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022-11-24彭源芳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3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营造

彭源芳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1 中国古典园林

1.1 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3 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5个时期——起始于商周时期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的全盛期、两宋清初的成熟期和清朝的成熟后期。

“囿”“台”和“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3个源头。“囿”除了为当时王室提供祭祀等牺牲和宫廷宴会的野味之外,还有游观的功能,“台”最初是为了登高观天象、通神明,后来衍生出登高远眺、欣赏美景的功能;“园圃”最初是用来种植树木的,在经济发展中,树木不再只是商品,开始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在园林的生成期,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最开始的以狩猎、通神、求仙及生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游憩、观赏为主。

魏晋时期,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开始对山水风景进行开发,此时山水艺术兴起,并与山水风景的开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建筑技术领域,斗栱和梁架趋于完善,木结构取代了两汉的夯土结构,砖结构也从地下转到了地面。除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型开始兴起,并作为这个时期园林的成就,深刻影响了后世私家园林的创作。除此之外,寺观园林的出现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作用。

到了隋唐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私家园林则开始追求“以诗入园”“因景成画”,开始了对意境的塑造,因文人的参与,开始出现了文人园林。而寺观园林的普及使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在两宋时期趋于定型,造园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在造园活动中,私家园林最为突出,文人园林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皇家园林,在这个时期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理水技艺趋于成熟,园艺技术发达,园林建筑更加精美。到了明末清初,私家园林艺术达到高峰,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这个时期的园林创作开始注重叠山、植物配置、建筑等技巧。

清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的终结期,皇家园林几经波折,在造园技艺上形成了南北园林的大融合。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皇家造园艺术从高峰跌落,而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

1.2 古典园林的分类

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众多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最成熟的两个类型,其造园思想和造园技术均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寺观园林虽然也是一个重要类型,但其宗教色彩并不显著,除了个别的,一般都接近于私家园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如书院园林、祠堂园林、会馆园林等,均与私家园林接近。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的园林体系,而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发展集中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

2 古典园林美学范畴

2.1 自然美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园林筑山理水、植物配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山、水”作为古典园林的骨架,通过提炼概括,加以有意识改造表现出大自然的景色,达到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通过筑山理水的造园工作,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咫尺山林的景象,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

2.2 建筑美

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与山、水、植物有机组合,将传统木结构的高超技艺与自然结合,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建筑美与自然美进行了融糅。建筑与山水植物的组合,以及建筑与室外空间之间的处理,不会让人感到困于建筑,而是处于建筑中也能感受到盎然生机,达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海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为了达到建筑和自然的高度协调,还创造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比如船厅、水廊、爬山廊等。

2.3 诗画美

中国园林的创作善于将各个艺术门类相结合,将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融于园林艺术中,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诗情,不仅是将诗文中的境界、场景在园林中营造出来,或者是运用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手段直接体现,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大的章法和手法,使园林中空间序列极具诗歌的韵律感。而对于画意,叠山艺术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手法在园林空间中发挥到极致。园林植物配置在姿态和线条上既有自然之美,也表现出了绘画的意趣。中国画的线条美在园林建筑、山石、水岸、植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线条的律动增益了园林如画的意趣。

2.4 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园林的意境起源于中国的诗、画。意境的含蕴即深又广,园林的意境是创作者将自己的理念、感情融入客观生活和景物之中,通过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4项工作与造园手法相结合,对园林空间进行组织、创造,从而引发观赏者的情感波动和联想。通过情景交融,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效果,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感。

3 古典园林造园要素

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和意境美的营造主要从四大造园要素中体现。

3.1 筑山

筑山是指通过对天然山岳的提炼概括,在园林中进行模拟并加以创造,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园林之所以表现出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是依靠叠石艺术。叠石体量小,在园林空间中多用于障景、对景;石假山是对真实山岳的缩移模拟,一般作为园林主景;而叠山技艺则是将天然石块堆筑成石山。除此之外,还有置石技艺,它是将一整块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以供观赏,一般安置在视线集中处,将其称之为“峰石”。

3.2 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师法自然”,在遵循自然水景的规律下,模拟自然山水的形态,营造自然山水的意境。理水有“大分小聚、掩映、曲折、动静结合”四大原则,基于这些原则,便产生了“疏源察水、动静交呈、随曲合方、空间组合”四大理水手法。在园林中,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模拟,营造出泉瀑、渊潭、溪涧、河流、池塘湖泊等景象,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

3.3 植物

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通常以自然式栽植为主,在配置上注重植物时序规律,表现出园林季相变化,达到四时四季有景可观。以树木为主调,运用树木的特性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并通过植物的姿态、色彩、气味等因素赋予其不同的性格和品德,拟人化地展示其象征寓意,营造园林意境,传递出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效果。

3.4 建筑

在园林中,为了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配置桥、廊、轩、榭、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它们大多以木构建筑为主,不仅是作为生活所需来建造的,本身也是园林景色的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建筑形态各异、造型精美,与周围环境高度融合,达到美的境界。

4 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由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很好地诠释了园林意境美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在这所园林式博物馆设计中,通过精致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石景水景设计手法,将其与拙政园有机融合,成为拙政园的现代延续部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设计遵循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是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共有东西二廊,地上2层地下1层,由19个主题展厅、1座主庭院、1间紫藤茶室和艺术品商店组成。在苏州博物馆中,古典园林美学主要体现在筑山理水、建筑和植物三大造园要素中。

4.1 筑山理水

苏州博物馆中对于山、石的塑造借鉴传统园林的筑山理水手法。新馆庭院中置石借鉴了古典园林的置石手法,在西侧建筑庭院中采用单块湖石为峰;北侧水岸理石采用苏州园林的壁山手法,然而又与其有所差别;新馆水院北依拙政园围墙,依墙铺设鹅卵石,其上置石,颜色由浅到深,高低错落排砌,随着地势起伏呈远山轮廓,在烟雨朦胧中有重峦叠嶂的效果。围墙下片石假山的营造灵感来源于米芾的水墨山水画和扬州八怪中石涛的“片石山房”,通过在新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

在博物馆中,水的规模适中,形状齐整,通过其中亭、桥的划分和自身的变化,水面空间有聚有分,在继承传统理水手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新馆北侧的池岸呈自然曲线,用鹅卵石堆砌,池岸低平,具有亲水性;其他池岸则处理成直线,偶尔有转折变化,是对古典园林中石矶形态的借鉴。

4.2 建筑营造

在园林中,创造者会营造出形态各异的建筑,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是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的基本手段。而苏州博物馆中的建筑则是在苏州古建筑的基础上与西方艺术和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产物,在建筑结构上既包含了苏州古建筑传统屋顶的概念,又将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形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的三角形、立体艺术与苏州古建筑的隐形三角形相结合。

在新馆的建筑中,钢结构取代了木结构,玻璃屋面取代了小青瓦屋面,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组成丰富的屋顶形象,这是对古典园林中建筑屋顶错落有致的时代解读。以钢结构为底,在外层包裹木材,是新时代下对木结构建筑的思考。传统的“老虎天窗”也被赋予时代意义,通过对其的借鉴,将窗户开在屋顶,形成的折角在室内营造出光影交错的景象,极具美感。在新馆中,朝向庭院的窗则借鉴了古典园林中的开窗形制,而窗边比古典园林的窗边厚重,强调了框景的用意。

4.3 植物配置

这座基于古典园林元素打造出的山水园,除了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等山水建筑外,还离不开植物对园林空间的营造。但馆中对植物的运用与传统园林相比有所克制,园林中的植物大多选用松、竹、卷柏、紫藤、芭蕉等有造型感的植物,水塘中也只有几片睡莲叶子做点缀。与古典园林中植物相比,新馆舍弃了植物形态的自然乐趣和层次性、丰富性,通过对植物形态的设计与修剪,突出了单株的观赏性。

在主庭院中,寻着南面一株桂花树进入园中。在灯光映照下,水池清澈,远山朦胧,竹林婆娑,如同一幅山水画。在展厅的窗外,或植一株松柏,或植一株枇杷,让人在室内也能欣赏到如画般的景象。馆中紫藤园中的紫藤,是从拙政园中文徵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中嫁接而来的,攀附在由64个正方形构成的大正方形金属构架上。藤是文化的延续,架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5 结语

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设计者探索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其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令人惊叹。将苏州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几何形状和功能布局巧妙结合,把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入中国古典园林之中,通过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实现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在对古典园林艺术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选用新材料、新技术诠释了另一种新时代的园林美,为新时代对于古典园林艺术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方向与途径。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将自己的建筑智慧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以融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应从园林风格和建筑新材料的结合、园林空间结构的营造和古典园林技艺、抽象元素的运用4个方面着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融合。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