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佛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变革及科研服务研究*

2022-11-24孔凡晶

图书馆 2022年9期
关键词:分馆哈佛大学馆员

孔凡晶 张 舒

(1.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长春 130024; 2. 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长春 130024)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Charles W. Eliot)把图书馆比喻为“大学的心脏”。美国学者哈特(James D. Hart)也曾经说过:“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1]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虽然经历了众多挑战但地位没有改变,依然是高校的学习中心和教研支持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作为世界上体系最大、藏书量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无论在管理模式、资源建设还是读者服务上,都秉承开放进取、与时俱进的原则与特色,为全球高校图书馆树立了标准。充分了解、借鉴哈佛大学图书馆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双一流”高校进程中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为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力量。

1 管理模式变革

哈佛大学图书馆于1638年立馆,随后的三百余年,哈佛大学多个独立的学院和研究院分别设立了各自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是“非中心化”管理模式,众多分馆均按照自己的管理模式运行。这种自由分散的体制带来了诸多弊端:重复采购、资源浪费、分馆之间缺乏合作和沟通、难以实现资源获取和共享。为了解决上述弊端,哈佛大学图书馆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经历两次重大的重组[2],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决策。经过有效调整并通过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优化重组后的图书馆系统正朝着有条不紊、高效运转的方向前进。

1.1 机构重组

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哈佛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结束了各个分馆各自为营、分散管理的运行局面,将73个分馆按照馆藏特色、服务内容、学科分类的相似性,划分为5个相似组,旨在加强相似组的成员馆之间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方面的合作[2]。每个成员馆需要同时向所在学院和相似组组长汇报工作。2013年,哈佛大学图书馆针对相似组运行模式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结果显示该模式不尽如人意[3]。不仅因为相似组的分组方式不够科学,还存在交叉管理导致的约束性缺失。因此,2014年哈佛大学图书馆将图书馆管理层简化为8组,分别为首席技术战略师、馆长助理、资源部、信息技术服务部、保存保护与数字化评估部、管理与财务部、研究教学与学习部、特藏与档案部,这8组的负责人直接向馆长汇报工作。为了让哈佛大学图书馆管理更加清晰明确,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兼哈佛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莎拉 ·托马斯设置了“图书馆内阁”,由上述8组的负责人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代表、某个分馆代表组成,负责日常运作和政策实施;设置哈佛图书馆“领导小组”,由8个分馆馆长、10名图书馆内阁成员、1名技术服务代表以及1名专门委员会成员组成,负责图书馆财政政策以及战略发展;设置“专门委员会”负责政策调研和建设意见。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领导小组”“内阁”“专门委员会”三方协作的统一政策指导、统一高层管理的领导机制成功运行至今,显现出该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哈佛大学图书馆在面对新形势的机构变革中勇于承认失败并及时调整的勇气,值得国内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1.2 网站重组

高校图书馆网站是面向横跨学校各学科读者的重要服务窗口、图书馆与读者联系和交流的桥梁、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肩负提供信息资源、个性化知识服务的重任。哈佛大学图书馆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入了机器可读目录(MARC),70年代引入OCLC获取书目记录,80年代引入HOLLIS(Harvard On-Line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系统。2010年,哈佛大学信息系统办公室研发出新一代结合了Web2.0技术的HOLLIS新型应用系统。目前,哈佛大学图书馆73个分馆拥有的全部资源,无论实体资源还是电子资源,都可以在HOLLIS系统中统一检索。该检索系统具有和搜索引擎一样简单化、智能化的特点,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数据库检索等功能,实现了纸本馆藏和电子资源的跨库多元化一键式统一检索。不仅如此,HOLLIS还将WorldCat、Google Scholar、Google图书等其他OPAC系统汇集在一起,读者可以同时发现哈佛内外的相关信息资源。读者持有哈佛ID登录HOLLIS系统,便可以享受直接借阅、预约、馆际互借、资料扫描、通借通还、图书荐购、资源推送等服务;在HOLLIS系统中也能够实现学科和科研相关的一对一咨询,无需去学科对应的分馆网站上寻找。

虽然哈佛图书馆对73个分馆的经费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其众多分馆在资源建设方面仍然具备较大的自主性,可以依据自身特色进行资源采购。但与重组前不同的是,哈佛图书馆每一个分馆的资源都可以通过HOLLIS系统检索,并按需、按时送达读者预约的分馆。每一个分馆也可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构建自己的网站,大力宣传、弘扬、支持自身独一无二的馆藏和服务特长。哈佛图书馆的网页设计和自适应性、HOLLIS的实用性与强大存取能力都保障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续信赖。

2 教学科研支持

以学科为主、为学科教学科研服务的出发点,贯穿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发展的百年历史。虽然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和外交政策影响[1]而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高校图书馆紧密为学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哈佛大学在图书馆持续稳定、多样化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沿着为教、学、研提供多方位支持的轨迹前行。

2.1 学科资源保障

在数字化日益普遍的时代,图书馆的纸本藏书利用率锐减,是否要继续投入纸本资源建设资金一度成为国内外图书馆争论的焦点。美国著名信息学家Lancaster曾预言,无纸化将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产物[1]。这一言论让图书馆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资源建设的重心,将馆藏建设经费更多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以尽快适应数字化时代读者的需求。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一直是世界其他国家关注并学习的焦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同时,美国高校图书馆从未停止纸本资源建设。相反,在纸本资源建设中,其藏书向着更广泛、更专业、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

哈佛大学图书馆明确指出,馆藏图书是研究型大学推进研究和教学使命不可或缺的支持性资源。哈佛大学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类馆藏资源超过4.2亿件,其中书籍类纸本资源约2000万册。为了节约经费和空间,目前哈佛图书馆新购进的纸本资源不设置复本,如果有不同读者预约同一本书,图书馆负责馆际互借和还书服务。

除了数量巨大的图书资源,截至 2022年,哈佛图书馆已经有 4 亿件手稿、1000万张照片、1000万个缩微胶卷、100 万张地图[4]。其中2600余万条资源信息已经实现数字化,可以在其统一检索系统HOLLIS中检索,支持哈佛大学校内外学者研究使用。

2.2 学科馆员培养

国内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许多图书馆也设定了学科馆员职位,为学科提供对口服务。但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国外高校对学科馆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或者制度,学科馆员的定义和职责因馆而定、因时而异、因需而设。

哈佛大学图书馆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设置了学科馆员,致力于文献资料的选购、参考咨询和主题编目。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编目和机读目录的运行促使学科馆员的职责向文献咨询、书刊搜寻、读者培训扩展,学科馆员又被赋予了学科联络员的称谓。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科馆员的工作重点从“为所服务院系构建馆藏”转换为“学科为主的用户服务”,如整理大量学科信息资源以及给予院系师生适当指导[1]。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聘用和培养上注重两方面,不仅强调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也要求具备职业专长。图书馆安排学科馆员参加专业培训,如选修或旁听专业课程。除听课外,图书馆也鼓励馆员参加领域内各协会举办的专业培训班、组织专题研究等活动,在同行切磋中增长学科专业知识。学科馆员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馆藏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知识形态的转变,馆藏建设的内容不局限于纸本图书,更注重的是资源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开发。具备职业专长的学科馆员在教、学、研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提供学科信息、开发学科馆藏,而是深入到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中。

2.3 科研生命周期服务

数字化环境中,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方式经历了深刻变革,其在不同研究阶段的知识需求也不断更新。哈佛大学图书馆将科研支持服务作为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为大学的研究者提供整个科研生命周期内所需的知识服务,包括高水平的科研咨询、数据管理、出版服务等。

2.3.1 科研咨询服务

哈佛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设置了 “Ask a Librarian”服务,为用户提供科研选题、科研资料获取、科研工具利用、科研数据管理等咨询入口,读者可以在线咨询或者预约“一对一”服务。具体包括:确定研究题目、制定搜索策略、识别和定位研究资源、组织研究流程、获取哈佛以外的研究资源、提供其他与科研有关的支持服务等。哈佛大学图书馆最受欢迎的咨询服务之一就是科研工具的利用,其中既包括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Mendeley、Endprint,也包括ArcGIS、QGIS、 Google Earth等对科研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说明的数据分析工具,还有指导师生如何利用网络工具的网站等等。这些科研咨询服务面对不同的师生群体,对于刚刚开展科学研究的学生,图书馆提供不同阶段和需求的科研支持服务,如针对本科生提供基础性科研素养培训及写作指导服务,针对研究生及以上群体提供科研工具使用、科研数据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等服务。

2.3.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科研数据是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科研创新和未来科学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及时获得、长期保存、高效管理大量科研数据,是高校师生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5]。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DataNet计划,指出高校图书馆具备数据管理方面的人员、资源、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校园内建立的服务关系等独特优势,确定其作为科研数据管理(RDM)的关键角色。2012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确定了RDM服务是学术图书馆与大学研究合作的一种趋势。自此,RDM服务成为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技能。

哈佛大学图书馆在RDM中的人员投入、服务深度在全球具有引领作用。在“确保各学科研究数据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再利用”的服务目标指引下,设立了总馆RDM组织机构和咨询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政策及标准制定、技术开发、管理协调等工作,并在各分馆按需设立RDM部门,负责数据管理的具体实施。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保证数据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最佳数据管理方案[6]。

在数据管理周期中,数据存储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科研数据长期、安全、规范化保存,能够保障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哈佛大学图书馆主要依托机构知识库(Harvard Dataverse, HD)实现科研数据库的管理和共享[7]。该机构知识库由哈佛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 IQSS)管理发布,是一个开源科研数据知识库,使用成熟、通用的元数据描述机制,可以将数据集输出为9种其他元数据标准与格式。这种格式的规范与转换,可增强数据集被发现与利用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科研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8]。

哈佛大学图书馆与哈佛大学内外的技术部门、出版部门、学术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保障服务有序开展。除了提供常规RDM服务,如开展针对全校师生RDM主题培训,通过线下指导、在线教育、视频教程、文档演示、网页链接、主题讲座和指导、专题数据实践与交流等方式,提供数据管理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技术设施、软件工具,还嵌入学院RDM特色服务,如哈佛医学院科研数据生命周期追踪、哈佛法学院实证数据、哈佛商学院商业案例数据服务等。

目前国内高校已经意识到学校内部师生科研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受众多因素影响开展RDM服务的不多,参与其中的图书馆也屈指可数。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在大环境的驱动下,如何提高服务意识,紧跟科研发展趋势,在需求分析、调研制度制定与优化、人员招聘与培训、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RDM服务开展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 科研拓展服务

3.1 再现性研究服务

再现性研究(Reproducible Research)是指其他研究人员利用某一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条件、方法、步骤等,使研究结果再现的研究。再现性研究是对已有研究可信度的验证,能够淘汰伪科学和陈旧研究,促进科学在细致推敲和论证中发展,是科学进步的基石。再现性研究对于提高科学界的信誉度、节约时间和资源、促进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再现性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科研数据的再利用。科研数据包括贯穿科研全过程的具有再利用价值的所有数据,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研究者准确理解、客观评价并扩展利用该科研成果、创新研究内容、实现再现性研究的基石。因此,对科研数据的处理、保存、维护和开放获取是关键环节。目前,国外科研人员对再现性研究已经有了足够的意识,但从意识到实践还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准则规范,因此哈佛大学图书馆开展了针对科研数据公开共享培训的再现性研究服务[9]。

哈佛大学图书馆提供面向哈佛校内外的“利用开放科学框架(Open Science Framework, OSF)开展再现性研究”服务[10]。OSF是一个免费的开源项目管理工具,能够与许多常用的工具连接,如GitHub、Dropbox、OVROD、 Zotero、Dataverse等,实现科研人员与更广泛的科研界分享其科研工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图书馆通过OSF的workshop,帮助学者了解再现性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流程等基础知识,并通过演示OSF的关键功能管理其开展科研工作的流程,科学组织其科研工作的各种资料,帮助科研人员将促进可再现性研究的举措融入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3.2 知识产权服务

哈佛大学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体系中涉及的各方协同工作,开展学校科研成果的创造、运营、转化的全流程信息服务。图书馆承担了指挥塔的功能,紧密连接学校知识产权中心、科研人员、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外部研究机构,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人员优势,为校内师生的科研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图书馆除提供科研成果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外,还与课题组合作,一方面负责针对课题组成员的知识产权信息素养培训服务,一方面帮助课题组做好专利收集分析工作如引进知识产权相关资源库、知识产权资源推荐与访问、专利检索、专利工具等,为课题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在知识产权服务中,哈佛大学图书馆尤其重视面向科研人员的版权咨询与服务,在27个分馆中设立接受过专业版权法和政策专门培训的馆员,为师生提供CFR(Copyright First Responder,版权第一响应者)服务[11]。该服务遵循辐射模型(the Hub and Spoke Model)模型,响应整个学校的版权咨询,并在哈佛学校范围内提供版权专业知识网络。师生遇到任何涉及版权的问题,CFR人员都会给予专业解答和帮助。

3.3 知识机构库服务

哈佛大学学术交流办公室建立了名为DASH(Digital Access to Scholarship at Harvard)的机构知识库[12],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科研成果保存和共享服务。存储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期刊文献,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手稿和材料,如音视频、图片、手稿等。存储的成果具有永久有效的网络链接地址,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索引,DASH通过这种开放获取的方式扩大科研人员成果的影响力,内部的计量分析软件提供科研成果每月的下载量和使用率报告,动态展示研究成果的影响力[13]。为了让全校师生了解并受益于DASH知识库,哈佛图书馆负责机构库的使用和培训工作,定期召开线上或线下培训,推进校内科研成果保存和共享。

3.4 学术出版服务

哈佛大学图书馆致力于支持哈佛师生在学术交流、出版、研究合作、数据管理和文献计量学等数字技术的认识、熟练使用程度等方面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哈佛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类服务模式多样且系统性较强、专业程度高,全面构建学术出版周期各阶段教育相关服务,并在分馆Countway图书馆设置了一支由专业学术出版馆员和数字馆员组成的出版和数据服务团队(Publishing & Data Services Team),通过定期的研讨会、教程和咨询,为研究人员提供投稿与出版、学术版权、研究数据管理、成果宣传与共享、学术交流研讨、学术成果媒体发布、学术出版政策观察等学术出版相关服务。

3.5 战略合作

哈佛大学通过广泛分享教学资源,致力于服务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为那些没有机会踏入哈佛校园的人展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哈佛大学图书馆秉承这一理念,在全面开展数字化工作后,将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源向世界各地读者开放[13]。因其一直努力为社会及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的引领地位,哈佛大学图书馆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尊重和认可。哈佛图书馆将拥有的海量馆藏视为公共资源,在为校内师生提供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外界的合作,其中既包括与全世界知名高校图书馆在项目上的合作,也包括与社会各界的合作[14]。

哈佛燕京图书馆是全世界东亚馆藏最多的图书馆,以收藏数量巨大、学术价值极高的中文古籍善本而举世闻名[15]。其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探索实践了中华善本数字化合作模式,开发了“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特藏资源库”[16],各国学者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或哈佛燕京图书馆网站,均可以免费利用该资源库的数字化成果。这种合作模式是哈佛众多图书馆与国内外图书馆战略合作的一个缩影。

4 结语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起源和美国高校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17],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但其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依然未变,已经成为美国各个高校的学习中心和科研支持中心。世界顶尖院校之一的哈佛大学取得引领全世界的学术成就及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图书馆长期以来的支持密不可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在馆藏、检索系统、设备和空间等硬件设施,馆员专业能力、服务态度、服务多样化发展等软件要素,以及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管理与运作、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图书馆员的考核、晋升、编制等相关问题上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分馆哈佛大学馆员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文山书海
为美国与东亚之间搭建桥梁的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逝世,享年90岁
“国缘之夜”文化交流论坛在哈佛大学俱乐部举行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