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11-24张争艳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数学研究教师

张争艳

(启东市大江中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九年义务教育承载了基础教育教学的两个阶学段:一至六年级为第一学段,初中三年为第二学段,从客观上确定了中小学教育衔接教学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规律,努力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的统一性。数学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但中小学数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初中学数学的知识点建立在小学基础之上;二是中小学数学课堂三维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三是小学数学基本上以直观教学为主,初中数学以抽象三维为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一定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工作,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七年级新生抓起,逐步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素养。“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立项与开题以来,本课题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思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开展研究活动,为全面提升中小学衔接教学效率独辟蹊径。

1.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基本概念

事物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过渡简称“衔接”,而“衔接教学”是指教师在后面一个阶段的课堂上,从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层面上与前阶段的进行相应的“衔接”,作为一名七年级数学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充分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接措施。本课题组所知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堂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营造师生互动的衔接教学氛围,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迁移,最终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目标。

2.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2.1 研究现状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一线教师与科研人员都认识到了数学学科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后涌现出了如下研究成果:一是从主观认识角度出发,以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作为载体,主张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逐步建立与完善学科研究制度;二是从数学方法角度出发,以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为衔接教学研究主旨,并通过问卷调查、缜密观察、深刻反思、落实行动等途径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三是从实践验证角度出发,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飞跃,使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业务水平。

2.2 研究价值

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校地处农村,生源来自于新义、合作和少直三个乡镇,孩子们的家长蛋白粉外出打工,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俗称“留守儿童,”他们的自主独立能力比较弱,在家依赖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校学习基本上依赖于老师和同学,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只有积极开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研究,才能让教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让更多的七年级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享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本课题研究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门径:在实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采取丰富多彩的衔接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保持连续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熟知教材内容,找到衔接支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前后呼应,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开展衔接教学,作为一名七年级数学教师将,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既要把握“瞻前”环节,全方位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又要懂得“顾后”,在了解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寻找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衔接点。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在复习小学高年级算术数的基础上步入有理数、实数之门,顺利实现数与代数知识领域的过渡。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是算术运算向代数运算过渡的伏笔,而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负数的初步认识”是算术数向有理数转化的前奏曲;至于涉及数量关系的内容,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数量关系与初中生需要重点学习函数知识的衔接点。

其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螺旋上升性的基础知识时,教师只有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回顾小学阶段相应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轻松找到其衔接点。诸如初中生在学习正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小学阶段学习的正反比例的量与现在所学的正反比例函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交流,从而逐步找到探究新知识的窍门。

第三,由直观性几何图形分析向论证几何结论过渡是中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衔接点。

小学与初中数学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最大区别在于初中数学设置了图形与证明的内容,但没有小学数学设计图形与证明的基础知识作铺垫,那就一事无成。因此,初中教师只有激励学生进行呵护逻辑思维和动手验证,才能抓住时机对一些实验操作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论证,才能感悟所得结论的必然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第四,无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是中小学数学相应知识领域的衔接点。

部编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材里编排的统计知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分布广泛,教师必须注重对中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并把“不确定现象的描述”作为学生重点学习的重点,适度降低概率的教学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就是七年级学生学习“事件的概率”的衔接点,七年级数学教师在执教“概率”一课内时,务必合理控制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当引导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学会定性描述就可以了,千万不要用分数开展定量描述活动,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2 发挥媒体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适合直观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低阶思维和直观想象能力;初中学数学教学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外,还对学生加强高阶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也不同:前者喜欢采取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法、课程游戏化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后者在课堂上一般采用思维导图、问题导学等教学法。但在七年级数学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越俎代疱,应借鉴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势,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的方式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与新技能。

例如:笔者在执教“整式的加减”一课时,先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营造趣味盎然的师生互动情境,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然后,以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让每一个成员张开创新思维的翅膀,畅所欲言,达到生生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借助,要求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切磋,一旦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就针对实际情况予以点拨,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笔计算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协调发展。

3.3 秉承因材施教,做好知识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虽然内容完全不同,当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初中教师只有仔细分析中小学教材的异同点,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重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合点;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求知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合理化的调整,既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解题技能,找到适合新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工作。

例如:笔者在执教“角”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性复习在小学二年级就已经掌握的锐角、直角、钝角的基本知识。然后,展示新授知识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要求学生围绕“锐角、直角与钝角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进行讨,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借助发散思维,畅谈了各自的新认识,从而在心中自然形成角知识的数学结构图。

3.4 结合实验几何,通过论证衔接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列入了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知识,隶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学生只要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和拼一拼就能掌握所学新知识。初中数学几何知识原则上采取公理化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之外,还要在关注教学的连续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对接:

首先,及时归纳常见的题型的解题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题一般以线段或角的一些关系的证明呈现于学生的眼帘,涉及线段的关系的证明主要包括相等、和差关系等的证明。借助相等关系的证明是学生学好几何的基础环节,在学生操练证明线段相等关系时,可以让利用“比例线段”“、三角形全等”和“等角对等边”等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深化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教学。

其次,注重辅助线的添加和妙用

提高初中生解答几何题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既要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与解题规律,又要注重辅助线的添加和妙用。实践证明:当学生遇到几何解题的障碍时,添加辅助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妹妹境界。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加强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指导与总结。诸如学生在小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时,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中线和顶角的平分线的辅助线添加方法和作用。相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斜边上的中线一般具有辅助线的功能;凡是梯形几何,则要通过平移一腰等途径来完成证明任务。

数学衔接多渠道,知己知彼要记牢,高地建设前景美,因材施教彩旗飘。本课题组在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和初中数学教研员的关怀下,在本校校长室、教务处、年级组和数学教研组的支持下,在全体核心成员的努力下,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已经初见成效,但与“启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一定认真总结经验与不足,在课题后阶段的验证过程中继续群策群力,扬长避短,为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猜你喜欢

数学研究教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最美教师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教师如何说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