于是,从佳宁小学二年级起,母亲就给佳宁报了一对一的数学辅导班,之后哪门不好补哪门,就怕她在学习上掉队。
父母的前半生有遗憾,希望孩子不留遗憾;自己不想学、学不进,便让孩子学,指望着孩子能学有所成,却忽视了孩子的禀性天赋和个性特点,一味地施压、鞭策,这样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
4.孩子:做不到最好便“躺平”
厌学的孩子通常很少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和清晰的人生规划。“清华北大是第一志愿,最差也得是985 院校”,这是小易的理想。他只知道这是众所周知的名校,考上了父母才会满意,才有面子,至于想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一概不知。佳宁则不敢轻易在母亲面前说出心中所想。当她鼓起勇气说出想报考国外的某所大学时,立刻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国内难道没有好大学可上吗?出了国,你有能力照顾自己吗?”母亲一边督促孩子学习,一边又贬低孩子,这让佳宁失去信心,不再言语。
当“父母心中的好大学”成了孩子的目标,带给孩子的除了沉重的压力之外,还有遥不可及的虚无感。于是,孩子便产生了“与其努力了还是达不到目标,不如趁早放弃”的想法,出现厌学情绪,拒绝上学。
三、父母是厌学孩子最有效的“药”
1.按下暂停键,从好好说话开始修通关系
父母切忌催促孩子去上学,而要放下焦虑情绪,把修通家庭关系作为第一任务。父母需要重新审视家庭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从夫妻间好好说话、真诚沟通开始。同时,父母可以口头或书面向孩子表达歉意:“爸爸妈妈错怪你了,以为你想偷懒,其实你是病了,这是我们的疏忽。我们只关注你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关注你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要向你道歉。从今天起,我们不会再把你当成小孩子对待,你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好孩子,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可以直接说出来,有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爸爸妈妈会尽可能地理解你、帮助你。也请你帮助我们做出改变,让我们变成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一家人。”小易看到父母发来的微信,并未立即回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当看到父母开始有商有量,母亲和奶奶之间的关系变得客气又自然,小易重新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笑容变多了,也愿意主动与父母谈论学习的话题了。
2.调整期望值,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
父母可以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否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了孩子身上?”“我对孩子的苛责里,是否有对自己的不满?”与其鞭策孩子成长,不如自己力求进步;与其希望孩子多看书,不如自己拿起书本看起来。父母的以身示范远比催促孩子学习有效得多。
在当前“内卷”严重的环境中,父母更需要有坚定强大的内心,为孩子创造缓冲压力的安全地带。父母可以时常提醒自己,也向孩子传达:“我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我的孩子也并不完美,他/她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我该为此感到骄傲。我们每个人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就好。”将期望值调整到自己或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高度,内心放松了,反而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
3.改思维方式,把握拥有比找差距更重要
厌学的孩子往往因为受到负性自动思维的影响而感到自卑,他们难以接受失败,对于批评格外敏感,总认为自己不够好。如小易在初中入学考试中排名中等,试卷下发后的每一天,他都觉得老师看他的眼神是不满意的,同学们也一定很看不起他。佳宁说,自己理科差的原因是脑子太笨了,就算再努力也没有用。这样的消极想法往往会自动从脑海中冒出来,令人感到沮丧和无能为力。事实上,小易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色,他对生物、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十分感兴趣,被老师选为生物课代表和班级电脑管理员;佳宁在文科学习中成绩突出,她博览群书,知识面广,语文和英语成绩都非常优秀。厌学的孩子只有改变原先的负性自动思维,发现并展示自己的优势,才能树立并坚定自信心。当小易决定将来要考计算机专业的那一刻,他显然比之前更有力量;当佳宁明确了要考英语专业、将来回母校当一名英语老师的目标时,她一下子感到前途有希望了。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提醒孩子以健康为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节奏,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做好合理的学习计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学习,调整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出发。若孩子主动提出复学,父母可以将复学可能面对的问题一一列出,与孩子一起讨论对策,允许压力下的情况反复。如果孩子能从一周上一天学,到一周上两天学,这就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