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理论视角下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意向研究及提升路径
2022-11-24邓斯怡
邓斯怡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依据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就业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生存独立、能力发挥与价值实现,也与家庭的发展、幸福息息相关,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创造活力紧密相连,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高度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普遍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具体到经济学类本科生群体,国际市场环境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中小企业招聘岗位的相对减少、毕业生自身对职业稳定性更加看重等新的变化,使得重升学轻求职、“慢就业”、延迟就业等成为新趋势,在近几年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
在与高校学生就业有关的研究中,资本理论是较为常见的理论视角。结合工作实际,本研究将探索综合运用这一理论视角,分析就业资本在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建议,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承担社会责任。
一、本科生就业中的资本维度
(一)人力资本是成功就业的坚实基础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经济学领域,主要指劳动者本人拥有的知识、技术以及健康状态等,是一种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生产的资本。有研究将它细分为外生性人力资本,即“看得见”的综合能力;和内生性人力资本,即“看不见”的内在素养两类[1]。对大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本身即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加的过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个人的知识积累更加深厚,专业技能不断纯熟,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实现了人力资本的生产与积累。尽管影响成功就业的因素具有多元性,但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本始终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因素,直接影响就业选择的多少与就业质量的高低。同时,具有良好人力资本的大学生,一般来说会更有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促进成功就业。
(二)社会资本是成功就业的重要“桥梁”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且能被个体有效运用,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资源[2]。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先赋型与后致型两类。其中,前者往往与大学生的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社会关系网络有关;后者则是大学生本人,通过社会交往不断发展形成的关系网及蕴藏于中的有效资源[3],如学缘、地缘关系都是这类社会网络的常见形式。受我国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的影响,愈是接近中心圈层,一般来说愈是容易得到一些信息和有效帮助,从而更加便捷地搜寻、定位与自身相匹配的机会。一些企业在实习、就业过程中设置的“内推”渠道,媒体关注的“家长就业时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社会资本对就业的“桥梁”作用。
(三)心理资本是成功就业的正向保障
心理资本由路桑斯提出,是指个人的积极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通常认为,心理资本有四项核心要素,即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4]。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大学生开始面对,并不断适应与校园氛围有明显差异的社会环境与职场竞争。对部分同学来说,这一过程可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求职初期,因缺少经验和对就业市场的实际了解,可能会遭遇失败。拥有充足的心理资本,意味着相信自我(自我效能),有勇气做出新的探索(希望),能够有效进行自我激励(乐观),在逆境中也始终保持奋进精神(韧性),这不仅为最终获得满意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能有效避免因负面情绪而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消耗。
(四)不同类型资本间的关系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各有作用,而这三类资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根据交换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的缔结通常伴随着双方的资源交换,因此人力资本丰富的学生,发展高质量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更大,从而有助于积累高质量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丰富,也促使个体更容易相信自己,从而有助于心理资本的增加。社会资本丰富的学生,则可能拥有更多展示自己人力资本的机会,在高质量的社会网络中,他们也容易习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促进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有效的社会交往,也通常意味着相互支持,这些无形的资源,有助于个体心理资本的提升。心理资本丰富的学生,通常更自信、抗逆性强,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乐于面对新挑战,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受欢迎,这都有利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
二、就业资本对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鉴于上文所述,三类资本间具有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本文将使用“就业资本”一词,指代本科生拥有且用于就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以便更好地体现要素间的协同作用。
(一)就业意向的内涵
从已有研究来看,就业意向的内涵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许多研究并未进行十分明确的界定,只是依据不同标准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细分或是设置了具体的考量指标[5]。如梁杰珍等人将“就业意向”操作化为择业单位性质、择业地域、酬薪期待[6];李前壹认为“就业意向”包含了期望薪酬、就业途径、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等方面的内容[7]等。尽管在具体的划分上,不同研究的侧重有所不同,但综合来看,就业意向通常与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相关,表现为“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想在什么地域工作”“我期待的薪资报酬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是个体在主观层面所追求的理想工作状态。一定程度上,就业意向对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就业行为均有着重要影响[8],是就业决策与探索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本文选取就业意向作为讨论切入点的考虑所在。
(二)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意向现状
总体来看,经济学类本科生在就业意向上存在有一些共性,表现为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倾向于银行、证券、事务所等专业型工作,或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体制内工作,选择考研、出国深造的同学也比较多;在就业地域上,倾向于东部地区,特别是调查学校所在的浙江省内新一线、二线城市,由于该校大部分同学来自省内,部分同学也将返乡就业作为首选;在期待收入上,将收入看作衡量工作价值的重要指标,期望值比较高,近半数左右的调查对象,期待薪资在6000~8000元之间。同时,部分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也还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对岗位职责了解比较肤浅,就业功利色彩明显,期待值高但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一些学生因缺乏面对实际工作的能力与信心,可能会选择逃避就业,甚至衍生出消极的“慢就业”,乃至“啃老”的问题。
(三)就业资本对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意向的影响
就业资本对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意向的明确化、科学化、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市场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经济学类本科生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之外,对“考研”“考公”的青睐逐渐上升。在面对不同发展方向的抉择时,就业资本充足的学生,往往更能理性、客观地评价自我,也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实践机会,形成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科学抉择。同时,经济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去往银行、证券机构从业的不在少数,在企业中,则多担任营销、销售、人力一类的岗位,这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另一方面,它们大多并非纯粹的技术类岗位,而是需要从业者善于、乐于与人打交道,能够发展好,经营好健康良性的客户关系,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拥有充足的就业资本,意味着拥有扎实的专业本领,与弹性的心理调节机制,这都有利于提升经济学类本科生应对岗位挑战的能力与信心。
三、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资本的提升路径
(一)回归教育初心,培育人力资本
教育的初心在于育人,学生的本职在于读书。无论就业市场如何变化,掌握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本领,始终是求职就业的坚实基础。对于经济学类本科生来说,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兴现象的出现,则需要他们进一步深植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因此,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日常课业学习、创新创业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由专业学院+创业学院共同牵头的,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体系。在课业学习中,以专业学院为主,重视学风建设,发挥同辈群体的力量,通过“同桌计划”、读书会等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保持勤学思考;在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中,发挥创业学院的优势与专长,引导学生运用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赛事平台,将专业所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在科研探索中磨砺才干,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实操技能,不断丰富充实个人的人力资本。
(二)重视实践导向,构建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获取、积累,与社会网络的缔结紧密相关,因此,需要重视教育中的实践导向,为学生建立社会互动网络创造机遇。在校园内,开设人际交往的相关课程,重视校园社团建设,为社团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将社团打造成学生群体交流学习、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针对经济学类学生,可以重点创办、培育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国贸协会、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等。在校园外,一方面,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返乡实践的形式,发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深入企业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引导他们客观认知自我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应善用、巧用校友资源,通过实地走访参观企业、校友“内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当下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形成全面了解,并在实践中拓展人脉资源,建构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本。
(三)关注健康心态,提升心理资本
健康心态的培养与保持既需要久久为功,也需要抓住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咨商面谈、团体辅导。高校应坚持职业指导与就业教育“走新”更“走心”的工作方针,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企业校友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心理资本提升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感恩情怀,克服功利主义就业观的负面影响,将个人择业、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连。在求职季,针对经济学类本科生就业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问题,可以提前组织简历美化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邀请企业管理者或有相关经验的老师、校友担任面试官,尽可能还原应聘现场的氛围,让学生提前熟悉流程,感受职场竞争,建立起积极面对压力的正向心态;对求职不顺利的学生,可以围绕抗逆力培养,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教授一些自我舒压方法,帮助他们在逆境中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