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旬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23李江澜
李江澜
关键字:民歌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非遗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2014年,旬阳民歌被文化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旬阳县非遗保护工作迈入新的里程,同时也意味着旬阳打造文化品牌孕育着新机。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旬阳民歌,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旬阳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进新时代,我们如何将旬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旅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如何利用旬阳民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分析。
一、 旬阳民歌传承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困难
新中国建立以后几代音乐工作者,投身到以旬阳民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搜集整理与发展保护工作中来。1981年收集整理七卷本《旬阳民歌集成》,收集各类民歌(包括曲艺和小戏曲)868首,其中34首被《陕西民歌集成卷》收录。进入20世纪以来,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印了《旬阳民歌集锦》《旬阳民歌校园专辑》、旬阳民歌集《动感乡村》、先进文化进乡村《优秀歌曲集锦》,制作了《旬阳民歌演唱》CD、旬阳民歌改编的《秦巴踏歌》CD、《旬阳民歌精选》VCD、《旬阳民歌广场舞音乐十首》等。经过多年的收集与整理为旬阳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学习、了解传统民歌,创新和发展旬阳民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出现了选择的多元化。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旬阳民歌的传承发展受到制约,目前各镇民歌传习基地,每年开展活动次数少,参加活动的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民歌的传唱发展。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将旬阳民歌的传承普及工作重心向学校、机关单位、企业转移。为增强旬阳民歌传播力度,我们每年组织农民文化节、民歌擂台赛、中小学生民歌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旬阳人了解、喜爱、传唱旬阳民歌。
旬阳民歌的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从业人员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导致对旬阳民歌缺乏更深层次研究和挖掘,致使它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空间得不到更好拓展。二是设备落后技术有限,导致对部分珍贵资料的采集、保存无法及时完善,无法满足数字化资料库建设需求。三是传承人队伍数量太少、素质不高、待遇太低,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匮乏,宣传力度小;举办展演活动次数少、规模小。五是宣传形式单一,对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端运用不足。六是传习基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规模小条件差、设备缺,导致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参与人数少。
二、旬阳民歌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民歌是勤劳善良旬阳人智慧的结晶
旬阳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笨重的体力劳动中,协调动作、抒发心声、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辅助工具。旬阳民歌记载了千百年来旬阳的沧海桑田、历史演进。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在历史的长河中,旬阳民歌经历了无情的冲刷和淘汰,日臻完美,并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二)旬阳民歌具有保护与研究的价值
旬阳民歌直接反映旬阳的发展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认识旬阳文化、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旬阳民歌在反映历代劳动人民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方面,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有表现广大农民终年辛苦劳作,却过着贫困交加生活的《长工调》《受折磨》;有表现汉江船工水上劳动的各类《船工号子》,也有抒发他们对不平等社会制度悲愤控诉的《五更吃酒》;有描写赶山脚夫生活和情感的《桑木扁担》《想姐想得不耐烦》;也有反映各类手工匠人劳动和情趣的《扯板》《女娃十顿打》;还有市井小贩、乡村货郎的《卖毛线》《卖杂货》《卖扁食》;有表现多种田野劳动生活的《摘花椒》《打猪草》《放羊调》《扯葛藤》,等等,贴近生活,应有尽有,真可谓“世事皆人调,见景意交融”。
(三)旬阳民歌是旬阳人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
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过去,民歌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随着几曲民歌哼唱,一天辛苦劳作之后的困顿化作乌有。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歌就像挥之不去的情愫,哪里有歌声响起哪里就有群众的呼唤。近年来,我们为了普及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坚持做到“大型活动重点组织、群文活动长年不断、阵地活动天天坚持”,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逢节必动、长年不断、高潮迭起。在每场展演或竞赛活动中,民歌总是所有节目中的重头戏,各种形式的民歌展示层出不穷。“今天不把别的唱,唱唱旬阳新面貌。农民有了自乐班,吹拉弹唱好热闹。新型农村就是好,男女老少把舞跳”这是几年前旬阳县委书记马赟在一次公开活动上激情洋溢的自编自唱。
三、旬阳民歌传承保护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构建民歌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旬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发挥了旬阳民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构,成立旬阳民歌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保护机制,夯实保护责任,积极构建新形势下民歌保护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二是强化传承保护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做好体制内非遗保护工作岗位人员配备,保证专人专事;另一方面举办旬阳民歌培训班、民歌大赛,多渠道发现和培养民歌手。将旬阳民歌的普及作为地方教材直接纳入全市中小学音乐课教程。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亲临举办专题辅导讲座,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传承人专业素质。指导召开旬阳民歌传承发展专题研讨会,对旬阳民间音乐保护现状与发展设想进行广泛调研,为旬阳民歌传承发展建言献策。三是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重点奖励工作成绩突出的非遗专干、传习所、学校以及对民歌传承保护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更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性和激发发展创新的创造性。
(二)举办民歌展演活动,留住群众精神寄托
近年来,旬阳县成功举办了乡村青年民歌演唱赛、农民歌手赛、农民文化艺术节及原生态民歌演唱赛、乡村自乐班擂台赛、民间曲艺节目展演赛等,使旬阳民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精心创编了大型原创民俗歌舞晚会《兰草花儿开》,晚会是以旬阳民歌《兰草花开》等为基本元素创编而成,100多名演员均来自群众。晚会以新锐的艺术构思、创新的舞美元素、原生态的表现手段,展示旬阳历史文化遗存、民间文化风情、古朴神奇的灵山秀水美景,赢得了省市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七五普法”期间,旬阳县又创编大型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剧中二十个唱段几乎涉猎到旬阳民歌的大部分曲调。该剧先后在本市21个乡镇演出300余场,在安康市各县区巡回演出20多场,在西安集中演出5场,赢得领导专家和群众一致好评,旬阳民歌的社会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三)通过民歌“五进”,促进民歌传承发展
由县文旅局牵头组织开展民歌进机关、进警营、进宾馆饭店、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在“文化兴县”的战略背景下,旬阳民歌传承发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塑造“动感乡村”火热氛围下,茶余饭后总能听见教唱民歌声音,尤其是将旬阳民歌作為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以来,旬阳民歌飘荡在校园的天空。文化馆音乐干部身影时而出现在机关,时而忙碌在乡村,唱民歌成为村民自乐班活动的主要节目,一时间民歌唱红旬阳城乡。
(四)设立旬阳民歌传习所,传习工作坚持不懈
在人员密集的老城社区、下菜湾社区、党家坝社区设立旬阳民歌传习所,负责做好城区居民演唱爱好者的传习工作。在全县21个镇分别建立规范化的传习所,安排镇内民歌拔尖人才做好本地民歌传习工作。文化馆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尤其是非遗专干和音乐干部按照“引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要求,以传习所为抓手做好民歌传唱的辅导工作。
四、新时期旬阳民歌发展思考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流行音乐的层出不穷,人们对音乐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选择,传统民歌几度经历被冷落的境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发扬好。为此,传承发展传统民歌在新时代颇具现实意义。
(一)建立有效的传承保护机制
近年来,旬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当前迫切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传承保护机制。按照《非遗法》将非遗保护场所、人才队伍、经费投入等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此保障旬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工作。
(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持续做好民歌进校园工作,让孩子从小就熟悉了解旬阳民歌,学唱旬阳民歌,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歌手,让民歌的演唱后继有人。二是与专业院校签订委培协议,定期将现民歌演唱骨干人才送进专业院校或名师工作进行深造学习。三要重视民歌传承人的水平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传承能力,履行好传承人职责。
(三)打造旬阳民歌品牌活动
2021年3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特色乡村文化活动、节日民俗活动,推动历史名镇名村业态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旬阳民歌的传承保护应该抢抓机遇,策划包装特色亮点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品牌。旬阳是否可以构思打造“好歌在旬阳”民歌艺术节、旬阳民歌大家唱等大型民歌展演交流活动,以此调动群众参与民歌传唱的积极性,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旬阳民歌传承发展。
(四)扩大旬阳民歌的对外影响
加强旬阳民歌的对外交流是旬阳民歌传承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一切文化优秀成果和活动模式吸收进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积极创编选送优秀节目参加省内外重大文化展示交流活动,一方面走出去“试水”,看看旬阳民歌题材的节目与外地优秀节目之间的差距有多远,另一方面学学外地优秀节目形式和表现手法,真正达到对外宣传旬阳民歌之目的。例如:女子三人组合《梅花香》入围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六届“群星奖”音乐作品复赛,同时获得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优秀表演奖,“陕南民歌大赛”在旬阳成功举办,陕甘川豫鄂毗邻地区群众文化交流、西洽会专场演出等交流展示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继续加大旬阳民歌改创编工作力度,本着守正创新的理念,选择最具旬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邀请国内顶级作曲家进行改编,邀请国内知名歌手演唱,以此扩大旬阳民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坚定民歌助推旅游发展信念
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灵魂,近年来一些地方纷纷恢复老字号、老品牌,目的就是打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现实生活中一首歌、一首诗、一个传说、一部电影等都可能成为旅游经济崛起的决定因素,旬阳民歌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理念上要树立特色文化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核心意识,在行动上打造民歌精品节(剧)目吸引八方宾朋,在政策上扶持以民歌为代表的非遗产品研发展销。可以借鉴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丽水金沙》和《印象·丽江》、陕西临潼的《长恨歌》等,聘请知名编剧和导演为旬阳“量身定制”文旅名片,必将有力推动旬阳文旅事业飞速发展,促进旬阳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传统民歌是旬阳的文化瑰宝,它源于生活,是旬阳地方文化的精粹。旬阳民歌发展到今天,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清不足,更要理性地面对当前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和瓶颈,积极为新时期更好地传承发展旬阳民歌建言献策,倾注力量,投身实践,保护好旬阳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让旬阳民歌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传承发展中前景无限美好。
(陕西省旬阳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