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地区平菇栽培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2022-11-24弯桂霞
弯桂霞
(舞阳中等专业学校,河南舞阳 462400)
我国是世界上食用菌被认知、利用、栽培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年均增速超过 20%,2018年总产量 520 多万 t,产值 380 多亿元,出口额超过10.2 亿美元。河南食用菌产业的产量、产值、出口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1]。香菇、平菇、双孢蘑菇是河南省食用菌生产的三大主流品种。
平菇因其肉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且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平菇是我国各种食用菌中人工栽培范围最广、总产量最高的菌类之一,但若栽培管理不当,同样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笔者经过近几年教研和试验,结合豫中地区菇农多年来生产栽培经验,对当地平菇生产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1 培养料变质
1.1 原因分析
培养料在装入塑料袋后先灭菌,再接入菌种,这时有的塑料袋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培养料变酸发臭,直接影响菌丝生长。究其原因,一是培养料水分含量过高或不均匀。拌料时,水分比例过大或拌料不均匀,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会使部分细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二是培养料发酵或灭菌不彻底。菇农使用的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夹带有大量杂菌,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培养料内的各类杂菌大量繁殖滋生,也会使培养料发酵变酸,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三是发酵温度过高。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温度过高或料袋重叠堆放,引起培养料升温,菇农未及时散热降温,导致各类杂菌生长速度加快,使培养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四是栽培场所卫生条件差或接种操作不严格造成二次污染。若平菇栽培场地离禽畜舍过近,或者菌丝接种过程中接种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操作,那么也会使各类杂菌大量繁殖,产生难闻的酸臭味。
1.2 处理措施
一是栽培前选好原料,豫中地区常用的原料有棉籽壳、玉米芯、花生壳和麦麸等。二是拌制培养料时,要严格掌握含水量,培养料内水分含量多则含氧量少,不利于菌丝生长,水分含量少则营养分解困难,不利于出菇。发菌期基质含水量为62%~65%,出菇期含水量达到68%~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时,长出的菇大而肥厚,色泽鲜艳品质好。三是栽培时最好选择遮阳良好或阴凉的场所,气温偏高,要采取降低摆放层数,通风降温,向地面及四周洒水等降温措施。发菌时期的温度要定时监测,一般控制在14℃~18℃,温度宜低不宜高,严格控制在26℃以下,防止高温烧伤菌丝。四是接种室使用前先进行彻底消毒,如用硫黄、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同时向地面及墙面喷洒甲醛,或向地面撒石灰等方法进行消毒,接种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动作要干净利索,接种期间严禁随意走动和大声喧哗。五是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暴晒3 d,通过日光中的紫外线杀死培养料中的部分杂菌,调pH 到8~8.5,最好用发酵料,有条件的用熟料栽培好;若用生料要在培养料内加0.1%多菌灵或托布津等杀菌剂。六是把变酸发臭的培养料倒出来,经过翻晒,并堆积发酵,然后调整pH 到8.5。如臭味过重,再拌2%明矾水除去,处理好后再重新装袋。如果培养料腐败严重,即使再处理也不会发菌,便不能再使用。
2 接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2.1 原因分析
平菇接种后有时菌丝不吃料,或开始几天菌丝生长很好,过几天就萎缩死亡。一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菌种转接次数过多,培养条件不良,保存时间过久或多次组织分离,造成菌种菌龄太老或菌丝老化,生命力降低,失去活力;二是培养料在发酵时升温太慢,滋生了杂菌,播种后菌种受杂菌包围,致使培养料发酵变酸;三是培养温度过低,接种量小;四是拌料时加入过量石灰,使培养料过分偏碱;五是培养料拌制过程中用水不适当,过湿或过干,装料过紧通气不良。
2.2 处理措施
一是不用贮存过久发霉变质的培养料,选择菌龄为30~35 d 生命力旺盛的健壮菌种;二是培养料在发酵时要尽快升温,避免培养料发酵变酸;三是培养料温度控制在25℃~28℃;四是培养料的 pH 不能超过 8,如 pH 过高需要加入过磷酸钙调整,并控制适当的温度;五是培养料含水量适当,紧实程度合理,以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渗水而不下滴为宜。
3 发菌后期菌丝迟迟长不满菌袋
3.1 原因分析
在一个料袋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菌丝则萎缩死亡。分析其原因,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二是料带一端袋口扎得过紧,造成袋内氧气不足;三是培养料过湿,向下的一面产生积水,造成缺氧;四是菌袋局部感染杂菌。
3.2 处理措施
一是灭菌灶灶顶要建成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能回流入锅,同时料袋摆放与灶壁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二是料袋若是用橡皮筋或线绳扎的,改用大头针固定袋口,或者料袋两端最好扎上通气塞,这样通风透气好,可增加氧气含量,加快菌丝生长速度;三是将菌袋翻转,使水分扩散,改善缺氧状况;四是可以在料袋中间部分打一孔,将菌种直接接入孔内,避免菌种与塑料袋有所接触,防止袋内壁的冷凝水浸死菌种。
4 有的菌袋中间出现大量菌蕾
4.1 原因分析
菌袋中间产生菌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装料不紧密,菌袋中间有空隙,满足了子实体扭结;二是培养料在灭菌时压力过大,胀破料袋或使料袋鼓起;三是在装料或搬动中料袋被刺破;四是菌丝生长阶段环境不良,如温差过大、光照较强、空气湿度较高等均会促使料袋中部产生子实体原基。
4.2 处理措施
一是在装培养料时要边装边压实,尤其是塑料袋外周,要使培养料与栽培袋紧密接触,不留空隙;二是在装料搬运过程中,要小心避免料袋破损;三是在蒸料后要缓慢放气;四是创造适宜菌丝生长的环境条件,要遮光、保温和控制湿度等,或者使发菌场与出菇场分开。
5 出现烧菌现象
5.1 原因分析
烧菌的主要原因是在菌袋发菌期间,随着菌种定植后进入扩展期,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其新陈代谢能力加强,因此呼吸代谢所产生的生物能量使培养料温度逐渐升高,当料温超过30℃时,超过了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菌丝生命力减退,超过40℃时就会出现菌丝死亡,这就是烧菌现象。
5.2 处理措施
在平菇栽培时一定要控制培养料温度不能超过30℃。为避免发生烧菌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夏季栽培时应在凉爽的室内进行;二是温度较低时,可以把菌袋摆放多层,随着温度的升高,摆放层数逐渐减少,如10℃以下可堆 4~6 层,10℃~15℃时可堆放 3~4 层高,15℃~22℃时可将菌袋呈井字形2 层堆放,当气温在22℃~25℃时,菌袋以单层排放为好;三是勤翻料堆,在生产初期每3 d 翻料堆1次,十几天后每隔5 d 翻料堆1 次;四是若温度较高时,室内应及时向地面洒些冷水,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等;五是培养料袋中插一个温度计,随时观察料温变化,若料袋内的温度比室温高3℃~5℃时,应多注意避免出现烧菌。
6 大量死菇
6.1 原因分析
菌袋现蕾出菇后,一些小菇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死亡成为死菇。分析其原因,一是菌种老化。二是气温骤变。在平菇生产过程中,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菌柄就会停止输送养料,使菌盖逐渐枯萎死亡,如果这时突然遇到低温袭击,又会出现养分倒流现象,已分化的菇蕾就会因得不到养分供应而枯死[2]。三是湿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菇体容易水肿,之后变黄溃烂,线虫、细菌侵染而死亡;湿度过低,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之后萎缩死亡。四是通气不良。菇房或阳畦中通气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就会窒息死亡[3]。五是营养不足,使一些幼小菇蕾因饥饿而残废甚至死亡。
6.2 处理措施
一是在生产上应避免使用老化菌种,因地因品种适时下种,并适当控制播种量;二是注意保持菇房内温度稳定,遇到温度骤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三是控制湿度,培养料过干要及时补充水分,出菇现蕾后,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左右,注意掌握喷水量,控制喷水方法,避免直接将水喷到菇蕾上;四是随着菇体的长大,要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季节更要注意通风,确保菇棚内空气新鲜;五是注意及时补充营养,加强病虫害防治。
7 结论
生产平菇具有原料来源广泛、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产方法简单、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同时平菇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文章针对菇农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为菇农在生产实践中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