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四有”课堂 赓续红色基因

2022-11-24茅亚平王雅娟

新课程 2022年18期
关键词:四有情怀党史

茅亚平,王雅娟

(1.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江苏 镇江;2.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镇江)

党史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国家意志,培养国家认同、家国情怀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个体成长价值的体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赓续红色基因,明理、力行,有利于青少年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担当和使命。那么,在青少年中怎样开展党史教育呢?笔者结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认为党史教育应构建“四有”课堂:师生心中有情怀;党史学习有生长;课堂教学有立场;策略实施有温度。

一、师生心中有情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情怀要深,要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情怀”二字。

师生心中如何做到有情怀呢?

(一)关注时代,紧跟社会

师生要关注时代发生的变化,紧跟社会的进步。从五四运动萌发科学、民主意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路走来,始终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他们凭借敏锐的时代嗅觉,带领着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自己要了解历史、有情怀,才能用高尚情操引领学生。

(二)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学科的本质与核心价值是育人,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是如此。思政课教师在给予学生精神食粮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我学习,补充养分,最终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道德品格、理想信念,用自己的情怀来感染青少年学生。

二、党史学习有生长

党史内容繁多,且像“政治协商会议”等名词甚至教师都难以了解清楚。所以,很多教师选择“灌输”给学生,学生看似懂了,实则转眼就忘,何谈生长?

党史教育不能拿着课本死记硬背相关内容,这样的课堂没有营养,也没有生命。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未来承载“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生长的,过好课堂生活,在课堂上“入境”“入情”“入行”,以此来增强党史认知,感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的不易,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一蹴而就。这样才能做到道德品质节节成长,革命精神步步夯实,不断发展,不停生长。

(一)“入境”

孙民老师说过:“思政课涉及的历史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历史事件,更是要体现正确价值观下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诠释。”因此,培育学生的价值认同是重要的目的之一。“入境”,即让学生置身于当时事件的情境之中,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体悟当时共产党人根据时局所作决策的原因。

“屹立在世界东方”中的“保家卫国独立自主”板块中首先介绍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年,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中国人民盼望着和平建设和休养生息。面对朝鲜发出的求救信,我们国家要不要派兵?教师可模拟当时的谈话现场,结合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开展辩论。

这样,学生化身为情境中的人,在学习、思考、生长中自然有效地接受党史知识。

(二)“入情”

党史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怎么才能让学生“入情”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有着精辟的阐述:“让学生接收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因此,党史教育要激发学生探究欲。

“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一板块“开天辟地的大事”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早期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为什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革新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以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便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入理解,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最终在感悟中升华对共产党的敬佩之情。

(三)“入行”

党史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知识的学习,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做党史学习的生活延伸。“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内容的学习,要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思考输出,最终实现学生从历史的知识性学习转变为自我生活的道德构建。

“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板块讲述的是长征这一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青少年的长征路又是什么?又该怎样走好他们的长征路呢?这些问题的探讨正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具有发扬长征精神的意识,在学生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三、课堂教学有立场

(一)儿童立场

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有立场,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的立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独立价值,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和成长特点。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板块学习中,学生就提出“一大会址为什么要换地方?”“为什么一大是7月23日召开,而党的生日却在7月1日?”这些问题就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也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此时,教师只需要站到学生身后,将教材中的党史知识与学生搜集的资料转变为动态、丰富、鲜活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的历史、道德体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二)政治立场

现在的青少年多是“00后”,他们所见到的是和平,是繁华,见不到的是共产党人带领下的中国人民如何在挫折中挺起脊梁、苦难中铸就辉煌的。那么,怎样培养青少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呢?

党史课的学习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党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初步引导学生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这是思政课教师作为“人师”最根本的政治底线,也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意义。

“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板块中,就可以通过了解中共一大13位参会代表的经历,体会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不易;通过中共党员数量的变化,体会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道路曲折。又如,讲授长征故事时,可以出示雪山图片,思考登山时需要准备什么物资,再反观当时红军战士是怎样过雪山的。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以期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四、策略实施有温度

教师、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人的课堂就有温度,有情感的温度。党史课教学策略设计、实施时,更要重视激发人的情感,让师生彼此之间有亲近感,亲切地做德育;呈现党史故事、精神故事,创造师生自己的生活故事,党史教学活动更温馨;组织生动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爱国情,入脑浸心有情……

(一)教学策略有温度

党史课的学习知识虽然丰富,但很容易上成“满堂灌”。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政治认同,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温度的课堂。

“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改革开放谋发展”板块,重点聚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改革开放新征程。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比较优越,没有体会过艰苦的生活。因此,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并不能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祖孙三代比童年的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对祖辈、父辈以及自己三代人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情况做一个调查,看看有哪些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改革开放带给每个家庭、每个人巨大的影响。

(二)故事讲述显温度

党史的学习离不开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勇敢奋斗、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革命党人,他们身上的故事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学素材。

“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中给学生讲述国家博物馆001号文物“李大钊同志绞刑架”背后的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讲述《金色的鱼钩》《丰碑》的故事……这些故事中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动力之源。学生通过故事讲出情感,讲出价值,讲出认同。讲好这些故事,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民族自信心,为祖国发展埋下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

(三)实践活动悟温度

党史学习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党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触动学生内心。就拿镇江来说,镇江博物馆、中共丹阳第一支部旧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镇江烈士陵园、韦岗战斗胜利纪念馆等红色记忆点就在身边,以研促学、以研促讲。活动中,准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搜集资料、小组研讨、实地考察……这样更能发挥朋辈效应,进一步实现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学科担负着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只要我们的教师有信仰,学生有信念,就一定可以在“四有”课堂中赓续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四有情怀党史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