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权隐含语和自主选择权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2022-11-23马俊树隋明楠刘永芳

心理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选择权所有权权力

马俊树 隋明楠 刘永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62)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已经到了唯有人类共同面对、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找到有效应对之策的境地。 在此种背景下,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 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Hines(1987)认为,亲环境行为是 “个人根植于价值观和使命感自觉地为防止或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而实施的行为”。 也有学者认为, 所有有目的地减少破坏或污染环境(Stern,2000)甚或对环境较少负面影响(Reid et al.,2010)的行为均可以被称为亲环境行为, 如使用可回收餐具、乘坐公交车等。国内学者认为,提高循环利用率、有意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和主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牺牲自我利益换取环境回报的行为都可称之为亲环境行为 (邓雅丹 等, 2019; 胡奕欣 等,2021)。可以发现,无论如何定义亲环境行为,均是以“个体行为对环境的积极至少是非消极影响”为前提的, 因此是以个体约束自己的行为甚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换取环境长远回报为特征的。

那么, 怎样才能使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甚或牺牲自己利益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环境呢? 由于几个原因,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首先,约束行为和牺牲利益与人们追求自由和自私自利的天性相抵触, 让人们主动约束自己行为和牺牲自己利益是很难做到的;其次,近期损失与长远回报相冲突,人们具有重近轻远的倾向, 让人们舍弃近期利益而追求长远环境回报是很困难的;第三,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人们通常不愿意为了集体的公共利益(如环境)而牺牲个体的利益。即便个体愿意牺牲自己的近期利益去追求集体的长远利益, 也会由于博弈心理的存在而担心别人不这样做而导致前功尽弃,这被有的学者称为群体效能感 (collective efficacy)的缺失(Scheepers, 2017)。尽管如此,研究者们还是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试图解释亲环境行为,找到破解上述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Personality et al.,1980)认为,个体的环境态度和遵从规范的倾向是亲环境行为的决定因素, 如具有积极环境态度的人更有可能回收废物和进行废物处理 (Tonglet et al.,2004b),遵从规范者更可能产生亲环境行为(Tonglet et al., 2004a; Davis et al., 2006)。 “规范激活理论”(norm activation theory, NAT)认为,个人对其行为的积极预期会促使其形成责任心, 激活内在的道德规范,进而产生亲环境行为,因此培育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关键(Schwartz,1977; Schwartz & Howard, 1984)。“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 theory, VBN) 认为,人的价值系统有社会、自我和生态三种导向,其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Stern et al., 1999)。 基于这些理论,Schultz(2014)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式改善或促进个体的亲环境行为:(1)利用视觉或听觉信息提示个体爱护环境,如“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等;(2)对个体的环保行为提供适当的经济奖励,如南方航空推出的绿色飞行活动,旅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提前选择是否预定航空餐食, 对于未选择航空餐的旅客则提供飞行里程作为补偿;(3)在个体表现出亲环境行为后提供正向反馈, 如在蚂蚁森林植树后会获得义务植树证书;(4)形成广泛认可的社会规范, 目前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就是使社会成员形成一致的认识,从而促进垃圾的后续回收处理。然而,由于这些外部干预方式意图过于明显,未必总能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 某些情况下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比如,有些提示语可能使个体感受到命令的语气,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频繁或高额的经济奖励可能使个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做出先破坏再保护的行为,从而与奖励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寻求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内部机制,渐渐成为亲环境行为研究的新动向。

随着心理学中行为决策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助推”(nudge)思想也被引入到亲环境行为的研究。 其基本思路是针对人性的规律和有限理性个体的认知和决策特点, 采用间接的方法引导其行为,而不是强制其行为。心理所有权就是人性中一个典型的助推点。 它区别于法定所有权, 是个体认为目标事物属于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Pierce, 2003)。人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趋近和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们不会去伤害甚至会去维护观念中属于自己的目标或对象。因此,在呈现或描述需要爱护的目标物(如环境)时,暗示当事人对该目标物具有所有权, 就是引导其趋近或保护该目标物的重要助推策略, 而所有权隐含语是实施这种策略的手段之一。 所谓所有权隐含语,就是“那些通过暗示表明个体与目标物之间存在物主关系的特定词语”,如“我的”“我们的”“您的”等,有助于个体与特定对象产生一种连结(寇燕, 2018),而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更容易吸引个体的注意力 (Geller & Shaver,1976; Hull & Levy, 1979)。 这种在相关目标物上嵌入物主代词以暗示所有权关系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商业营销中,商家经常采用所有权隐含语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如小红书APP 品牌广告语“标记我的生活”、豆瓣APP 广告语“我们的精神角落”、 百度糯米APP 广告语 “我的·生活”等。很多新兴传媒、电视节目等也以所有权隐含语的方式加以命名。许多研究表明,所有权隐含语和目标物配对出现能够提升对商品的反应速度 (Zhou et al., 2010),增加消费意愿(寇燕, 2018)。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广告中, 也有采用所有权隐含语增强效果的做法, 如国家地理杂志 《寻找我们的国家公园》系列纪录片的片名就包含了所有权隐含语“我们的”。 由于公共环境不具备身份表征性,较难以激发个体表现出爱护私人财物般的保护意识和行为,所以此类所有权隐含语是否有助于促进个体的亲环境行为尚不得而知,也是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上述的相关文献,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环境描述中的所有权隐含语通过直接提升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所有权而促进其亲环境行为。

心理所有权可以被视为一种个体对目标“拥有”的状态,进而“增加”目标的价值(Dommer& Swaminathan, 2013)。 对公共环境心理所有权的提升伴随着个体权力感的增强。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环境也是其他个体所需要的。 当个体处在某些情境中受到情境相关刺激,或者拥有控制资源、影响他人的能力时就会对权力感造成影响(吴伟, 2018)。 Pierce 等人(2004)指出,有形的和无形的财产都可以直接给个体提供一种控制感和权力感。因此,当个体对目标物产生心理所有权, 也就是说个体感觉其拥有目标物作为一种“财产”时,就会增强其权力感。根据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 如果特定情境让个体感受到较高权力时,就会启动其趋近系统,更多地受所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和行动更加灵活,产生更多的利他行为。Berger 等人(1967)指出,长期受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个体, 会倾向于认为权力意味着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 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蔡頠等, 2016)。 研究表明,当社会主流价值中的目标利他性和社会性取向比较明显时, 高权力个体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性行为(赵建彬,钟昊, 2020)。亲环境行为显然是主流价值鼓励的、 符合共同利益的利他性行为。 基于这种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心理所有权和权力感在所有权隐含语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Simona 和 Mcgill(2006)认为,当个体面对一种选择时,会把自己作为选择和舍弃过程中的“意义载体(meaningful agents)”。选择是一种自主的行为,个体会感受到强烈的个人因果关系 (personal causali-ty)。 自主选择可以提高个体对结果的满意度(Payne & Bettman, 1993),也会产生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谭子君, 2013)。同时,也有学者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指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主选择带来的积极效果和行为更加显著和有效, 因为它更能够凸显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Robinsonetal, 2013)。 大量研究表明,在与商业活动绑定的慈善和捐赠中,增加顾客的自主选择权,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例如,美国Cone 公司让用户自主选择将自己1%的电话费捐给和平、 人权亦或是环境保护的非营利组织,反而增加了捐赠的数额;商家让消费者在购买糖果时自行选择是否捐赠和捐赠多少,获得了更高的捐赠金额(Robinsonetal, 2013)。 鉴于本研究中亲环境行为的测定也是询问被试愿意为环境保护组织捐赠多少钱,所以我们推测增加被试的自主选择权也可能有利于增加其亲环境行为。

假设3:相比于随机分派捐赠项目而言,当能够自主选择捐赠项目时,个体具有更高的亲环境水平。

为检验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进行两项实验:实验1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初步探究有/无所有权隐含语对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实验2 引入自主选择权变量,采用2×2 被试间设计,进一步检验实验1 的发现,同时考察自主选择权是否会调节所有权隐含语的作用以及心理所有权和权力感是否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2 实验1

2.1 方法

2.1.1 被试

实验前根据 G*Power 3.1 计算, 设定 α 为0.05,power 为 0.8,计算出所需样本量为 84 人,平均每组42 人。 通过网络招募被试,共有128 名被试参与实验, 其中6 人因在填写量表过程中未通过注意力检测题而被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22 份(年龄19~26 岁,女性50 名),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随机把被试分配到有所有权隐含语组(n=65)和无所有权隐含语组(n=57)。实验结束后被试获得10元被试费。

2.1.2 实验设计

实验1 采用单因素 (所有权隐含语:有/无)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心理所有权和亲环境行为。

2.1.3 实验材料和程序

在正式实验开始前, 要求被试阅读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后将其随机分配到有或无所有权隐含语组, 进行编号后开始正式实验。 向被试介绍实验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1)自变量操纵阶段。 参照 Peck 等人(2020)和寇燕(2018)的研究范式,采用含有或不含有物主代词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介绍材料操纵自变量, 两组被试分别需要阅读的材料如下:

(2)心理所有权测量。 采用寇燕(2018)改编自Fuchs 等人(2010)的心理所有权量表中文版。 该量表包含3 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拥有祁连山国家公园”“我觉得和祁连山公园有种个人连结”“我觉得祁连山国家公园是属于‘我们的’”。 每个问题均采用7点评分(1=十分不认同,7=十分认同),总均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心理所有权越高。 该量表的α 系数为0.94,具备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 亲环境行为博弈任务。 参考 Ibanez 等人(2017)的亲社会博弈范式,告知被试他或她将获得10 元被试费,是否愿意以及愿意将其中的多少捐给祁连山国家公园环保组织。

(4)人口学信息。 最后收集被试的年龄、性别信息。 考虑到被试的经济水平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收集了个体的月可支配收入信息,以控制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由于实验材料涉及祁连山国家公园, 为避免过往经历影响被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心理所有权和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招募被试时剔除了去过祁连山公园的被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人口统计学变量检验

分别对男女被试的亲环境行为[t(120)=-1.079,p=0.283]、 所有权隐含语启动组和控制组的可支配收入[t(120)=-0.996,p=0.336]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均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因此接下来的分析中不考虑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2.2.2 所有权隐含语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以所有权隐含语为自变量, 心理所有权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发现启动组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心理所有权(M=5.91,SD=0.72)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心理所有权(M=5.22,SD=1.10),t(120)=-4.15,p<0.001,参见表 1。

表1 所有权隐含语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2.2.3 所有权隐含语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以所有权隐含语为自变量, 个体亲环境行为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发现启动组的捐资金额(M=6.62,SD=3.63)显著高于控制组(M=4.21,SD=3.26),t(120)=-3.83,p<0.001,参见图 1。

图1 有无所有权隐含语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2.2.4 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分析

使用 SPSS 26.0 PROCESS 插件, 用 Bootstrap方法(温忠麟, 叶宝娟, 201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样本量设定为5000。 所有权隐含语为自变量,亲环境行为为因变量, 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 结果发现:(1) 所有权隐含语对亲环境直接效应显著,b=0.25,SE=0.09,95%CI[0.07,0.43]。(2)所有权隐含语通过心理所有权影响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b=0.08,SE=0.03,95%CI[0.02,0.15]。 这一结果证实了假设1,参见图2。

图2 所有权隐含语与亲环境行为:中介模型

3 实验2

3.1 方法

3.1.1 被试

根据 G*Power 3.1 计算,设定 α 为 0.05,效应量为 0.5,power 为 0.8,效应量 f 设定为 0.25,计算出所需样本量为98 人。 通过网络招募被试,共有136 名被试参与实验(年龄 21~26 岁,女性 93 名),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未参加过实验1 和去过祁连山国家公园。 被试在实验结束后领取10 元被试费。

3.1.2 实验设计

采用2(所有权隐含语:有/无)×2(自主选择权:随机分派/自主选择)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 自变量为所有权隐含语和自主选择权, 因变量为心理所有权、权力感和亲环境行为。

3.1.3 实验材料和程序

在正式实验开始前, 要求被试阅读和签署知情同意书,随后将其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进行编号后开始正式实验。 向被试介绍实验流程, 具体步骤如下:

(1)自变量操纵。 所有权隐含语操纵同实验1。为了排除捐赠项目类别对被试的吸引力不同产生的影响,通过预实验对项目类型进行了筛选。首先搜集整理出 “扶贫济困”“扶老助弱”“灾害救助”“教育助学”“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和“疾病防治”等 7 类常见的捐赠类别,然后在网络上招募了47 名(女性29名)被试,要求他们就这7 类捐赠项目的重要性及其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相关度进行评价, 采用7 点评分法 (1=极其不重要/不相关,7=极其重要/相关)。结果显示,“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相关度最高且重要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后续的亲环境测量阶段, 随机分派组被试的捐赠能被随机匹配到“祁连山环境保护项目”或“祁连山动物保护项目”中的一个,自主选择组被试则可以在二者中进行选择。

(2)心理所有权测量同实验1。

(3)权力感测量。测量被试在当下情境状态中的状态性权力感,采用 Rucker 和 Galinsky(2008)的检验题项统计分数, 让被试根据阅读材料后的真实感受,使用 7 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进行评分,根据其评分,可以判定被试在情境中所感知到的状态权力高低。

(4)亲环境行为博弈任务。除了捐赠资全被随机分派还是可以自主选择外,其他同实验1。

(5)人口学信息收集同实验1。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人口统计学变量检验

性别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无显著差异,t(134)=0.364,p=0.716,不同实验组被试的月可支配收入无显著差异,t(134)=-0.288,p=0.774,因此接下来的分析中不考虑这两个因素的作用。

3.3.2 所有权隐含语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以所有权隐含语为自变量, 心理所有权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发现启动组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心理所有权(M=6.14,SD=0.65)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心理所有权(M=5.32,SD=1.41),t(134)=-4.36,p<0.001,参见表 2。

表2 所有权隐含语对心理所有权的影响

3.3.3 所有权隐含语对权力感的影响

以所有权隐含语为自变量, 个体在情境中的权力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发现启动组感知到的权力(M=5.30,SD=1.32)显著高于控制组(M=4.76,SD=1.48),t(134)=-2.25,p=0.026,参见表 3。

表3 所有权隐含语对权力感的影响

3.3.4 所有权隐含语和自主选择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以亲环境行为为因变量进行2(所有权隐含语:有/无)×2(自主选择权:随机分派/自主选择)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所有权隐含语的主效应显著,M启动组=7.17,M控制组=4.96,F (3,132)=17.19,p<0.001;(2)自主选择权的主效应边缘显著,M自主选择组=6.58,M随机分派组=5.66; F(3,132)=3.20,p=0.08;(3)所有权隐含语与自主选择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132)=0.26,p=0.61。 该结果进一步支持本研究的假设 1,却并不完全支持假设3, 意味着无论是否是自主选择,所有权隐含语均显著影响亲环境行为,参见图3。

图3 有无所有权隐含语是否自主选择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3.3.5 心理所有权、权力感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采用 Bootstrap 方法,用 SPSS 宏 PROCESS(Model 6),重复取样5000 次,再次检验心理所有权在所有权隐含语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对所有权隐含语启动组和控制组进行虚拟编码,控制组为0、启动组为1,作为自变量(X),心理所有权作为中介变量(M),亲环境行为作为因变量(Y),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显示:(1)所有权隐含语对亲 环 境 直 接 效 应 显 著 ,b =0.21,SE =0.08,95%CI[0.05,0.37];(2)所有权隐含语通过心理所有权影响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b=0.13,SE=0.04,95%CI[0.06,0.22]。

然后采用 Bootstrap 方法, 使用 SPSS 宏 PROCESS(Model 6), 重复取样 5000 次, 检验心理所有权、权力感在所有权隐含语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对所有权隐含语启动组和控制组进行虚拟编码,控制组为0、启动组为1,作为自变量(X),心理所有权作为中介变量(M1)、权力感作为中介变量(M2),亲环境行为作为因变量(Y),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显示:(1)所有权隐含语通过心理所有权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b=0.10,SE=0.04,95%CI[0.04,0.18];(2)所有权隐含语通过权力感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不显著,b=0.02,SE=0.02,95%CI[-0.02,0.06];(3)所有权隐含语通过心理所有权进而通过权力感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b=0.03,SE=0.01,95%CI[0.01,0.06];(4)所有权隐含语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b=0.19,SE=0.08,95%CI[0.03,0.35]。

上述链式中介效应分析的结果验证了“所有权隐含语→心理所有权→权力感→亲环境行为” 的链式中介路径,支持本研究的假设2,参见图4。

图4 所有权隐含语与亲环境行为:链式中介模型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作为一种助推线索,目标环境描述中的所有权隐含语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该目标环境的心理所有权及状态性权力感, 并通过心理所有权和状态性权力感的链式中介作用而改善个体的亲环境行为;(2)个体对捐赠项目的自主选择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其亲环境行为, 却不影响所有权隐含语的作用。 这些结果基本上支持本研究提出的三个假设。

4.1 关于所有权隐含语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如前所述, 先前关于所有权隐含语如何改变人们对目标物态度和行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具有近期现实效用的商业目标物上 (Geller & Shaver,1976;Hull & Levy, 1979; Zhou et al., 2010; 寇 燕 ,2018),较少探讨此种策略在改变人们对公共环境之类长远非实用性目标物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将“我们的”隐含语嵌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相关描述, 也可以改善人们对此种公共环境的的态度和行为,一定程度上支持前人的发现。这表明所有权隐含语似乎可以作为自我的一种表征, 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对人们的认知和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Blume & Herbert, 2014; Fennis & Wiebenga,2017)。

先前的研究尚缺乏对何以所有权隐含语会改变人们对目标物的态度和行为的深入探究, 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表明,所有权隐含语是通过改变人们对目标物的心理所有权, 进而影响其状态性的权力感,从而影响其对目标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发现了 “所有权隐含语→心理所有权→权力感→亲环境行为”的链式中介路径,一定程度上推进和深化了先前的研究。按照自我参照理论,个体对目标对象的认知和解释是以自己为参照进行信息输入和编码的(Rogers et al., 1977)。所有权隐含语能够直接将目标物纳入自我概念之中,使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提高个体对目标物的心理所有权(Peck et al.,2020),而个体心理所有权的增加提升了其在此情此境中的权力感。 依据情境焦点理论,除了认知因素外,个体与情境的互动会对权力感产生影响。 权力感的提高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符合所处文化背景、所处情境的、着眼于长期利益的行为 (Guinote, 2007; Joshi &Fast, 2013; Zhou et al., 2021)。 本研究的发现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上的相关理论。

4.2 关于自主选择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增加个人的自主选择权也是助推的一种策略。本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相对于捐资将会被随机分派到两个项目中的一个而言, 当具有将资金捐赠到哪个环保项目的自主选择权时, 被试为环保项目捐赠了更多的钱,尽管此种差异仅达到了边缘显著水平。这种结果也支持先前研究的发现 (Robinson et al.,2013; 谭子君, 2013)及相关的理论。

本研究未发现所有权隐含语与自主选择权之间的交互作用, 这可能主要与这两个变量对亲环境行为的相对作用强弱及助推点不同有关。首先,本研究中的亲环境行为可能主要受所有权隐含语激活的心理所有权和权力感影响。 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SET)的角度来看,个体决定做某件事情是基于对自身利益和成本的考量, 倾向于付出较小的代价以及获取较大的利益 (孙庆民,2009)。按照这种理论,人们在做出亲环境决策时,也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 (Mittal et al.,2020)。当所有权隐含语激活的心理所有权和权力感改变了成本和回报的相对权重, 促使其为保护环境捐赠更多钱时, 这笔资金用到哪个环保项目上就变得不重要了。也就是说,是否具有自主选择权并不能改变已经形成的成本-回报权衡关系。 其次,所有权隐含语及其激活的心理所有权和权力感与自主选择权的助推点不同。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来看,心理所有权主要满足了个体自我认同的需求 (Dawkins et al., 2017; Morewedge, 2020), 它对亲环境行为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Bouman & Steg, 2019,2020),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而按照Simona 和Mcgill(2006)的理论,自主选择权与个体感觉到的个人因果关系(personal causality)有关,主要影响个体对选择结果的评价,而较少影响自我认同目标的达成,尽管也可能间接影响亲环境行为, 却并不与所有权隐含语产生交集。

总之, 本研究将所有权隐含语对个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延伸到了亲环境行为领域, 为所有权隐含语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提供了可能的解释,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还探索性地研究了当所有权隐含语和自主选择权同时存在时, 两者对亲环境行为的相对作用及其关系, 发现了所有权隐含语优先于自主选择权的效应。 本研究是关于所有权隐含语是否及如何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初步探索,得到的发现是否可以被推论到更广泛的场景或问题,尚需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5 结论

(1) 所有权隐含语通过心理所有权和权力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

(2)自主选择权影响个体的亲环境行为,却未与所有权隐含语产生显著的交互效应。

猜你喜欢

选择权所有权权力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所有权保留制度初探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关于工期索赔时差所有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