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长相思》中的情感变化及演奏处理
2022-11-24朱玉颖
朱玉颖
一、曲式及演奏分析
在进行具体演奏技法的研究探讨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全曲进行曲式结构以及演奏的分析。全曲共259小节,由五个段落组成,为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以F调为基础,采用定弦的方法,八度交替重复定弦。全曲分为散板、慢板、小快板、快板、广板、尾声。
第一段——引子。这部分以乐音6和2为基调,开头采用古筝技法“托劈”的使用快速演奏出单音6或以右手“短遥”6,配合左手的和弦,重复弹奏,速度根据情感变化而不同,以古筝技法中“遥指”的演奏技法,与左手的分解和弦并通过极具感染性的大幅度刮奏过渡到2,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最后以“泛音”结束。引子部分借用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素材及音乐设置,整体节奏自由,情绪饱满,且力度变化比较大,将李白的思念之情逐渐铺垫出来。
第二段——慢板。本段分为三个部分,整体带有忧伤的情感,速度缓慢。第一部分开头乐曲以左手旋律带入,后交换右手演绎旋律部分,左手轻轻地刮奏琴码左边,犹如轻轻吹过的秋风,引出起秋思,为第二部分的乐曲奠定基调。第二部分以古筝技法“遥指”为主,使乐曲的感情加以升华,旋律线条更加清晰、明亮。第三部分通过空灵的“泛音”技法,加上左手旋律音的演绎,像是朋友之间相互诉说,展现了诗人李白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段——小快板。本段与前面两段形成明显对比,演奏的速度慢起渐快,由右手单独演绎旋律部分,曲中多有按音,如:re按音到mi,so按音到la等。中间部分由“点指”连接的旋律华彩部分,将乐曲逐渐推向高潮。本段随着“小快板”的特性,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体现了李白由刚开始委屈和愤怒的心情转化成为迫切想要建功立业的心境,像是对自己的情境的控诉。在演奏这个段落时,开始要表现得坚定一些,随着心境的不断推进,运用技能来形象地表达,结束部分左手演奏旋律音,右手采用的是三连音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写作手法使旋律变得更加流畅,能让听众感到身处他乡的悲伤情感,也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才能够使小快板后半部分的旋律与快板的旋律紧密结合,为紧接下来的快板做了情感铺垫。
第四段——快板。本段以激动的双手“大撮”带有激动的情绪进入,紧接右手“小撮”演绎主旋律,左手配音,后过渡到点指,再到自由部分。此段是整曲的旋律高潮,由双手“小撮”的合音加以力度上强弱及情感上的处理,乐曲旋律整体展现出有慢渐快的节奏变化。后半部分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经快板部分的旋律层层推进,整体也越来越紧凑,弹奏完或聆听之后给人一种突破重重障碍和险阻的感觉。在曲式的处理上由G羽转至F宫进行离调处理,后又回到G羽调式。
第五段——广板。本段的主旋律是对慢板部分的变化再现,仅是在演奏形式上加以变化,进行加强提升的作用,使用加花等变奏形式,运用了钢琴的演奏方式,充分的采用并体现了钢琴的织体效果,由左手演奏主旋律,右手弹奏反向“琶音”的古筝技法,其在演奏的过程中,右手琶音的速度逐渐加快、使旋律变得更加流畅,让人的心情感到十分激动与振奋,但是诗人对长安的急切思念却难以抑制。通过同名诗将诗人的感伤之意从思、怅惘到感慨再到摧心肝,“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更加深层次哀叹天高地远。“长相思,催心肝”使得感情更加激烈,对应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绪。
第六段——尾声。本段结尾以右手遥指与左手分解和弦弹奏带入,后多用右手按音遥指体现内心的挣扎于不平,演绎出诗人在内心一番斗争后慢慢归于平静,尽管内心情感依旧悲伤、怀有思念的惆怅,但终究要面对如此现实的情况,最后以空灵的泛音结尾,归于内心的平静。在演奏这部分的过程中,左手在按音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诗人心里的悲苦与无可奈何的辛酸,在力度和速度的处理上要有所起伏。在最后左手的花指逐渐减弱后停落到单音上,结尾的泛音声音也慢慢褪去,更是表现出了作者当时渐行渐远的心境。
二、不同演奏技法的选择与运用
《长相思》作为现代古筝作品,运用了多种创新的指法,其中出现最多的代表性技法的有单手泛音、正向琶音和反向琶音,因此下面就这几类代表性演奏技法来做具体的选择及运用分析。
(一)泛音
泛音的演绎是由右手弹奏单音或双音,左手的小指指腹轻轻地敲击被弹拨琴弦的二分之一处,使被弹出的音发出如空灵般通透的声音。同样的弹拨方式,如左手需演奏旋律音,右手也可独立操作泛音,这也加大了演奏者的技术要求。本曲中“泛音”的演奏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是演奏技巧的体现,也是体现诗人当时的心理路程的变化与不同。下面我们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本曲中泛音在第一段散板的结尾处就有所体现,先是右手遥指与左手的刮奏相合,后左手刮奏后停落在单音la上,再后接一串泛音。在此部分的演奏时需注意,右手弹拨的同时,左手也需敲击在琴弦的上,并准确触碰到琴弦的二分之一处,不可过于偏向岳山或琴码处,且弹奏时要求右手弹拨较重,左手点落较轻。左手小指点落琴弦时,左手应带动小指略微倾斜用指腹敲击,不可直直敲击琴弦避免小关节或指甲触碰琴弦导致音色发闷不够清澈、透亮。在准确的弹奏出泛音的同时,在情感上更是要求演奏者对于乐曲的理解。此段的泛音演奏应含蓄、低沉与悠扬在力度与速度的处理上应缓慢由弱,像是一段情绪涌上心头后平静的结束,也预示着后面的情感诉说与复杂的心理变化,为后续的情感变化做铺垫,也添加了色彩。
其次,在慢板的第三部分,泛音的演绎上,增加了左手的伴奏音,更是增加了演奏难度,需右手单独演绎泛音。此部分不仅需要练习好右手单独泛音的弹奏,还需配合好左手的伴奏音,达到左右手旋律音的协调配合。此处与慢板结尾处在演奏难度上不同,在情感表达上亦是不同。演奏此部分时,在确保泛音能够准确弹出下,亦不可忽视左手的伴奏音而随意弹出,需注意右手弹奏泛音时避免左手伴奏音力度过大,造成伴奏音的突出而影响主旋律的展现。在情感表达方面,这段泛音的叙述像是朋友之间的窃窃私语,互相倾诉内心的惆怅,也是为了承接后面多出得上滑音来展现悲恸的心境,更是承接下一段小快板的情绪做好渲染的准备。
(二)琶音
乐曲《长相思》中,作者多次使用了琶音技法,其中包含正向琶音和反向琶音,在速度上也大大地增加了难度,多是快速的正、反向琶音。琶音技法是古筝技法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也可视为分解和弦。顾名思义,分解和弦则是几个乐音被从低到高依次接连弹出,也可从高到低接紧密相连,在常见乐曲中左手多用此技法,用于配合右手的旋律部分。但在现代筝曲中,右手也常用正、反向琶音,在此乐曲中方可体现。
如广板部分,右手的指法使用了反向琶音的演奏技法,左手演奏旋律音,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要熟练运用反向琶音这一技能,掌握其快速、连贯、协调这一特性,且要配合好左手旋律音,不可在力度上过强覆盖左手单音旋律,亦不可速度过快或缓慢跟不上左手的旋律线条。在此段的演奏上,要熟练运用右手的反向琶音,使乐曲的节奏平稳与音色协调一致,注重力度的调节,保持右手的灵活性。这也是此曲的一创新性特点。乐曲中小快板部分结尾处的三连音的演奏方法亦是展现琶音的特点,在演奏此处时,需注意弹奏音的准确性,与广板部分相比,此处的和弦跨度不均,节奏不整,则是后半拍奏出,其也是要求演奏者需左右手的协调性及节奏感。
广板的后半部分,左手虽采用了十六分音符在乐曲中快速进行,但其演奏的特点上也像是正琶音的演奏方式,此部分的演奏过程中,亦是要注意左右手的协调、连贯性。在演奏此部分时,通过琶音的演绎不断将情绪推向制高点,这样的情绪仿佛把自己代入其中。总的来说,演奏此部分时要体现其气势磅礴,将乐曲快速及连贯地演绎出,越是能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能将听众代入去感受其音乐的魅力。
三、演奏中的情感表现
本曲由六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在演奏时必定会有二度创作,演奏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对乐曲本身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在演奏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曲目时,更应充分了解作品的相关资料。因此我们在演奏本曲时需要充分结合诗词《长相思》的内容和认识李白当时的心境遭遇来演奏,而非单纯的按照乐谱弹奏。
首先引子部分如同全曲概述,包含许多情感,有愤恨、有思念、有无奈……演奏时要着重表现出“思”的情感。应着重表现出幽怨悲伤的情绪,强弱交替及情绪的变化需对比明显。
慢板部分,由左手小指带出,夹杂着一丝悲伤的情感,随着情绪的感染与推进,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远在他乡的凄凉之意,显示了秋之意的悲凉。本段左手刮奏的部分无疑对应了诗句“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仿佛秋风缓缓刮来,后面遥指部分的演绎,像是诗人在诉说思念之情时,突然激动不已,难以诉说。而泛音部分的演奏,在左手伴奏音的衬托下,将诗人的悲苦、思念之情表达出来。最后,在结尾中通过多处上滑音的演绎来体现诗人恢复平静的心情,慢慢哀伤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小快板经过慢板的铺垫,在曲中通过右手单独演奏的旋律音及速度上运用渐快的处理方式,描绘出诗人当时内心委屈和愤怒的心情,后以小附点节奏型的特点创作乐曲的旋律,此部分的演奏描写出诗人被赶出长安,想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那种急促、迫切及十分渴望去实现的心情。因此在演奏这部分时,我们需要把握速度的整合,情绪上不断地推进,切不可快而乱。
快板这段紧接着小快板后,情绪已得到铺垫与宣泄,在进入此部分时,乐句也划分得十分清晰,速度上由慢渐快的处理也展示出了诗人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与困难,但是还想坚持内心的向往与抱负,在演绎这部分时需要将诗人的情感变化不仅通过在速度与力度上的处理,再加以肢体动作来表现出来,更能呈现出其想要奋力拼搏的情怀。
广板部分中,反向琶音的技法在速度的润色下使乐曲旋律快速进行,后以左手演奏十六分音符继续演绎,将情绪推至更高,演绎了诗人由悲惨的哭诉自己的思念与未能达成心中想要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怨恨与无奈之情。在演奏这部分时,应深刻体会诗人内心复杂煎熬的心情,用创新的古筝技法去演绎出那种壮丽蓬勃的气势与状态。
在演奏过程中,以上这些情感都应展现出来。
结 语
本文通过对音乐结构的分析、部分技法的讨论,重点分析演奏技法及情感表现,初步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本曲是一首历史背景厚重的古筝独奏曲,想要演奏好本曲对诗词背后表达的情感理解清楚是十分必要的。本曲极具抒情性,不仅将古筝这个古老的传统乐器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体现了现代音乐作品的创新性与特点。第二,王建民先生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理念赋予本曲独特的音乐色彩,在本曲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旋律中将中国古代歌曲的音调与陕西民歌的旋法相结合创作而成。定弦采用两种不同的弦序交替排列的方法,使乐曲的调式调性在横向起伏,迂回展开中得以变化。再现部运用了钢琴织体的变现手法,丰富了古筝多声部的写法。第三,在演奏时,熟练掌握部分特色演奏技法,对音乐情感表现起到不容小觑的辅助作用,对全曲的演奏也起到十分重要的润色作用。通过上述这些讨论研究,希望对广大演奏者起到一定参考和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