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脑结合的高职劳动教育探究

2022-11-24

今天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育课实训劳动

陈 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38)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代趋势中,而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高职院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里定位便是培养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重点教育,天生便与高职院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效结合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劳动教育也是极为贴近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的,本文尝试从体脑结合的角度对高职劳动教育进行探究思考。

1.体脑结合角度下的高职劳动教育

1.1 体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内涵

陶行知在劳动教育方面曾提出“在劳力上劳心”的要求,他强调世界上有劳力者、劳心者和劳心兼劳力者,我们要把这三种人都培养成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他认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也不教劳力者劳心”,并特别指出广大的教师可以帮助实现在劳力上劳心[1]。所谓在劳力上劳心即以“脑”指导体力劳动,体脑劳动有效结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体力劳动通常来讲就是需要人们体力参与的劳动,体力劳动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进行实践、公益活动、打扫卫生等等,以改变学生轻视体力劳动、浪费、好逸恶劳等诸多不良风气。脑力劳动通常来讲就是大脑进行思考参与的劳动,脑力劳动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则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借鉴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能力等等,以改变学生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并如何运用的死读书现象。

1.2 高职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与体脑结合劳动教育的耦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快速发展的“三新经济”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作为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势必做出调整。着眼于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最强的高职劳动教育,体脑结合的劳动教育更为贴切时代发展的需求。

2.体脑结合角度下高职劳动教育问题的现实表征

2.1 对劳动教育中的“脑”的成分重视程度不够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片面地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才是劳动,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才是劳动人民,否认科学技术的创造、否认精神领域的创造是较高层次的劳动,否认服务性的劳动[2]。“脑”在劳动教育中至今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仍被狭隘的理解对待。《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纲要中提出的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等四个实现路径,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实践做出了积极探索,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整体上缺乏从体脑结合的角度进行专业实操和服务性劳动的探索,很多院校进行的劳动教育实践仍是打扫卫生清理校园之类的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积极主动地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实践实训当中。

2.2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师资存在明显短缺

2020年,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基础教育范围,劳动教育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纲要中并未对劳动教育的师资给予明确的要求和保证,导致劳动教育的师资大多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兼任,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的部分院校,并没有劳动教育课的专任教师。对劳动教育没有一个清晰认知的兼任教师,是不能在劳动教育实践和劳动教育课中以融合的思维去看待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联结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反对让一部分学生去制订和实现一些创造性的计划,而让另一部分学生只去做单调的体力劳动[3]。

2.3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系统地形成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体脑的有效结合如何融入课程体系也尚不明确。学校在劳动课的开设和学科专业的渗透上积极地做出的探索,但在引导进行的劳动实践有一定的不足,仍是以打扫卫生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同样以班主任为劳动教育课教师也暴露出了高职劳动教育缺少劳动教育课专职教师的问题。班主任兼任劳动课程教师是否合适;劳动教育课的质量是否得到了保证;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的课堂上的表现是否有衡量标准;作为新设课程,劳动教育课后是否有反馈机制来对课程进行合理性调整,诸多方面都反映出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新设课程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上都有很多的不足。

2.4 劳动教育的实践实训与“脑”的联系较弱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拘泥于课程框架之内,与生产劳动、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及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结不甚紧密,没有表现出劳动教育实践性强的特色。高职院校在整体上缺乏依托实习实训的优势,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很多院校进行的劳动教育实践仍是打扫卫生清理校园之类的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在实践实训等体力劳动中多挖掘“脑”的成分,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实践实训当中。

3.体脑结合角度下高职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以理论阵地强“脑”之劳动

劳动文化的氛围形成是高职劳动教育得到落实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也是改变劳动教育固有印象,即是改变劳动教育仅是体力劳动的印象的最切实有效的途径。重视“脑”的劳动文化氛围的形成依赖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在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基础教育的形势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同步出台相应的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鼓励并监督各级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尤其是体脑有效结合的。第一,各地主管部门应组织校长培训,请劳动教育领域内的专家为高职院校的校长们统一授课进行培训,了解体脑有效结合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意义,了解体脑结合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让劳动教育切切实实地落到学校的层面上,避免让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局限于以卫生劳动为主的日常体力劳动。第二,各高职院校可成立劳动教育小组,组织劳动教育课的任课教师统一学习,及时关注了解劳动教育领域的理论前沿。

3.2 以师资培养稳“脑”之劳动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4]。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课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参加培训,帮助他们转型成为复合型劳动教育教师[5]。培养复合型劳动教育教师有利于暂时缓解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短缺的问题,复合型教师以不同角度的专业思维将脑力劳动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当中,为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缓冲期和积累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表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需要政策引导,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各级劳动教育的特点形成相应的劳动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3.3 以课程育“脑”之劳动

首先,要明确劳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更完整的人,发挥其育人价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素养、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6]。其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要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给予重视,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除了要讲解劳动教育的相关常识,同时也要注重创新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专业课的渗透融合,探索学劳结合的新教学形式,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能动“脑”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最后,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面,由于体脑结合的劳动教育更为灵活,老师需要注意学生对劳动课程的评价反馈,并及时改进,学校层面可以组建劳动教育教师学习小组,以讲课和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劳动教育课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及时探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

3.4 以实践实训促与“脑”之联结

与学科教育的书本教育不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占比更大。陶行知曾在《在劳力上劳心》的文章中谈到“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在体力劳动中发挥脑力劳动的优势,以体脑有效结合的形式在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中促成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劳动实践方面要注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效结合,既要保障最基础的生活劳动教育,也要注重生产劳动与专业的结合,可以借鉴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某地开展的电商支农志愿服务活动,期间帮助设计了“云雾”果蔬品牌,同时搭建了多个电商销售平台和一系列宣传平台,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为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在实践实训等体力劳动中多挖掘“脑”的成分,并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实践实训和专业服务当中,同时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的联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高职劳动教育助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教育课实训劳动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