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演奏及音乐形象分析
2022-11-24张璇蔡丽
张璇 / 蔡丽
引 言
舒曼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具有文学底蕴的作曲家代表,其钢琴学习启蒙较早,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纵观舒曼一生中所作的钢琴曲目,《蝴蝶》算得上第一首也是更具代表性的钢琴套曲,其开拓了“冠名式”钢琴曲目体裁形式,细化了套曲中的各个“子”章节,并赋予“子”章节不同的小标题,帮助听众走进音乐作品本身。而后数百年来,《蝴蝶》由于独特性广泛出现在音乐会中,但是该套曲音乐层次多变、复杂情感难以表达,众多演奏者感到较为吃力,而从《蝴蝶》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形象进行分析不失为一个提升演奏者自身的演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角度。
一、作者及曲目简介
(一)舒曼个人简介
舒曼,全名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著名的浪漫派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也是继贝多芬、舒伯特后最为有名,也是最有个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舒曼出生于德国,自小受到翻译家父亲的影响,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7岁便开始学琴,自此之后表现出强大的音乐与艺术天赋。19世纪30年代~19世纪40年代是舒曼的创作最佳时期,此时舒曼创作的作品风格鲜明,例如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以及《儿时情景》等。而作为优秀的音乐评论家,舒曼曾担任《新音乐》的主编,并多次以佛罗伊斯坦和约塞比乌斯的身份对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发表犀利的看法和评论。
舒曼是一名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与理想主义精神的音乐家,其代表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影响着一众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同时也为全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做出较大影响。
(二)《蝴蝶》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30年代~十九世纪40年代是舒曼创作的鼎盛时期,在这其间,舒曼将生活与音乐相结合,在其创作而出的作品当中都能找到舒曼生活的影子,其中钢琴套曲便是舒曼音乐作品中特立独行的存在。《蝴蝶》构思于1829年,完成于1831年,是舒曼早期的钢琴套曲代表作之一,也是极具代表性标题的钢琴小品集。《蝴蝶》灵感来源于《妄自尊大时期》最后篇章《幼虫之舞》,以类似于散文的形式创作而成十二首以独立音乐形象为主体,描绘出一场别开生面的化装舞会为主体的浪漫爱情故事篇章[2]。
二、舒曼钢琴套曲《蝴蝶》演奏技巧分析
(一)八度
《化装舞会》是舒曼钢琴套曲《蝴蝶》中的开篇曲目,同时也是一首具有圆舞曲性质的钢琴曲目,整首曲目曲风欢快却又不失柔和[3]。通过分析《化装舞会》乐谱,《化装舞会》是钢琴套曲《蝴蝶》中的“铺垫之曲”,其用欢快的节奏向听众讲述了套曲的故事背景。《化装舞会》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用连续八度演奏法,由于该演奏技法对演奏者的手法、节奏把控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许多钢琴演奏者难以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感觉,并且本小曲的重点在于优雅,所以弹奏着在演奏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指法,例如在弹奏八度时用1、5指,弹奏主旋律时在高音声部用3、4/5指进行弹奏,以第一小节高声部采用“4-5-3-4-5-4”的指法,并且采用轻缓贴键的演奏方式将整首曲目进行连接;而在演奏下一个八度时,手腕力度放轻,将手指轻轻“滑送”到下一个八度,且下键时速度要缓慢,力度要请,并且突出5指旋律,此时表现出的旋律则是轻巧、明亮又不失优雅的,以此表现出化装舞会的主题。
除此之外,在第三首《布尔特》的演奏过程中,篇章中最后三小节的音量一致,所以为了表现出曲目的层次性和体现出“布尔特”沉稳、踏实的人物形象,演奏者可以采用八度双音的左右手连弹方式。相比于《化装舞会》中欢快、活泼的节奏,《布尔特》在演奏过程所使用的演奏方法、节奏把控均有所不同。
(二)和弦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六首《布尔特之舞》中,第7~14小节中pp符号与前八个小节中sf符号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片段以完全不同的演奏技巧突出故事情节。通过对比,第1~6小节与第7~14小节中采用连续下行的四五指交替演奏法,所以演奏者需要注意下键的准确性,以此保证演奏的连贯性和流畅性[4]。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手腕要灵活,下行时要注意下键位置,为下一个和弦的准确下键做好准备,以此弹奏出流畅的旋律线条。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八首《招供》中,开篇1~8小节以柱式和弦表现出气势恢宏的感觉,在第1小节的前三个和弦采用跳音和弦走法,将身体的力量传输至大臂,然后传送到小臂、手指、指尖上,用大臂力量带动背部力量,下键时手指要垂直于琴键,力量保持在指尖处,不能因为跳音短暂而过于急促地结束;在第1小节第三排和弦与第2节三个和弦上方用大连线连接,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连接流畅;自第9节到最终曲目结束的演奏过程中,由于左右手和弦演奏对演奏者的下键力度、节奏把控有着一定的要求,部分演奏者难以表现出具有“紧张感”的氛围,所以在保持原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演奏者需要放松自己的双腕,以轻贴缓下的方式突出曲目的强弱对比效果[5]。
(三)音色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五首小曲《维娜》中描述的是化装舞会中女主人公维娜善良、温柔的形象,舒曼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多声部复调创作手法,将每一个声部中注入不同的音色层次,所以在弹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突出右手3、4、5指弹出的高音旋律,表现出美丽的少女在温柔地歌唱,以贴键的方式,下键轻巧且准确,同时重视左手的低音旋律,表达出对维娜的轻声附和[6]。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对音量、节奏的控制,将每一个声部分开练习,低音声部突出演奏的流畅性。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九首小曲《愤怒》中,舒曼采用四个声部卡农形式的复调,不同的复调有着不同的特色,同时体现出不同的人物情绪,所以演奏者妍在走过程中需要协调左右手,确定不同复调声部的指法,将手指转换幅度变小,下键保证轻盈准确。同时,明确声部旋律走向,注重放松手腕力量,以手腕关节为基点,在保证演奏速度时保证手腕轻盈,以此完成和声效果。
(四)踏板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引子部分,第1~5小节用了大连线,所以要求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要保证这一段线条流畅清晰,所以可以踩下延音踏板,以此加强音色的明亮程度,后两小节与前五小节的力度从mf转变成p,所以为了表示回响,后两小节可以踩下柔音踏板,凸显对比效果。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三首小曲《布尔特》中,第1~8小节没有标注踏板标记,但是由于这一段是左手连续八度双音奏法,而不加入踏板会显得演奏较为单薄,无法突出“布尔特”沉稳、踏实的人物形象。经过实践,若在第1~8小节采用连续踩踏法,曲目不仅有着拖沓之感,而且演奏者会稍显“手忙脚乱”,所以为了连贯的演奏效果,在演奏之前,需要演奏者标记踩踏点,在八度音程处快速切换踏板,踩踏过程中做到脚后跟不离地,前脚掌轻轻抬起,避免因快速切换踏板出现异响。需要演奏者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踩踏的节奏、踩踏的力度,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影响演奏效果。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十二首小曲《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中,舒曼为了表现出恢宏的气势创新踏板踩踏方式在43~68小节中保持26个小节中用踏板连续的方式保持低音旋律不中断,以此刻画出化装舞会即将结束又令人回味无穷之感[7]。但是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由于练习踩踏会造成较为浑浊的演奏效果,所以为了减少“浑浊之感”,可以采用1/4踩踏的方式,保持低声部D的延续和清晰。
三、舒曼钢琴套曲《蝴蝶》音乐形象分析
(一)梦想家“巴尔特”
在《巴尔特》是舒曼钢琴套曲《蝴蝶》中的第二首小曲,其主要描述了化装舞会中“巴尔特”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巴尔特》和《布尔特》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巴尔特》乐谱,发现相较于《布尔特》,《巴尔特》更加精短干练。本小曲当中前四节利用“快、短”的一级分解方式迅速将音域带至高音区C,又采用连续交替下行的方式刻画出与“布尔特”完全不同的、可爱的、活泼的“巴尔特”;而在后八小节当中,十六分休止符的表现呈现出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纵观整首小区,舒曼充分运用转调及和声的表现手法,以降E大调作为开头铺垫,而后采用直接切换且没有和弦过渡的方式,将音调直降到A大调,以此凸显出“梦想家‘巴尔特’”活泼、开朗的人物形象。直至小曲结束,非主调性未能给人一种“彻底”结束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开放式结尾的感觉,以此体现出与人物中乐观积极向上的音乐形象。
(二)实干家“布尔特”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三首小曲《布尔特》中描述了化装舞会中的另一个男主人公——布尔特的人物形象,与第二首小曲《巴尔特》相比,《布尔特》曲风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以此表现出布尔特的人物形象。根据《布尔特》谱例分析,在第1~8节中,左手以八度双音的表现手法弹奏出本章的主旋律,像是穿着巨人的皮靴,踏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会场,以此刻画出与巴尔特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在本小节当中,开头以重音作为标记开头,而后右手模仿左手加入主旋律,凸显出布尔特沉稳、踏实的音乐形象。通过对比《巴尔特》和《布尔特》的演奏方法,两篇曲目演奏过程中在下键方法、踩踏踏板等不同方面有着不同,需要演奏者通过对比人物形象选用合适的演奏技巧。
(三)温柔的“维娜”
在钢琴套曲《蝴蝶》的第五首小曲《维娜》中描述了化装舞会中的主要“女主人公”——维娜。将《维娜》与《巴尔特》、《布尔特》两首曲目相比,《维娜》的乐曲旋律初现就给一种轻盈又不失气场的感觉,表现出维娜的人物形象。根据《维娜》谱例分析,乐曲开头将整首曲目进行定调,在曲目开头标明的grazioso与低音声部下方标注的basso cantando则表示整首曲目是优美且不失优雅的风格。整首曲目共有四个声部,且力度呈现出递进式风格,将维娜缓缓走来的画面进行呈现。在前八个小节当中,音乐旋律由低音向高音出现大跳,彰显出维娜轻盈且欢快的身子步伐,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前八后十六节奏音型的使用以及整首曲目的乐风走向刻画出维娜落落大方、情感细腻的音乐形象;在9~12节中,每小节用sf强调和弦以表过渡,仿佛表现出会场众人(巴尔特、布尔特等)对维娜出场表示的热烈欢迎;13~18小节中,开头以poco sost标注本小结将音乐带向高潮;19~26小节中,以八度音型在高八度音区再次奏出,音色明亮,线条流畅,凸显出维娜的人物形象。
结 语
以《蝴蝶》为代表的钢琴套曲是一种以舒曼“冠名”的独特的钢琴作品体裁形式,彰显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流派的音乐艺术表现风格。钢琴套曲《蝴蝶》在舒曼的创作生涯当中,无论是从文学表现还是从音乐表现而言都能够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舒曼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而在这首套曲当中,舒曼将自己的人生哲理和艺术内涵与音乐世界相结合,以不同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形象特有的演奏技巧给予欣赏者颠覆以往的“视听盛宴”,体现出具有舒曼风格的音乐美学和浪漫主义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