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2-11-24吴晓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力马克思

吴晓娟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得以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个理论用社会发展结构和生产力状况的独特观点来看待历史的变化,并且以前瞻性的目光为未来世界规划图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下,世界历史理论穿过百年依旧展现出它的科学性。

一、《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维科的世界历史理论

维科在其著作《新科学》中从历史哲学的角度首次阐释了世界历史的概念,成为了研究世界历史的开端之人,因此他的理论也成为后人研究世界历史不可绕过的关键点。维科把世界分成了自然界和民政世界,自然界由上帝创造,民政世界是人创造的;接着他说“如果谁创造历史也就由谁叙述史,这种历史就最确凿可凭了”。[1](P144)由此证明,他认为人是自己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这不再是西方世界之前所认为的“神决定一切”的观点,而是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和历史作用。另外,维科认为历史的发展遵循特定的历史规律,是不为人的意识所转移,这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因此他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生产状况将世界历史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不同的阶段对应着不同的认识,神的时代就是盲目的崇拜和敬畏神;英雄时代就是认为英雄改变和领导世界;人的时代才是人认识到自身、看到自身力量的时代。这些观点对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都有极大的影响。但是维科也没有彻底抛弃唯心主义,依旧承认神的力量对人的世界的控制能力。同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他坚持了循环理论,认为人的历史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循环的圈。后来的马克思在继承维科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积极的扬弃。

(二)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

康德看到了人认识的有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因此他认为历史不是简单地包含在某一代人或者某几代人中,而是不断的向前发展。康德认为人类意志才是历史的开端,虽然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因为私欲而呈现出不同的意志,但是在最终的总体结果上却出现某种内在规律性。这种规律不是由上帝决定也不是人随意的改变,而是自然所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在解决历史不断前进所具有的动力问题时,康德说:“大自然的历史是由善而开始的,因为它是上帝的创作;自由的历史则是由恶而开始的,因为它是人的创作。”[2](P67)人在社会中往往包含两种情绪,一种是渴望进入社会,与他人友好的交往,按照社会规律生活;另一种就是排除社会化,不需要考虑他人,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往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是人的社会性而是这种非社会性,只有在对抗性的力量之中,社会才有强大的动力前进。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向社会永久和平的迈进,世界历史也就这样向前推进。康德的理论虽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他逃脱不了唯心主义的局限,看不到人的劳动的重要性,也找不到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更不能明白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最终归宿是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它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存在之前就存在并决定着它们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变迁和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只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表现。绝对精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永恒存在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3](P17)这表明他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对自由的追求,这与黑格尔本身坚持的绝对精神相统一,对自由的追求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回归。另外,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充满了辩证法,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处在一个运动之中,每个民族都会经历产生、发展、衰败的过程;旧的民族灭亡了接着新的民族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另外在他的眼中,世界历史不是各个国家民族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保持着自己的特殊性又具有一样的普遍性,形成一个整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有很大不同,首先是不用精神来解释历史发展过程而是看到了转变的客观过程,其次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归宿是共产主义,而价值归旨则是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最后也不像黑格尔一般崇拜英雄人物而是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值得肯定,其中优秀的辩证法理论也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借鉴下来。

二、《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方式:自然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大学时期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但是随着他深入社会实践感受现实生活便转变了自己的想法。马克思意识到德国古典哲学没有关注世俗世界只是用概念、精神来解释世界历史,忽略了实证经验和客观事实。马克思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4](P169)历史不是在精神中发展的,而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世界各民族、国家开始改变了之前封闭的状态,加强彼此的交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加大殖民扩张、扩大世界市场并且完成工业革命。科技的发展更快地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并且出现了国家间的分工。比如,英国19世纪在中国开设工厂,加大进出口,改变了原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开始蔓延开来。这样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头脑中的哲学理论的变动,而是具有很多历史事实证明的自然过程。马克思所认为的世界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他不强调某个具体国家或某几个国家间的情况,而是着眼于整体性,各民族之间打破原有的壁垒在普遍交往中实现世界历史迈进。

(二)推动力量:生产力和交往

马克思认为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交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力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4](P147)虽然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但是并不意味着交往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交往方式。因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旧有的交往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只能打破原有的建立新的交往方式。马克思并没有着眼于二者的先后关系,而是关注两个因素在相互运动之中如何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民族内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内部分工细化,然后推动了交往的进一步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市场的开辟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国家内部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便开始打破地域的桎梏与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国家在自己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只是进行小范围的交往和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在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便运用科学技术开辟新航路、扩大世界市场,于是世界各国都开始纳入交往的范围,分工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人们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便来源于世界而不再依附于小地方或者自己的国家,历史也打破民族的间隔更加快速的向世界历史发展。

(三)未来图景: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各国通过经济政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不再被距离隔阂,原有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创造出极大的生产力并使普遍交往在全世界得以确立,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从而无法真正的掌握强大的生产力,便爆发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另外随着生产活动的扩大,人的发展也更大程度的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这连资产阶级本身也无法避免。不过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诞生了消灭它自身的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掌握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有着自身独有的优越性,并且有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明确的目标。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有着紧密的关系,“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4](P166-167)世界历史的发展给共产主义提供了实现的物质基础,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联系使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步扩大。这样看来,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被消灭,阶级也不复存在,原来的那些异己力量不再支配人而被人们所用。在这种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的社会状态下,人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

三、《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世界历史理论中已经说明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同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势不可挡的朝着一体化不断迈进。在之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影响下,国际冲突不断,人类生存状况堪忧,原来那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只会为资本主义和本国人民谋福利而肆意去剥削其他国家。站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他们无法给出大家满意的解决方案。中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习总书记提出了新理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理论在新时代下的新表达,世界历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在如今生态环境遭遇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冲突不断的情况下,为了各个国家和全世界人类的幸福,更需要大家树立起“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积极推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起更多的世界责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将加大国际合作,发展“一带一路”,同各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反对“经济逆全球化”趋势

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主要发展动力就是交往和生产力的发展。最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是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后,通过掠夺的手段快速进行海外扩张建立起自己的帝国。随着冷战的结束,欧盟的建立和日本、德国的崛起,世界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迈进。习总书记说:“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 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6]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交往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在经济全球化中才能更好的推动生产和交往的进一步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依旧是西方发达国家享有大部分的好处,但是一部分的经济成果已被全世界人们共同享有,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全球经济处在良好的互动中。但是最近一些年出现了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发达国家增加贸易壁垒等一系列事件,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经济全球化遭到了多方挑战。我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创博鳌亚洲论坛、推行“一带一路”、开办上海博览会、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不断的加大开放力度,降低进口壁垒,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同时也将中国产品带向全世界。中国用实际行动反对“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推动全球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开放、共赢的世界经济环境。

(三)着眼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不断向前发展,人不再受到民族、国家和阶级的限制,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人。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引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全人类谋福祉。马克思曾说:“代替之前存在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会是一个新的联合体的出现,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都将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也将是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7](P53)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我们的强大动力和最终目标。在国内,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外化,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加大民生投入进行各项社会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推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国际上,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积极解决国际上的种种问题。2018年习总书记也在香山论坛上阐释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新安全观,展示出中国友好合作的态度,吸引更多国家用合作、和平的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以人类整体为中心,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它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人类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8]它用共同的利益推动各国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给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力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像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