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困境与超越

2022-11-23杨宇卓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5期
关键词:嬗变超越困境

杨宇卓

摘要:新闻漫画以绘画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评论,其鲜明的新闻性、艺术性、评议性特征广受读者欢迎。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漫画的生发机制产生诸多变化,多样化的漫画形式、发散性的传播渠道以及差异化的创作主体重塑了新闻漫画的功能定位与传播效果。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新闻漫画如何打破公式化、单一化的刻板印象,满足读图时代受众的视觉需求与新闻需求,将是文章讨论的核心。

关键词:新闻漫画 嬗变 困境 超越

所谓新闻漫画,是指以漫画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或评论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通过虚构、夸张、隐喻、象征等创作手法直观鲜明地传递信息,进而实现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1]相比文字传播,新闻漫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第一时间吸引读者注意力;同时漫画以抽象形式高度概括新闻事实,使得新闻内容幽默生动。我国新闻漫画发展历史悠久,自清末漫画杰作《时局全图》开始到现在,不同时期均产生了大放异彩的漫画作品,新闻漫画通过报刊杂志飞速成长,逐渐形成了冷峻内敛、针砭时弊的漫画风格。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共同参与到新闻漫画的制作,新聞漫画题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多个领域,并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表现形式也由单幅图文演变为影视音多种元素结合的漫画产品。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渗透,碎片化、移动化、即时性已经成为受众阅读新闻的普遍特征,打造满足受众期待、富有时代气息、符合现代传播规律的高品质新闻漫画成为大势所趋。

一、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漫画的嬗变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文字阅读的吸引力逐渐松动,视觉化、直观化的读图模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首选。在此背景下,报刊、杂志纷纷进入下行通道,依附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漫画版面逐渐减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漫画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媒体机构开始在网络平台设立新闻漫画专栏,各类平面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抖音短视频则开启了新闻漫画全新的传播范式,新闻漫画的生产和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一)传播渠道持续外扩,滋养新闻漫画生长空间

众所周知,报刊是新闻漫画的诞生地,一直更有“漫画是报刊艺术”的说法。进入互联网社会,受众只需打开电脑、手机,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鲜最有趣的新闻内容,新媒体遂取代报刊杂志成为新闻漫画发表与传播的主阵地。其广阔的覆盖群体、即时的新闻时效以及高效的传播速度提升了新闻漫画在当下新闻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被视为国内新闻漫画最权威的平台——中国新闻漫画网(新漫网),就是由《中国日报》网站主办、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协办,于2001年建立的第一家专业漫画网站。该网站不仅向全国、全世界新闻媒体机构展示最新的新闻漫画资讯,围绕漫画作品欣赏与讨论,而且为新闻漫画创作者建立了作品发表平台、线上交易平台以及漫画交流社区。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宣传新闻漫画作品,新漫网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同步开启了官方微信和微博的运营建设,并整合现有漫画资源推出了专业漫画电子杂志——《漫漫看》,让更多受众获取到中国最优质的新闻漫画作品。当然,除了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继续保持新闻漫画专栏的悠久传统,一些新闻漫画自媒体也通过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持续发表自己的漫画作品,这些力量共同组成了当前新闻漫画多点辐射的传播矩阵。

(二)创作主体多元化,受众体验受到空前尊重

以纸媒为载体的单向度传播模式下,普通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新闻漫画传递的新闻信息,并不会对创作主体产生质疑。而新媒体提供了即时互动的平台,新闻漫画的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享有信息沟通的自由,在为受众提供个人意见表达空间的同时,也迫使创作者创作漫画时考量受众的观感体验。[2]这就决定了创作主体在提炼新闻漫画框架时,个人意见不再是主要表达诉求,而要遵从大众情感认同,个人空间逐步向公共空间让渡。

求是网于2014年开创了《求是漫评》新闻专栏,同名专栏在公众号、微博以及头条号同步开启。每一幅新闻漫画发布后都会看到读者的阅读量、转载量以及评论内容,新闻漫画作者可以充分了解读者的切身感受,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于以后的漫画创作。

比如作者周喜悦创作的《合作愉快》《开门迎宾》《代价》等漫画受到网友点赞转发后,读者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评论也带动周喜悦调整创作目光,新闻漫画的重点从时政新闻转向大众生活。如网络双十一促销《一锤子买卖》、互联网员工晋升《科技园里的霸凌》、儿童教育《小弟,我也是这样熬过来的!》,皆反映出新阶段他的新闻漫画创作打破了以前的创作藩篱,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选择受众最关心的领域引发共鸣。

(三)技术升级带来深加工,提升新闻漫画艺术水准

就技术层面而言,新媒体的出现赋予了新闻漫画更多的便利条件。在笔墨之外,创作者可以采用手绘、电脑软件、视频软件等数字工具进行漫画创作;而不同表现形式的漫画作品又可以适配不同媒介平台,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漫画风格。某种意义上,新闻漫画不再是新闻报道的附属品,而发展为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媒介载体。比如,主要投放于网站平台的电脑漫画,吸取了传统手绘作品线条简约、主体明确的特点,并利用数字软件大大加快了漫画的生产速度,极易开发为系列漫画作品,如网易新闻的“老衲”“小李”系列;再如,融合文字、声音、图像多种元素的动漫漫画,采用GIF、FLASH、H5、小程序等形式让新闻漫画“动起来”,给予受众更饱满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被广泛应用于视频新闻制作和手机新闻客户端。此外,针对手机阅读开发的条漫,则延续多格漫画的传统,读者点开全屏阅读,只要下拉就能一直读下去。疫情期间,新华网思客团队就出品了《过了这一关,我们就是生死之交》的漫画。该漫画采用连续动漫画面,带领读者见证疫情之下快递员、医生、护士、军人、建筑工人等的努力付出,共同感受面对困难的团结与决心。总之,在网络技术赋能下,新闻漫画的创作技法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增添了视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当前我国新闻漫画存在的主要困境

显然,新媒体为新闻漫画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幽默的新闻表达带来了更多展示空间,不仅丰富了新闻产品的传播形态,增加了新闻報道的附加值,读者也因此收获了创意十足的视觉盛宴。然而受历史沿袭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新闻漫画普遍存在着新闻取材单一、创作新意匮乏、思想价值浅薄、专职人才不足等问题,共同造成了当下新闻漫画“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一)新闻取材窄化,创作思路有待拓宽

复盘我国新闻漫画的发展历程,从内容、形式到传播效果都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受这种模式影响,新闻漫画通常以国内国际政治动态为出发点,进行新闻内容的再创作。尽管在后续发展中,创作者逐步将政治题材拓展到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但传统的创作思路导致这些漫画作品与普通读者产生较大疏离感,难以调动积极性。

互联网的到来,驱动大量漫画爱好者投身于新闻漫画创作。这些草根人物善于从读者兴趣点出发,关注社会热门事件特别是娱乐事件,达到引爆话题、吸引流量的目的。

然而,这两条创作道路并未囊括所有新闻素材,其创作风格也走向严肃化或娱乐化两个极端。这就驱动创作者亟需转变新闻漫画创作思路,关注不同创作取向的方式方法,及时增加新闻漫画的可用之材,致力于塑造百花齐放的新闻漫画创作风格。

(二)公式化严重,艺术表现力差

从创作技法来看,我国新闻漫画表现出套路化的通病,即文字和图画两种符号的塑造过于僵化,所创作的漫画形象性格呆板、漫画构图千篇一律,极大地损害了新闻漫画的观赏性。

例如,贪官奸商往往被设计为“大肚腩”“三角眼”,业绩指标全用“红箭头”“大字报”代替,流于形式的漫画设计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使得新闻质量下降,这与新闻漫画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尤其当数字载体给予漫画创作更多便利条件后,许多新闻漫画依然固守原有构图模式和创作手法,铅笔勾勒、色彩单一、形象脸谱,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漫画作品。

(三)调侃元素泛滥,新闻价值浅薄

如果新闻漫画的出发点是新闻事件本身,那么其落脚点在于依据新闻输出的价值观念。然而,受日韩、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新闻漫画开始滋生恶搞风潮,通过戏谑态度对新闻事件主人公进行调侃和嘲讽,达到传播效果扩大化。但这种嘲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嬉笑怒骂,缺乏对人物或者事件背后的深度思考,致使新闻漫画变成口号化的图解,丧失了媒体机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职能。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通过新闻漫画进行新闻评论已经屡见不鲜。一些网络自媒体片面追求“搞笑”成分,迎合网络社会“低俗、恶俗、媚俗”风气,罔顾漫画呈现与新闻实际的分寸感,导致负面信息、虚假信息蔓延,给社会带来了恶性示范。

(四)人才流失严重,版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创作人才匮乏是新闻漫画发展的一个核心痛点。过去,新闻漫画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报社专职漫画作者;二是向知名漫画家约稿;三是图片公司购买。新媒体兴起后,原本就被视为辅助功能的新闻漫画专栏快速衰落。在此背景下,稿费微薄的新闻漫画创作者经济收益大幅减少,他们纷纷脱离原有岗位,转向更加商业化、市场化的漫画创作。这就导致新闻漫画后续人才力量出现严重断层,以至于全国专职从事新闻漫画的人员大幅减少。[3]此外,由于新闻漫画的版权保护规范尚显薄弱,给予了盗版者、抄袭者可乘之机,加剧了整个新闻漫画创作生态的恶化。

三、立足新媒体,我国新闻漫画的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漫画的传播方式、创作主体以及艺术表现均在发生质的改变,这些崭新的外在形态协同新闻漫画的内在逻辑共同构成了我国新闻漫画的基本图景。随着媒体融合趋势加快,新闻漫画必然要调整自身站位,尊重受众视觉需求,发挥多媒体终端的传播合力,做好漫画人才的内外循环,致力于将我国新闻漫画推向世界一流水平。

(一)在继承中发展,以高水平评判机制为引领

自诞生之日起,新闻漫画就不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被视为反映社会现实、关心人民诉求、促进思想解放的舆论载体。优秀的新闻漫画揭露问题入木三分,能够把哲理暗含于漫画形象之中,让读者在幽默中明白事理、启迪心智,产生其他宣传形式达不到的宣传效果。[4]

这种对新闻事件的“软处理”实则为媒体机构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爆炸性增长的今天,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以及境外媒体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语境,强调新闻漫画的思想性,发挥好新闻漫画针砭时弊的功能和引导舆论的作用,可以有效涤荡社会不良风气,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时,提高新闻漫画的新闻性、艺术性、评议性,形成高水平的评判机制,从看主题到看创意,重数量到重精品,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可持续发展。如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获奖作品《投桃报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各忙各的》,分别聚焦深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用漫画形式引导舆论,向真善美推进。因此,激活新闻漫画的价值引领作用,将使得媒体机构重新审视新闻漫画的功能地位,向读者回馈更多更精彩的漫画作品。

(二)尊重受众需求,直击读者心灵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发生显著变化,这对于新闻漫画创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因此,创作者应当常做换位思考,培育受众导向,用更加直观生动的漫画作品直击读者心灵。

首先,要加强新闻漫画的整合思维,运用宏观视角把控好新闻内容与漫画呈现两种符号的关系,在新闻事实基础上分清主次、提炼观点,力求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加工。例如,《平安时报》刊登的四格漫画作品《制毒》,由于文字报道信息含量过多,单幅漫画很难完全展现毒品制作来龙去脉。于是,创作者通过重新处理新闻素材,汲取重要线索,删减细枝末节,组合成四格漫画演绎公安民警破获贩毒案件,更好地表达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光荣使命。

其次,要注重漫画创作的表现手法,追求独具一格的漫画风格。数字载体升级的同时也為漫画创作插上了翅膀,手绘、Adobe软件、3D建模等工具使得漫画色彩、构图、清晰度均有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动漫技术的引入,新闻漫画甚至可以“动起来”。那么,在技术优势下,创作者只有摆脱固有表现手法,不断吸取新鲜元素,才能有效提升新闻漫画的视觉表现力,满足读图时代日益挑剔的受众选择。广州漫画家“假牙”所创作的《防疫由我做起》就是一众抗疫新闻漫画中的亮点。该漫画借鉴日本漫画“中二”“无厘头”的风格,肢体语言丰富、色彩饱和度高、版面设计灵活,符合年青人的审美特点,新颖的漫画风格受到网友转发热议。

(三)发挥融媒体优势,提升漫画影响力

近年来,新媒体在推动新闻漫画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起到极大助力。实际上,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之间往往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新闻漫画只有主动适应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变化[5],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为此,传统纸媒要与新媒体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一方面发挥好纸质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引入具有鲜明特色、体现深刻观点的漫画作家和漫画作品,打造新闻漫画品牌精品栏目。

另一方面,落实新闻漫画的多终端推送,不仅兼顾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更要在平面作品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技术手段生成具有互动性、沉浸感、感染力的新闻漫画作品,丰富新闻漫画的创作内涵。

(四)加快漫画产业进程,助力“人才强画”

此外,新闻漫画遇到的发展瓶颈与我国漫画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漫画产品从上游的人才储备到下游的版权开发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产业链。这种完善的漫画生产机制为我国新闻漫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启示。即通过国家产业扶植与法律保护、媒体机构深度运营以及漫画人才专业培育三方努力下,加快我国漫画的产业化发展,吸引更多人才力量和社会资本投入到漫画创作。

针对当前新闻漫画创作者投入高、回报少、维权难等问题,新闻媒体以及协会组织应当给予特别支持,开展更多围绕新闻漫画的比赛、论坛以及学术研究,协助他们成立工作室、做好漫画产品出版、增加漫画产出,帮助新闻漫画创作者重拾信心。

注 释:

[1]陈益民.融媒体视角下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与创新思维[J].东南传播,2018(10).

[2]朱建霞.新媒体视域下新闻漫画的功能与定位[J].传媒,2017(6).

[3][5]李舒,杨梦帆.新闻漫画:现状、问题与发展——兼论纸媒“内容为王”的困境及解决之道[J].新闻战线,2015(17).

[4]李泽峰.新闻漫画设计创作与编播的“融变之道”[J].传媒评论,2020(8).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嬗变超越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跨界与超越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