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与路径
2022-11-24韩影,邢云
韩 影,邢 云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厚重、鲜活的教材。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着力做好伟大建党精神浸润学子心这篇大文章,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教学任务。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伟大建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以马克思主义强党,敢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敢于站在人民立场同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飞跃,成为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集中表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践行精神、“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它具有持续的先进性、鲜明的实践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特征。伟大建党精神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是我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使我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伟大建党精神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使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威胁和破坏、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低潮和困境时都充满信心。
2.伟大建党精神是课程改革的鲜活教材
伟大建党精神以其百年积淀的历史底蕴,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均对思政课教学作出过重大部署。革命时期在陕北设立专门高校,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党建等相关理论;建国后在高校确立专门课程,为后续各领域、各层次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出台若干相关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促进思政课改革;进入到新时代,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必然。伟大建党精神所包含的求真精神、践行精神、斗争精神和无私精神推动着思政课教学改革向前发展,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重要动力。而高校思政课覆盖范围广泛,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等各个方面,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设施完备、人才资源集聚,对于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和时代重任。
3.伟大建党精神是教化育人的思想武器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独特生成意义和发展意义的精神品质,是教化育人不可多得的思想武器。“苦难辉煌”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进路上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与时俱进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更好地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帮助其明辨是非;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定力,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有利于青年学生找准人生目标,把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志、强国志、报国志结合起来,用中国梦激荡青春梦,朝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向前,将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1.教学内容专题化原则
当前,高校思政课还未能及时形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的明确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专题,导致其理论方面不够成熟,不够系统。这就迫切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并使其专题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伟大建党精神本身就具有的专题研究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其特有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和时代价值中。伟大建党精神不仅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要与其他相关理论相融合,所以有必将这些融合教学内容专题化。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教学内容专题研究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最后从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出发,要与其他专业课有所区别地讲解伟大建党精神,这种区别体现在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与时俱进地同最新理论相结合,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成熟,更加完备。
2.教学方法多元化原则
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大多采取语言叙述,缺乏师生互动、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多元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使其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不能笼统地将伟大建党精神所有内容都灌输给学生,此种做法徒增学生课业负担,教学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引入其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最后要注重网络资源。网络平台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当地将网络教学资源引进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方法,而且也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主体示范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该做到身体力行,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和解读伟大建党精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对伟大建党精神理解透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堂节奏,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师是授课主体,学生是听课主体,教师授课既不能脱离学生,也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助于师生互动,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后教师要能够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规范不如示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耳濡目染地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把教师示范作用发挥到最大。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
1.教学目标层面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的总和。一般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知识目标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和时代价值等内容梳理为理论性知识并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从能力目标看,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辩证关系,充分体会中国共产党建党艰辛和强党勇气,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伟大建党精神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进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加强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引好方向。
2.教学内容层面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要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形成逻辑和时代价值做出深刻解读。首先,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坚守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真理铸就信仰,理想指引方向。“坚守真理,坚守理想”要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辩证关系为主线,协同推进共同理想、远大理想和复兴梦想;其次,要讲好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践行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历尽百年风雨从未褪色;再次,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三座大山”作斗争,改革开放时期与封闭僵化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作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斗争;最后,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这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含艰辛而不屈,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这是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3.教学方法层面
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要探索多元教学方法,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指引,将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调研紧密结合。理论性是思政课的一大特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性知识。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拥有深入研究、自主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只有重视理论教学,利用好实践教学,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呈现良好教学效果。二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建设和优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好雨课堂、腾讯会议、精品课程、中国大学慕课、腾讯视频等线上教学平台及课程资源,在线上加强与学生沟通,构建起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教师示范和学生践行一整套线上教学体系。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频共振,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和归属。
4.教学效果层面
良好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一方面,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示范作用极其重要,不仅要对伟大建党精神做出深入解读,身体力行,还要研究琢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注重问题剖析,真正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效果层面看,青年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志向尤为重要。因此,要求当代青年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不断前进;夯实文化基础,培养坚强意志,锤炼过硬品格,发挥奉献精神;要不忘奋斗,不忘斗争,敢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要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时刻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看待问题,真正做到承先辈之志,担时代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