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陶瓷精准修复技法的运用

2022-11-23张思敏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陶瓷器修复

张思敏

关键词:陶瓷器;破损;修复

陶瓷由来已久,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在陶瓷发展之初,陶器仅仅作为生活用品而存在,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在陶器的形、釉、工艺等方面逐步进行了革新,优化之后的瓷器也逐步发展成熟。瓷器在英语中和“中国”一词“China”同名,可见当时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之深远。因此,单独探讨陶瓷器的历史发展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中也是一门有意义的学科。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导致很多的古陶瓷消失不见。还有一些虽然保存了下来,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古陶瓷都存在缺陷,人们根本无法看出它原本的样子。这种状况会影响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等。例如,在此前圆明园的某个展览中,受损文物就有一百多件,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艺术文化等状况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让这些破损的古陶瓷发挥最大价值,必须想办法对其进行修复,从而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参观古陶瓷文物,了解古陶瓷烧制的过程,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将古陶瓷文物传承历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古陶瓷精准修复的步骤过程

所谓陶瓷修复就是将遭受不同程度损坏(如破碎、断裂、缺失、剥釉、脱彩等)的文物,根据古陶瓷具体的受损状况,利用专门的修复手段进行修复,使之接近于最初的状态。因此,在对古陶瓷进行修复之前,需要查阅大量有关古陶瓷的资料,了解其制作背景和制作工艺,以此为基础设计修复方案。

第一步:记录。在正式修复之前,需要对古陶瓷的特征,古陶瓷的工艺等内容,通过文字和摄像等方式做好记录,以便完成修复档案。当然,修复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修复方案内容时,除了按照方案上设计的内容进行外,还需根据实际修复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另外,在正式修复之前,需要将所有的修复工具和修复材料准备妥当,并保证环境干净整洁,通风良好,光线适宜。

第二步:清洁。首先需要对陶瓷各个部位进行清洁,最大限度还原古陶瓷本身的样子。对于一些质地较为疏松或者容易破碎的陶瓷,则需做好保护措施之后再对其进行清洁,避免产生二次损坏。对于那些表面上含有大量侵蚀物的陶瓷,尤其是覆盖了陶瓷表面或陶瓷装饰的污染物,需要采取专业措施去除。反之,若是对陶瓷没有太大影响,且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污染物可以选择适当保留。比如土沁色、蛤蜊光等。

第三步:拼接。对文物的残片进行仔细分析,对比纹路、颜色、弧度、厚度等,找到对应的部位进行陶瓷碎片粘接工作。注意,在进行碎片粘接时,要保证粘贴的紧密牢固,如果出现不平现象,也不能采取对瓷片的磨平或者锉平动作,要尽最大可能保证陶瓷釉面的完整。另外,在粘贴过程中使用的粘贴剂要选择粘贴效果佳、抗老化效果佳、且可逆的透明粘黏剂。

第四步:补缺。在拼接的基础之上,开始对古陶瓷进行残器修补和配对。此环节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在熟知古陶瓷的制作手法、古陶瓷的样式、古陶瓷的设计风格、古陶瓷的特征等内容之后才能着手开始。严禁靠自己的猜测进行修复,要最大限度保证古陶瓷文物的质量,使其还原度达到最高。对于修补配对的材料,无论是材料的强度还是硬度,应根据修复古陶瓷文物的質地进行选择,配补材料应与古陶瓷文物的材料硬度及质地接近,从而提升修复效果。关于残器的配补材料则可根据原始陶瓷文物的颜色适当加入一些同色系颜料,使配补部位和原部分色彩更接近,为后期作色和上釉提供方便。当配补位置的材料固定之后,再对其进行打磨抛光,保证手感和原陶瓷文物一致。器物上的纹饰在进行配补时也要保持一致。

这就需要修复师专业技术过关,且熟练掌握各种修复和装饰手法,才能达到衔接自然、修补无缝、浑然一体。

第五步:全色。对于需要上釉的陶瓷,必须选择溶解性能较好、遮盖力度较大、附着力强、抗老化效果佳、质地细腻,且对瓷器本身不会造成污染和伤害的颜料。在修复的过程中除了运用考究的手法外,还要多方面把控细节,最大限度保证修复前后的一致性。同样的,釉面的修复除了保证色彩一致外,还需保证釉质的手感一致且没有冲突和违和感。另外,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衔接和过渡面,越少衔接越能降低文物修复对陶瓷本体釉面造成的干扰。

第六步:做旧。在古陶瓷的修复过程中,除了瓷器表面的颜色、纹理,质感等需要保持和所需修复古陶瓷相同外,呈现的形状和效果也要保证和所修古陶瓷本身大致相同,这也是文物修复的基本前提和原则。因此,为了增加修复部位和所修文物之间的相似度,在对其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做一定的做旧处理。

第七步:归档。当所有的修复步骤完成之后,还需撰写对应的文物修复报告说明,通过复盘整个文物的修复过程,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学习表现突出之处,同时将涉及的所有资料和照片进行整理、归纳和存档,以便后期调查和学术研究。

二、古陶瓷精准修复的技术手法

在对古陶瓷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科学运用透明薄涂法、不透明覆色法、不透明一次着色法等方法进行,按照器具所需材料和特点进行最终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合适的进行修复,从而提升陶瓷文物的修复效果,增强其历史和商业价值。

(一)透明薄涂法

将多种颜色通过“薄涂-等待干燥-叠加薄涂”的手法产生新的颜色效果的方法被称为透明薄涂法。这和将多种颜色混合调出新的颜色再涂到器物上的方法虽然色相看着大致相同,但是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调出的颜色蕴含一种更为奇妙的光泽,所以通过该方法对古陶瓷进行修复不仅能够使修复之后的陶瓷色彩变得更加通透,也会更具层次感,更加接近古陶瓷本身,且一次次的罩染叠涂为后续继续调整颜色留下了很大空间。

此方法适用于釉质肥润且厚重的古陶瓷器物,比如明成化龙泉窑衔环双兽耳瓶,此瓶为成化官窑瓷器,釉色葱翠,胎薄釉厚,釉层透明,玻璃质感强,如果只上色一次是远远无法恢复如初的。此时就需要通过该方法让颜色变得更加通透,然后搭配上层的颜色调和出一种新的色调。再例如只有一个颜色的釉器,虽然看似只有一个颜色,但实际上它的颜色莹润多变,有一种奇特的光泽感。因此只采用一种颜色进行简单上色不仅会让陶瓷的颜色变得暗沉呆板,还会降低陶瓷的质感,减少陶瓷修复的精准度,所以同样需要采用多层次透明薄涂法。

此外,还应该根据陶瓷的实际颜色灵活运用。比如对红釉陶瓷进行修复,这种陶瓷虽然看似全部都是红釉,但是层次饱满,釉面莹润,色泽艳丽而稳定,而且在高温下还会出现下釉层垂流,导致堆釉和露白的现象发生。对于此种情况,要根据釉层的深浅程度来决定是否增加透明薄涂层数,以此达到最优效果。另外,由于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为14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所以瓷器的釉面很可能会根据燃料、温度的区别而产生不同,所以釉色的色相其实是较为复杂的一门学问。用一次性调出的色彩很可能无法准确表现陶瓷本身的颜色,因此推荐使用透明薄涂法进行修复,在冷暖色彩的相互交错之下,不仅能够控制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还能改善颜色的呈现效果,并使之和实物之间的差距降到最低。

(二)不透明覆色法

对于出现在暗部,或者在阴影中的部分物体,通常采用透明覆色法进行呈现,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物体表现得更加立体,还会增加空间感,在对古陶瓷文物进行修复时同样可行。用该方法在文物中间和较为明亮的部位厚涂,提升表现的光泽和色彩度。瓷器的种类较多,且大部分都采用了大量的颜色混合制作而成。而每個色彩又跟釉料的厚度、窑洞的温度具有很大的关联,因此需要格外谨慎。当然,对于单色釉瓷器,则直接选择一到两个颜色即可。

在众多的瓷器中,明成化斗彩瓷不仅知名度最高,而且历史悠久,在整个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样的,其修复难度也最大。因此在修复之前必须观察其纹饰构图方法、釉面呈现效果,并对其进行多次临摹,然后在底釉上勾画出大致形状,反复多次罩染透明釉后接着开始彩料的填画与勾勒,最后罩以透明釉模拟成窑斗彩的质感。此过程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成化斗彩由于制作时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在修复过程中可根据不同釉料的表现状况选择不同的工艺手法进行修复。比如在对青花部分进行修复时,因为釉下彩的钴料深邃且艳丽,需要通过透明赋色法反复叠加来展现出深邃立体的效果。白釉则因为颜色较为单一且均匀,因此在修复的时候只需要用微透明的青白色颜料逐一小范围衔接覆盖,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而彩釉的表现形式则需要运用到不透明覆色法,暗部薄画,亮部叠压遮盖反复处理,从而完成成窑斗彩本身所具备的质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修复。

此外,还需注意上彩的顺序,特别注意诸如瓷器的双耳、口沿部位以及细小装饰等区域,小心操作,避免出错和损害文物。当需要修复瓷器时需注意口沿釉汁受重力影响的流向,例如口沿部位在烧制的过程中其釉汁会自然下垂,导致口沿边缘颜色更浅,釉面厚度更薄。在进行修复中,根据器物的具体特征进行修复,灵活运用透明薄涂法和不透明覆色法,保证还原程度能够达到预期设想,使修复变得更为精准和细致。

(三)不透明一次着色法

在技法上,除了透明薄涂法和不透明覆色法之外,还有不透明一次着色法,该修复技巧的难度并不逊于前两者。运用该方法时,要求修复师拥有较为精准的造型能力和美术功底,每笔颜料的厚度浓厚饱满,颜料的色彩度足够高,覆盖力也要足够强,每一次下笔皆清晰明了,便能快速形成想要的效果。而这正是没有施釉和瓷化程度较差的高古陶器修复所需的艺术效果。此时,配合对应的笔势就能达到最精准的修复效果,同时保证修复的纹路和古陶瓷本身保持一致,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

例如,在对釉层较薄或直接露出胎骨的高古陶器进行修复时,除了需要仿照釉面的粗糙程度外,还要将制作此过程中留下的旋纹也模仿出来,此时运用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不仅能够解决质地模拟问题,还能提升修复的精准度。在对陶器底足无釉、涩胎处进行精准修复时,修复内容往往需要根据胎底的实际质地决定,对于年代古老的陶器来说,不仅底部粗糙,或多或少还沾有一些沙子和灰尘,此时就必须先用局部堆砌的方法模拟出陶器底部的粗糙感,然后用点状笔触模拟出沙粒效果,最后用画笔蘸满颜料沿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拉动笔尖,自然流畅地画出和周围相同的纹路。结合器物本身的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进行修复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器物上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效果。

三、古陶瓷精准修复的材料运用

除了对文物材质和纹饰足够了解,古陶瓷修复师还需充分了解各种化学制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修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古陶瓷进行修复通常需要进行三个层次的修复,并将其合理组合方能最终完成,即基底层、绘画层、保护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修复时不仅需要遵循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结合每层的特性,才能提升修复效果,增长修复部位的使用年限。基底层通常会采用石膏、树脂材料或其他黏合剂;绘画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通常会选择矿物质色粉或者耐候性更好、防褪色效果更佳、颜色更加鲜艳且丰富多彩的硝基漆或者丙烯酸涂料;保护层则通常会选择多种材质的透明罩光釉进行釉面光泽的呈现。

由于古陶瓷器物种类的丰富多样性,修复技术并不单一,下面笔者将具体的修复状态简化为“快与慢”“粗与细”的对比进行简单阐述。

(一)“快”与“慢”的运用

通常,修复的第一步会先清洁瓷器被损坏之处,然后再根据其质地进行材料的填充和塑形。在胶剂的选择上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古陶瓷的质地、缺损情况、透光度等,还要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此时,是否需要使用快速干燥的修复材料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对缺损的古陶瓷进行修复时,则需要根据损坏的面积、损坏的形状、损坏的结果等问题进行合理填充和塑形。修复时需严格控制温度和速度,不然很容易造成塑好的形状坍塌或者变形,导致后期修复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整体的修复效果。在进行到精准修复环节时都会将瓷器进行分层修复。此时会先将能够快速干燥且易于继续着色的材料覆盖在底层作为打底,然后再逐渐叠加干燥速度相对慢的材料,达到提升修复效率的同时又不影响覆盖层的牢固度。在进行到罩光施釉的步骤时,充分放慢速度,等待每一层干透方可进行下一层的罩光施釉。

(二)“粗”与“细”的运用

在对文物进行精准修复时,通常都会先采用粗糙的基底层来提升覆盖层的吸附力,而后逐渐细化,最终模拟到陶瓷器表面的细腻程度。因此,在基底层正式制作之前,会优先判断瓷器的瓷质量,确定瓷器质量为细腻且瓷化较好的还是粗糙且瓷化较差的。一般我们认为,瓷化程度好的文物需要选择黏稠度更高更厚的材料作为基底层的材料。反之,如果是质量相对松散的陶器文物,则需要配合相对粗粒的填充层材料,如若材料粗糙程度不够,则需要通过人工打磨来增加其粗糙程度,从而提升绘画层涂料的黏合度。从修复师角度而言,由于瓷器艺术品细腻和复杂的工艺,所以瓷器修复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相当细心和扎实基本功的工作,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且保持细心与平和方可完成。

四、结语

综观我国的陶瓷修复史可以发现,早期陶瓷器修复工艺诸如“金缮”等基本用于满足日常生活器物所需,故而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不高,导致整个行业的从业者较少,人数的稀缺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使得古陶瓷文物精准修复技术方面还有待提升。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兴起、人民物质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对古陶瓷器商业修复的要求正逐渐提高,简单的文物修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故而提高古陶瓷修复技术,增加陶瓷的收藏价值、鉴赏价值是整个行业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古陶瓷精准修复的步骤过程、技术手法以及材料运用进行阐述,意在对今后古陶瓷修复过程起到一定的梳理和指导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陶瓷器修复
大同西三环辽金墓出土的陶瓷器
芜湖东门渡窑即文献中的“符里窑”考
修复后陶瓷器的保管与养护
陶瓷器修复的工艺与文化
古陶瓷修复方法的探讨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