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呈现研究
2022-11-24薛海云
薛海云
《昭君出塞》是由著名词曲作者刘麟、王志信等在二○○二年作曲的一部杰出的中国民族音乐,此曲音域辽阔,情感充沛,感人至深。作品中更加注重对音乐技能的培养,所以也经常被用作学校音乐培训的考核曲。由于王志信的多数创作旋律都较为清新、民族个性也比较明显,并且这样的旋律通常会运用耳熟能详的旋律,以及传统的历史故事为素材,因此作曲家在创作时,会选用这些元素,以展现歌曲的亲人感和艺术魅力。
“昭君出塞”是描述了西汉末年,王昭君因为胡汉和睦远嫁到匈奴的爱情故事。小说故事初见于《汉书》和《后汉书南匈奴传》,后来笔记体作品、文人诗作和民俗讲唱文学也为此小说故事继续增益更新,最后演绎了一段关于宫廷爱情的故事。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据这一故事而创作的。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没有突出写王昭君的“怨”,而是歌颂王昭君博大的胸怀,弘扬了中华民族昂扬的民族精神。调式是经典的中国民族调式的演变:从第一部F宫体系的雅乐,第二个部分d羽调式转到C宫体系的d商调式,第三个部门再回归F宫体系的d羽调式。整首创作表现了慢一快一慢的快慢转换,并完整地展示出了各个场面的人物情感。所以,本文主要从创作中第一部的歌唱处理、第二部分的舞蹈表演处理、《昭君出塞》第三个组成部分的演唱诠释这三主要方面展开深度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就是提高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歌唱演绎能力和艺术表现实力。
一、《昭君出塞》演唱分析处理
(一)第一部分的演唱分析
歌曲《昭君出塞》地融入了器音乐《琵琶行》和内蒙古的歌曲元素,凸显了地方特色,曲式构成主要包括A、B、C三段式[1]。其中,首段主要演唱了王昭君要离开家乡所表达的情感。音乐的前段部分使观众进入情景,通过琵琶让听者进入二千年之前,当时的王昭君坐在马车里,跟随远嫁的车队走上了和亲道路上的情景。在歌唱的时间必须以王昭君的身份进行表演,抑制住气质和声音,略带忧郁的情感,尽管在《昭君出塞》中部分歌曲有点苍凉悲伤,不过因为王昭君是一位心胸大志的公主,所以在歌唱的时间也不要太过分悲切,而必须歌唱得大气一点,从而凸显她地位的尊贵。“昭君琵琶马上弹”这一句中,作者用三个拍子和一个休止符表现,能从侧面的表达王昭君当时的悲伤之情,在休止符之后的音符需加入某些戏曲的哭腔,展现王昭君要离别时的心情[2]。演唱者必须调节好心情,使心情慢慢地清朗化,并慢慢开放嗓音,将每一个字都放入声道中,上下流动,歌声也需唱得更宽一点。此句中的无烽烟的“烟”字与第三句无烽烟的“无”字间,演绎者需经过特别加工,在无与烟字间把气氛拉长到无后开始换气,这是音乐课中常讲的用这句话结尾的气息唱“无”字[3]。她以丰富而动人的语句与情感去演绎第三句中的无烽烟,进一步的表达昭君对和平的希望与信念,另外还能让听众得到深深地熏陶,这对于《昭君出塞》这首经典作品传承有着意义。
(二)第二部分的演唱分析
间奏以钢琴刮奏的形态,从柔板转为热情奔放的中快板后深入到第二个部分B音段,这部分又可分成三个阶段加以说明[4]。首先,c乐段分四乐句,表现出起承转合的特征,“纵马塞上行”是“启”,“放眼敕勒川”是“承”,“绿草绕毡房”是“转”,“牛羊接青天”是“合”,此时昭君既感到惊讶,同时也非常惊喜。匈奴人民对她的热烈迎接将她的忧伤之感暂时冲淡了[5]。“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这一段要用更亲切温暖的语调进行演绎,可以想象好像眼前又站立着一个和蔼的蒙古族阿妈,拿着热沸腾的奶茶暖着昭君的心里,整体乐段要演绎得较轻柔,但有点舞曲的律动感。
作品中紧接着是四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歌曲情绪又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并加入了B乐段的第二个层次d乐段。回首再望着故土,昭君的思国情感溢于言表,穿过麦田时,她似乎看到了老家的袅袅炊烟,中国大自然一种宁静祥和,想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思念之情又慢慢冲淡,而昭君却更觉得自己的出塞和亲国是理智之举,使自己的决心更加坚定。歌唱时,要将四句唱词的语调以“较低沉-激动-欣慰-坚定”的处理方式体现出来。
下面是B乐段的第三层次e乐段,四个衬词为“啊”,看似一样却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要唱出昭君心里的潜台词,同理也可以“启承转合”解决,此处王志信先生借用的是蒙古族长调的歌曲表现方法,气氛悠长,是一个内在情感不懂递进的表现。第一“啊”歌唱时精神情绪饱满,声调上扬,语调稍强;第二“啊”声调下转,假如第一“啊”唱的是“阳”,则第二“啊”则是“阴”,和前一个要有对照;第三“啊”为“转”,则昭君在此时即处于心潮的起伏,但气氛却要向前推进;结尾时以“啊”为“合”,将创作推上了最高峰,而且前4个音符歌唱速率可相应提高,唱至第五音符时,改为“rit”减慢速度,造成快慢上的反差,歌唱时可在结尾一小节的“re”声音中换气,以保证有充分的情绪和气息保证。
(三)第三部分的演唱分析
在《昭君出塞》的第三部分中,重复了前部分的“女儿情,连胡汉”的歌词,这也是这首曲子的最高峰,并以第三人称演唱“谁知红颜为江山”,这一句话成为人们对王昭君的赞美语句,完美地表达出王昭君当时出塞的民族使命感,是对这位公主的赞誉,讴歌王昭君宽广的胸襟,甘愿为国家奉献的英雄气概。在这一部分中加入了钢琴,使旋律更加厚重且富有情感,通过现代的乐器,将古今完美地结合。其中在第八十八小节内的“昭”字音调坚定有力,二后面的“怨”,以倚音的方式处理,对于“谁知红颜为江山”在基于润腔的基础上,使用陈述的语调展现,并对上下加以全方位比较。“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这一段时歌唱者需运用“古来都说昭君怨”韵律素材,但是也可略微降低部分歌唱强度,为音乐高潮作铺垫;在二次反复这句时,以抒情的方式唱出,并稍微弱化了歌曲的力度,但感情依然到位;第三次出现这句时,“慨然越千年”加以反复时,需进一步加强力度,他们指出,“年”字需要在“越”字结束后立刻换气,这与前文“自此长城无烽烟”的处理方式一样,并且“千”字的音符处理要适当地加快速度,在演唱时要快而有力,同时要咬字清晰,提高歌曲的准确度,并为四拍增长的la做跳跃工作。在结尾处,以九拍的延长音进行收尾,同时以王昭君的事例歌颂了以小我奉献大我的精神,感染人们爱国的心志,甘愿为祖国做贡献,使听众感受历史悠长。
二、如何诠释《昭君出塞》
(一)声腔处理
声乐艺术是把人声当作音乐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借助于表演者的歌唱技能和各种艺术手法,表达出作家的思想内心感情,给听者以美的艺术欣赏。《昭君出塞》这首作品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演唱。少数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喜好,创建并发挥自己的音乐演唱艺术特点的一种唱法形式。
1、装饰音润腔法
倚音处理音调的一种技能,在这个曲子中就运用了前倚音。例如在“昭君琵琶马上弹”这一句中,“弹”字的后四拍,构成了一段小三度,在演唱时用颤音的方式展示。“汉”字因为避免出现倒字问题,采用了前倚音,它是四声,如果要表达出它的感情,就在音符前加上前倚音“5”,使音调变得更为优柔变人,优美可亲了。
2、断音润腔法
乐曲所在的第一部分,其中第五小节和之后的第八小节中,唱到“昭”时,采用了断音润腔法,它指的是在演唱时自己的声门突然封闭,而且要屏住气息,在这同时,运用力量和气息的转换,增强声腔的表达,例如“琵琶”这两个字的音调就明显具有跳音的记号,可以利用断音润腔法,在演唱的时候需要音断但气不断。
3、力度变化润腔法
歌词的第三个组成部分的虚词“啊”和“黎民的平安”的两个“黎民”,都要用不一样的力量去演唱,前面的要略微柔弱,显示心中的亲切;而后面的力量则要稍微强一点,表现昭君意志信念的坚强;四个连续的字“啊”则是感情强烈的集中爆发,一强一弱之间达到高潮。
(二)情感处理
这首作品,王志信要表现得并不是“怨”,而只是对昭君出塞时的极高的赞美。在引子的部分,以长音展现。使观众能够在脑中瞬间显现出当时的画面,看到当时王昭君在准备搭上马车的无奈与悲伤的场景,前奏的铺垫,为后面的演唱做了充足的准备。例如“别家园,出雄关”,在歌曲中,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表现自己的关心国家,不得已离开生活多年的家园,在演唱这句时,要有特定的身份感,需要将情感展现得悲怆凄惨,音调不能太高。“马上弹”这句要将嗓音放下,气氛下降,在唱到“女儿情”时逐渐提高,眼界渐渐打开。在第一次“自此长城无烽烟”这一段是表明王昭君的美好愿望,即希望匈奴不再有战争。第二次的“无烽烟”是表明王昭君的决心,在演唱时要坚定有力,因此在演唱每一句时,都要赋予不同的情感。在第三次“无烽烟”时开始换气,要做好准备,为下一个音做好铺垫。
在最后高潮的部分,演唱者要注意高潮的处理:第一,嗓音一定要丰满、结实,把握好音调,要是自己没方法掌握了就不好,给自己的嗓音保留发展的空间。而且在最后部分,要考虑是音量要打到头腔去,掌握好气氛,如果说在结尾是要做个渐强的拉长声,那就不能一下子把音量全唱出去了,因为这样的话就会唱不到拍子,让字头先出来并控制好音量,也可以先放低音量在止住,然后掌握好气氛,再听伴奏,到了结尾二拍的时间再渐增强。
(三)语言处理
在演唱的过程中,吐字清晰是最重要的,演唱《昭君出塞》时,一定要注意字正腔圆,通过丰富的情感将这个故事诉说出来。同时要注意音调和唱音的技巧,例如唱“别”字时,要关注尾音的“e”,它是一个闭口音,因此气息要沉下来,从而强调出这个字的重要性,通过上口盖将这个音传送出来,要注意吐字清晰,不能模糊;“昭君琵琶马上弹”的唱法也与众不同,需要注入浓烈的感情,将昭君当时无奈且悲痛的心情表达出来,尤其对于“昭”字,要稳住气,不能全部吐出,等到唱“琵琶”的时候,再将气全部送出去,在音较高的区域,对于“儿”字,不需要唱得很清晰,因此演唱者要时刻保持清醒,注意语气的时高时低,同时要咬紧牙关,注意字要清楚。在第二部分的演唱中,是快板的展示,在这一段需要吐字的很多,例如“迎”、“捧”、“我”等字时,要注意提高音量,从而着重突出,增加歌曲的韵律和流动感。因此在唱这一部分时,演唱者要具备极大的气息,使每个音都能清楚且饱满地唱出来,不会出现滑音等待问题。例如“古来都说昭君怨”这句,需要将多一些的气息分给这句,使声音更饱满且富有张力,“古”和“今”这两个字的音不同,一个是闭口音,一个是开口音,并且他们之间音调也不同,因此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在唱这首曲子时,要注意咬字清晰,注意每个字的轻与重,使听者能够清楚故事的内容,明白曲子中的情感。
结 语
古今中外的不少音乐论著均认为,声乐艺术的核心内容是传情。要更好地传情,不仅需要非常高的演唱技能,还需要对作品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演唱时才能更好地处理作品,达到感人至深。综上所述,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演绎,演员不仅需要掌握较强的歌唱技术,还需要拥有优秀的艺术修养,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表演更符合于音乐艺术表达的实际需要,从而体现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生动活泼艺术形象的表现创作内涵,同听者在心理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音乐艺术作品的内在社会审美人生价值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