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2022-11-24范红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价值观核心

范红伟,杨 彬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人们通常把某种基于一定的思维认知而做出的对社会和个人的理解、判断或者选择倾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相应的主张、观点和态度称之为价值观。而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活环境下,在众多认识、主张和态度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支配作用,反映这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本质需要的主流的、根源的价值观念,则被称为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一套以“仁”和“礼”为核心内容的思想和文化体系,成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行为规范。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接触到的不同思想文化、价值潮流也变得更加便捷多元。在物质条件明显提升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需求也愈发迫切,越来越需要一个能够集中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越来越需要一个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相契合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中华民族、凝聚中国人民。于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不同的层面,提炼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价值准则。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在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也强调了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自春秋时期诞生至今,儒家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西汉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其地位以来,儒家思想既是指导思想,也是传统文化。因此,儒家思想中难免会带有特定历史时段色彩且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的内容,如男尊女卑、纲常礼教等思想。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抓住儒家思想的精髓而衍生出来,用于维系其专制统治的内容,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我们要坚决予以否定和批判。但如果仅凭这一点,便把儒家思想一棍子打死,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意识,难免失之偏颇。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封建’二字,应有一明确的界线,若连家人父子的一片恩情也算是封建,人民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的一片崇敬爱护之心也算是封建,如此漫无标准,则打倒封建,无异打倒一切。”[2]“儒家是中华民族根源意识,它的历史比封建社会悠久,它的命运比封建专制长远,专制君主选定它为官方意识形态,并不是因为它与君主专制相配套,而是借用民意,打儒家的旗号而已;即使儒家为官方意识形态,也不过是历史上某一个特定的时期而已;儒家学说广大悉备,包罗万象,只从制度层面解读儒学,并不能完全反映儒家的实际。”[3]因此,若要研究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首先要做的就是剥去儒家思想用以维系落后统治的、糟粕的那层薄纱,提炼和把握住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核。

从儒家思想创立者孔子的“为政以德”到“亚圣”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再到隋朝王通的“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我们都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从创立到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统一之处就是要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一个和谐稳固的德治社会。而那些纲常等级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社会稳定、巩固统治这一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站在新时代,如果能够正确地看待儒家思想,取其本质精华,剔除封建糟粕,就完全可以吸取儒家思想的精髓为新时代所用,去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根基。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贯通

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保证了其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外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追求。我们从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

(一)相互融合

从内容来看,无论是国家、社会或是公民个人每个层次的核心内容,都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有相似相通之处。

从国家层面来看,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现实价值目标,其囊括了国家的基本领域和各个方面。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在价值观领域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更好地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好地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儒家思想自诞生之日就以“天下为公”为最终目的,并且历代大儒均有与之相关的经典论述。如《孟子·离娄上》中提到的“平治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提到的“一天下”以及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提到的“平天下,谓均平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到的“为天下之大公”。其实,所谓的“公”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消灭阶级压迫,追求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实现幸福安康的现实生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儒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相互融合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宏伟目标,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儒家理念也是相互融合的。

倡导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理想价值属性,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在价值观领域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引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一样,孔子也曾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便能看出,早在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了平等公正对社会安定、家庭和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秦荀子提出的“法者,治之端也”、东汉王符提出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以及唐朝王勃提出的“法立,有犯而必施”等内容,又体现了即便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依然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这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又有了契合之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把逻辑起点放在了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上,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确实有相互融合之处。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的基本价值要求,为新时代中国公民在道德品质、行为方式上提供了最基本标准、规范和准则。新时代的道德要求,是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倡导爱国,就是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倡导敬业,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倡导诚信,就是要“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倡导友善,就是要“赦小过,举贤才”“推己及物”。这些从儒家思想中传承下来的有益的传统观念,自然而然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凝聚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相互补充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进步,国家之间的距离日益拉近、国际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世界被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影响、激荡、碰撞,冲击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趁机涌入中国,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日渐下降。

面对新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核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汲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内容进行补充。儒家思想的政治主张,是维护国家安定,推动社会和谐,倡导见利思义,反对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这就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孔子在论及义利关系的问题时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强调“舍生而取义者也”。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好义”和“欲利”定义为两种人天生就有的心理,并强调“天之生人也,使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也就是说,相比于“体”而言,董仲舒认为“心”更加重要,因此“养其心”比“养其体”更重要,最后他得出结论,人的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推崇义利统一。这些传统的义利观,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以“义”为重,使人们有了一个可以遵循的基本准则,这对于纠正现代物质文明和市场经济产生的偏差,有很大的、持久的意义。因此,运用儒家思想的优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补充,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借鉴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具有与核心价值观相同的作用。梳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经验启示,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经验

春秋末年,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学说相互激荡、碰撞,形成了被后世称作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中的一家,也曾受到道家、墨家、法家等各流派的质疑和批判。比如庄子在《胠箧篇》中抨击儒家所谓的“仁义”,宣扬“绝圣弃智”的主张;墨子公开批判儒家思想,提出“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因受到质疑而衰落消亡,相反,继承了孔子观点的“亚圣”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学说——仁政,儒家思想通过自身体系完善发展,不断系统化、理论化,为其成为后世的“显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儒家思想在秦朝受到重创,但也没有阻止其进一步发展,并且在社会渐趋稳定、治理模式渐趋成熟后的汉武帝时期赢得了“独尊儒术”的殊荣,并由此成为延续两千年的主流思想体系。

到了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道二教的冲击,当时的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为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隋末儒生王通便提出了“可一”的主张,所谓“可一”也就是三教调和。在这个时期,虽然受到了佛、道二教的冲击,但这种碰撞却并没有改变儒家思想作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的地位,相反的是,儒家思想在吸收了佛、道两家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精华后实现了自我完善,稳固了儒家思想的原有地位,丰富发展了儒家学说,唐代还将儒家经典设为主要教学内容和科举考试科目。总而言之,即便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但在当时,却出现了“儒学之兴”“古昔未之有也”的繁荣局面。

与儒家思想的产生和经历相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不同的阶段产生和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工作重心、社会的层次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人们的思想在解放,精神文化需求在增加,当今的社会形势同样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全球化的发展让源自不同文明的多元化思潮有了更为开放的交流互鉴的机会,也使诸多国家和民族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思想受到了冲击。中国社会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而面临着越来越多元的外国思潮的影响,社会民众在信仰和思想等领域都出现了诸多新的趋向。面临这一新的形势,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飞速发展的当今始终充满活力。在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不动摇的同时,还要积极汲取各方优秀文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学习不断系统化、理论化的进程中完成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化吸收,丰富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二)反思之处

在借鉴儒家思想发展的有益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儒家思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入剖析、反思,以史为鉴,加以避免。

两宋时期的儒家思想经由二程、朱熹等大儒的诠释和完善,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但它并未与当时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相适应,而是在形而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逐渐偏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僵化的思想体系。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特别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入仕必读经书,发展成为理学的儒家思想越来越暴露出它空疏、僵化的弊端。理学的空疏、僵化,束缚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为中国近代民智未开,愚昧无知,逐渐落后于世界埋下了种子。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影响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其僵化保守的思想特征严重脱离当时的社会发展实际,成为束缚中国社会长达五百年的思想绳索。而对于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科学态度,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态度。

近代的救亡图存运动中,由于长期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打碎封建枷锁的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却让几千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一并被否定,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化长期面临失根的危险,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陷阱。从这段历史教训可见,如果忽视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作用,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无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内容还是其发展历程,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影响。儒家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仁学,仁学即人学[3],它的很多内容都能够适应21世纪的世界潮流。只有正确认清儒家思想的精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相互贯通,以传统儒家道德之学为营养沃土,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才能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少走弯路。当前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相对削弱,既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同时又要批判继承和吸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夯实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根脉。

所以,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收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优秀成果,汲取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才能加固我们的精神支柱,增强我们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既是新时代的价值需求,也是时代责任。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价值观(二)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