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路径探析

2022-11-23兰晓红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师职业院校校企

潘 菊,兰晓红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 重庆 401331)

0 引言

职业教育为推动我国全面、快速、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改革的任务,以解决职业院校教学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35年)》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3]。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共建师资队伍、联合开发教材、协作开展教学等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路径,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认可度和吸引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1 职业院校“三教”现状

1.1 “双师型”师资短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随着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和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尤为不足,大部分教师仅从事专业理论教学,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并未深入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现状,缺乏系统且专业的技能培训,实践经验不足,应用能力不强,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

1.2 教材因循守旧

部分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比较滞后,形式比较单一,脱离行业发展实际,更新不及时。首先,部分职业教育教材在沿用本科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降低其难度和深度,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适用性、职业性等特点,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其次,部分职业教育教材用大量篇幅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实操性不强,未体现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与必备的职业技能,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最后,教材形式不够灵活,学生使用频率不高。教材中对于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前沿领域内容呈现不及时,无法实现从“教材”到“学材”的转换,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的探究不够[4]。

1.3 教学方法落后

部分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强调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意识较为弱化,存在重专业轻职业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多以专业而非职业为导向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上,未能将知识与能力进行较好地衔接、转化与融合。此外,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对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2 基于校企合作的“三教”改革路径

“三教”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因素,教材是必要前提,教法是有效手段。在研究“三教”改革现状和职业院校改革开展情况的基础上,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新型教材开发模式、实施能力导向多元教法方面梳理出基于校企合作的“三教”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校企合作的“三教”改革思路

2.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文在分析“双师型”教师特点和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课双师”和“一师双格”(教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的建设和培养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双师型”教师建设路径

2.1.1 技能导向的教师招聘

职业院校应制定技能为导向的教师招聘制度,注重高技术、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将企业人才的专业技能指导融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构建以技术为导向、理论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提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待遇,吸引更多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技术能手加入,由其担任学校的技术老师,提高教师团队的技术水平,打造高水平的技能型师资队伍[5]。鉴于现有条件的局限性,学校可先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一课双师”,即由学校教师讲解理论知识部分,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负责专业实践部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2 能力本位的教师培养

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师学习和研修体制,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实地调研考察的机会较少,对行业前沿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度不够。基于校企合作对教师进行定时、定期、多样化的培训必不可少,例如刚入职且没有任何在岗职业经验的教师,可在三年内完成时间不少于一年的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相关在岗职业经验的教师,需进行企业实践学习,且每五年内的学习时间需超过六个月。通过这种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前沿性的培训学习,学校专职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获取相应工程师资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1.3 双向协作的教师交流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6]。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实现学校教师到生产一线任职,企业能工巧匠到院校任教的双向流动目标。此外,可通过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职教教师资源库等不断完善师资配置。

2.2 新型教材开发模式

信息技术现代化促进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材体系、内容和呈现形式都难以与当前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相适配。为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教学,本文在研究系列教材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教材开发模式,如图3所示,主要包含校企合作的开发团队、理实融合的教学内容、灵活便捷的呈现形式等方面。

图3 新型教材开发模式

2.2.1 校企合作的开发团队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教材开发团队,共同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材。学校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能较好地把控学生学习质量,但对现代化专业技术实践性和前沿性的认识不充分。企业工程师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熟悉岗位任务,具备工作能力,了解行业最新技术,但教育理论比较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组建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团队能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优势,开发内容丰富、实操性强,适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

2.2.2 理实融合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教材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内容应以企业岗位工作环境为背景,以实际工作项目为案例,剖析具体工作任务,开发理实融合的职业教育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7]。此外,教材内容中还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弘扬爱国精神,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8]。

2.2.3 灵活便捷的呈现形式

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方便携带,可供学生灵活使用,也能快速添加行业前沿知识、学习心得、实训项目等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及时向教材添加相应内容,解决了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的难题。此外,应用信息化手段给职业教育教材配套相应的信息化教材资源,如在线开放课程等,以促进“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能力导向多元教法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工程能力等能力,职业教育应实施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9],本文提出能力导向多元教法,如图4所示。

图4 能力导向多元教法

2.3.1 专业核心课程校企联教

一方面,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项目、工程实践环节,将应用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按照一定比例分解为校内学分和企业学分。另一方面,校企协同授课,包括理论实验和实践实训两部分,分三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观摩学习,以充分了解职业岗位、明确学习任务。第二阶段学校教师开展理论实验教学,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第三阶段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实训,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案例,充分对接岗位技能需求,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2.3.2 专业核心课程多元考核

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多元考核方式。一是学校在课程结束后组织课程考试,学生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校内学分。二是企业组织项目实操考核,侧重考查综合实践能力,学生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企业学分。三是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取得证书后获得相应企业学分。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多元考核方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相关专业认证,满足“到岗即用”的企业需求。

3 结语

校企合作推进“三教”改革,是响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方针的有效路径,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从理论课堂延伸到企业工作岗位和就业市场,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双师职业院校校企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