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
2022-11-23何小玲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需要充分领会“双减”精神,挖掘其中的精髓,并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优化作业设计,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地巩固知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文章就“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农村
作者简介:何小玲(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胡集小学。
“双减”政策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政策。“双减”政策要求为学生减负,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快乐、愉悦的学生时代。在以往的小學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以“刷题”的方式来弥补学生的短板,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容易让学生觉得有压力,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适得其反。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具有针对性、发展性与创造性。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差异,为学生量身定做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后取得进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结合学生实际,转变教师自身的作业观
(一)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转变作业观,适当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巧妙地把这些现象与当堂的数学知识相联系,并且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应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完“大树有多高”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从实际生活入手,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子长度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在已经理解了比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容易解决这类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反应不过来,或者听明白了,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请各位同学课后去寻找一个又细又高的直立物体,因为用尺子直接测量很难量出它的高度,所以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试着量出其高度,并阐述测量的过程。如果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说出来,然后与大家分享你是如何解决的。如此一来,本堂课的难点就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得到了突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开放性作业,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不同学生尽管寻找的物体有所不同,采用的测量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殊途同归,他们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1]。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知识的影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作业观,注意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2]。这样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具和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搜集数学素材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作业。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由于在农村,一般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粮囤,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请仔细寻找并观察你家里有哪些物品是圆柱体的,又有哪些物品是圆锥体的,你能试着求出它们的体积吗?2.请仔细观察你家的粮囤是什么形状的,你可以通过测量它的某些数值来求出它的容积吗?如果你家的粮囤里面装的是稻谷,并且每立方米稻谷大约重540千克,你能试着求出它能装多少千克的稻谷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以第2道题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有目的地去搜寻,然后需要判断自家粮囤由什么几何体构成,如有的是圆柱体的;有的是圆锥体的;有的下面是圆柱体、上面是圆锥体的。最后,学生需要根据相关的公式试着测量所需的数值,并且进行运算。设计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准确找到了教学与生活的衔接点,充分运用农村的资源,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达到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解答题目。
二、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分层作业
(一)设计针对学困生的作业
“双减”政策强调为学生减负,所以作业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和遇到的问题,找到其中的原因,借助作业来弥补和解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作业,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能够实现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圆的面积”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困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如图1所示,已知图中的正方形面积是10平方厘米,那么圆的面积是多少呢?对于这样的题目,很多学困生会觉得比较难,并且怀疑这道题是不是出得有问题,因为题目中没给出圆的半径的值,所以求不出圆的面积。其实他们大都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而且也认识到了要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这就需要教师看到问题所在,进一步引导他们走出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在学生做上述题目之前,先给他们出了以下两道题目:1.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是5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2.如果一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是5厘米,你能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在这两道相对简单的题目的铺垫下,学生的思维定式逐渐消除,所谓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时,学生会想到正方形的边长刚好是圆的半径 r ,所以 r 2是正方形的面积,又因为圆的面积公式为πr 2,所以圆的面积是10π平方厘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合理利用起到辅助作用的题目,可以让学困生在走出思维牢笼的同时,放飞思绪,正确解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找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变得好学、乐学。
(二)设计针对优等生的作业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见解。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分出作业的等级,让学生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从而避免“有的学生吃得过饱,有的学生却因不合胃口而根本吃不下”,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提高[3]。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做一些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的题目。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做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来帮助优等生巩固知识与发展:1.请你试着做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并计算你做的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卡纸,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2.如果已知一个长方体纸盒所有棱长的总和是52厘米,且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你能试着做出这个长方体纸盒吗?它的体积会是多少呢?3.如果已知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底面周长是24厘米,并且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那么这样的长方体纸盒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它的体积又会是多少呢?教师布置了这三道题目后,可以告诉学生这三道题的难度是依次加大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道题来做,试着挑战自己,看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到底理解和掌握了多少。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题目的挑战性,激起学生解题的热情,并且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分层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能够充分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避免让优等生感到数学学习单调、枯燥;与此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提升学习能力,变得更加优秀。
三、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作业形式
(一)用兴趣性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完成活动任务的效率会很高。可见,只有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作业中。有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这样,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学习,不仅学起来更容易,而且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获得成就感,对数学越来越热爱。
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根绳子,然后用剪刀把它按照相同的长度剪成一段一段的,你想把它剪成几段都可以。之后,请你思考你剪的每一段的长度是整根绳子的几分之几,并且需要大家用其他绳子多剪几次,思考这类问题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因为很多学生都喜欢用剪刀做手工,再加上作业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也比较常见,所以他们做起来得心应手,可以边做边玩,边玩边想,在不断的操作与思考中,他们的思维能够得到发展。另外,这堂课的难点是认识和理解单位“1”。学生如果单凭教师在课上的讲解,可能会一知半解,而在操作与思考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领悟。只有让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作业,才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生活中找到并利用了数学知识的原型,学生也借助这些原型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领悟了知识的真谛,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效率也极高。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双减”政策,使设计的作业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
(二)用探究性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完成作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而有效地完成作业,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和模仿,而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主动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做到真正掌握,融会贯通[4]。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折线统计图”一课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1.请你找一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2.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或现象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你能试着画一画吗?面对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学生们探索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纷纷开始从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寻找。经过一番探索,他们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果。有的学生去文具店做了调查,绘制出了该店文具销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有的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了观察,把树叶从春天发芽到夏天变得繁茂、再到秋天落尽的过程,用折线统计图展现了出来;有的学生则把某地区某一周早、中、晚气温的变化展示在了折线统计图上……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都根据自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设计出了探究性作业。不同学生由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想法也不同,因此展示出来的作业成果不尽相同。教师通过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深的感悟。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数学作业,在“双减”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不少农村小学各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就更加需要教师响应国家号召,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从而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亚平.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
(24):129-130.
[2]吕一鸣.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初探[J].读写算,2021(10):153-154.
[3]李業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分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1(04):85-86.
[4]赵红艳.基于分层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