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与治疗办法研究
2022-11-23晓英
晓 英
(科左后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100)
引言
牛养殖过程中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反应具有较为多样与复杂的特征,发病原因与饲养方式以及日常管理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牛类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分析过程中,首先需对日常饲养管理规划进行细致的整合,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防止牛患上消化系统的各类疾病。在牛发病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对策对病牛进行及时的治疗,制定完善的预防对策有效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为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发展环境。
1.牛消化系统疾病类型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是在牛类养殖过程中较为高发的主要病症,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分析,牛类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食道堵塞、口腔炎、胃粘膜炎、食道移位等形式,不同疾病对牛类养殖造成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牛整体正常发育的关键因素。例如:在食道受阻时牛所吃的食物无法及时到达胃部,导致整体消化系统效率降低进而引发各类其他疾病,不利于牛类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口腔炎会严重影响牛类的饮食质量,使其在咀嚼和吸收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影响,胃黏膜与小肠炎的消化不良和消化系统疾病症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反应,若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治疗会造成更为严峻的病症,甚至产生癌症。
与此同时,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严重反应会呈现出粪便带血的现象,需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案对其进行及时诊治,密切关注牛在日常养殖过程中的饮食情况以及消化情况,从根本上改善养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切断产生消化系统类疾病的可能性,对牛的生长以及经济价值增长有着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2.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病因
2.1 外部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的外部产生原因主要总结为5 类:细菌、寄生虫、病毒感染、营养失衡与饲养管理失调现象、抗生素药物感染、应激反应感染以及环境气候感染。因此在养牛企业快速改革创新过程中对种群数量以及产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养殖过程中加强对疾病的防治改革根据内部与外部的影响因素,降低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结合临床试验分析从多角度探讨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病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主要是以牛瘟、口炎、口蹄疫、黏膜病、巴氏杆菌、肝片吸虫、蛔虫等因素引起。在养牛过程中科学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导致牛消化系统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包含营养失衡与缺少科学化的饲养管理规划。过热的饲料药物会对牛的消化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牛的肠道出现烫伤问题。除此之外,采食饲料或异物会刺伤牛群的口腔黏膜,进而出现机械性损伤的病症,在牛群养殖过程中若不对其进行科学饲养的管理规划,会导致出现幻觉中毒的现象。
在牛群饲料选择时需选择品质良好的饲料类型,不建议突然更换饲料避免因出现营养失衡现象而降低牛群的成活率,在牛群养殖过程中服用抗生素药物会使牛的瘤胃内容物pH 值发生剧烈的变化,进而削弱或杀死胃内的有益细菌降低牛的胃部消化功能。因此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牛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药物,可改用中药治疗的方式对牛消化系统疾病针对性的治疗,如若必须应用抗生素药物时,建议采用肌肉注射或输液的方式对牛群进行治疗。口服抗生素会对牛瘤胃部分的有益微生物群产生较大的影响,直接导致牛瘤胃中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失衡,尤其是对小牛犊进行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时,由于小牛犊的瘤胃微生物群落还未完全建立可适当饲喂一些抗生素。在牛犊断奶后避免口服抗生素的治疗方式,有效规避牛群因调运或生活规律改变而产生的剧烈应激反应。在牛群运输过程中拥挤、颠簸、寒冷、闷热、噪声、禁食、禁水等问题都会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使牛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尤其是运输过程中应激反应相对较为明显,很多牛会发生发烧、感冒或消化不良等疾病,长途运输后需很长的恢复调理期才可恢复牛的正常生理机能。因此养殖户需提升对牛群运输而产生过激反应的处理技术水平,进而确保养殖的经济收益得到稳固的保障。
2.2 内部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产生原因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原因是由于牛体内微生物生态失衡而导致成年牛胃微生物菌群对牛出现免疫营养生长刺激以及生物拮抗。消化系统的瘤胃微生物生态学以及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生态失衡是导致牛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内部产生原因,消化系统的生物群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数量较多、功能齐全,并且在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共同维持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效确保牛机体的健康生长。成年牛的瘤胃内微生物种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纤毛虫、瘤胃细菌、瘤胃真菌三大类型,根据不同纤毛原虫的种类在体内产生诸多酸类、水解脂类物质,可分解饲料中的糖类、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降解蛋白质,在此过程中被牛机体吸收利用,为牛群提供足够的营养与能量。
瘤胃细菌对饲料中的糖类进行发酵后分解为纤维素、果糖等物质,进而产生乙酸或甲酸等有益物质,对牛的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良好的条件。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生态失衡是在牛犊出生时消化道处于无菌状态的情况下,胃肠内pH 值呈中性的状态,当乳酸菌进入后可尽早使牛前胃发育成熟。与此同时,需深度分析牛类养殖过程中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形式,根据养殖现状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推动牛类养殖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所占据的优势菌群为泥杆菌,此类菌群在毒牛体内处于微生物平衡的状态,共同发挥着促进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菌群发生失衡牛群将发生感冒以及消化不良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而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对其进行饲料的科学供给,降低微生物对牛群造成的影响,提升牛群养殖的存活率。
3.常见牛类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与解决对策
3.1 急性胃扩张
急性胃扩张疾病是指牛类养殖过程中使用大量食物后无法及时在胃中进行消化,使得牛的胃中聚集大量的饲料,进而因消化不良而出现的病症。在大多数情况下此种情况会使牛的胃变得更加饱满,通过不断地扩张最终使胃呈现出肿胀的状态,使得胃部相关功能出现较大障碍,呈现出急性胃扩张的病症影响牛类的正常生长。急性胃扩张通常需要相对较短的时间,大多会在牛大量进食后约3~5h 后,临床表现的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烦躁、情绪不定、流口水等,对于此类患病牛进行治疗时,首先可给予牛自由食用食物的空间,不要对其进行过分的干扰,可将每顿饭之间的间隔设定为30min 之后,可通过按摩腹部10min 的方法帮助病牛消化胃中所积累的食物。
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在按摩前为病牛喂食350g 的酵母粉,直到胃中积累食物变得柔软后才可停止按摩,若病牛服用酵母粉后有酸产生时,可根据病牛的实际情况通过在酵母粉中加盐的方式减少胃酸,帮助病牛更加快速地缓解胃部肿胀的现状。运用75%的混合酒精、添加15g 的硫醇软膏、80ml 的矿物油、400g 的硫酸镁,佐以4500ml的水进行稀释。通过患牛灌服的方式增加病牛的胃肠功能,使其在3h~5h 后恢复胃部功能,进而提升牛类养殖的技术水平,确保牛类养殖的稳定发展。
3.2 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是在牛类养殖过程中,随着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但不完全受季节的影响全年四季皆会发生慢性胃病的症状。因此在育种管理过程中相关育种者需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其秉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思想,全面了解及诊断肿瘤的健康状况,在育种后密切关注牛的饲养、饮水、排便情况以及精神状态。牛的慢性胃病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大或较小的种牛当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通过养殖饲料的营养配比方式,为养殖牛提供完善的天然养料,避免饲料发霉或水分含量过高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慢性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缺少针对性的微量元素,因此在临床症状分析过程中慢性胃病是发作相对缓慢、死亡率较低的病症,但在牛患病时会出现采食量逐渐减少、情绪低落、四肢寒冷、无力、体温不升高、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
因此,需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尤其是对患病母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将棉线放在病牛的胃液中,若连续超过50h 都没有断,则可确认奶牛存在严重的消化问题。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通过空腹调整2~3h 的方式,用温盐水帮助病牛清洗胃部,缓解病牛因慢性胃病而产生的疼痛。与此同时,为病牛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减少外部压力对病牛造成的影响,为其提供消化率高、质地柔软的专门材料,若此类治疗方式并未对病牛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可通过静脉注射的治疗方式帮助病牛缓解自身的疼痛。
3.3 食道梗塞
食道梗塞是牛类养殖过程中的典型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在养殖过程中饲料杂质过多而产生的病症,因此在喂养中若出现大量的根或块茎的饲料会在食道中积聚无法正常下移,从而引发的食道梗塞病症。食道梗塞的临床发病特点主要是发病快、死亡率高,若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出现因窒息而导致颅内死亡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形式为突然停止进食、向前伸头或脖子、产生剧烈吞咽或从嘴中分泌大量泡沫分泌物的现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病牛的病症是食道梗塞,可选择开孔器将牛嘴打开在牛头固定后由操作员将手深入到病牛食道当中,帮助其将阻塞物拿出来。
若梗阻位于食道的中下部,可借助胃插管的方式进入食道帮助病牛将阻塞物排出,若发现胃管具有较强的抗阻塞性时可借助灌肠连接到外端的方式,运用注水灌肠的方式将水连续注入到食道,进而从外部排除梗塞物。以连续注水的方式观察注射液上下移动的位置,将胃管插入食道后,以外部连接泵注入空气的方式扩张食道。在手术过程中需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避免因胃管刺激食道黏膜对病牛造成二次损害,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
3.4 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创伤性网胃腹膜炎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金属异物混入饲料内,被牛采食、吞咽而落入胃网产生的急性或慢性前胃弛缓病症,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缺少完善的科学养殖规划,导致饲料中出现铁丝或钉子等金属异物,被牛误食后落入胃网进而出现反复膨胀的消化不良现状,因穿透网胃自伤膈和腹膜进而引起急性、弥漫性或慢性腹膜炎症。若在向前刺到心包会引发创伤性心包炎,当异物刺穿时未必会突发疾病,牛在站立时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姿势,进而出现精神不佳、头颈伸展、两眼半闭等腹痛症状。患有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的病牛大多不喜卧躺疲乏,卧下动作相对较为迟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首先可暂停病牛的喂食,确保足够的饮水量,垫高病牛前区所占的床位,并为其服用缓泻剂促进前胃内将空腹向后移动而排出。可运用青霉素1,600万IU 的方式帮助病牛消除炎症,每日建议使用两次、可连续应用5~7 天的时间,在确保体温、症状稳定后停止药物处理。若在病牛疼痛剧烈不止、药物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控制时可开展瘤胃切开术,将网壁上所悬挂的异物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及时摘除,并将网胃与膈肌肉的粘连及时分开,在此过程中需制定完善的术后护理计划提升病牛的治愈率。
3.5 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疾病的主要产生原因与牛的饲料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麦糠、豆秸等粗纤维、难以消化的饲料会直接导致牛产生前胃弛缓病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平衡粗纤维与精饲料之间的比例,大量使用精饲料会导致牛类生长缺少必要的矿物元素。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及时查看饲料的质量,避免喂养腐烂、变质等不良饲料对病牛造成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过度劳累或营养不良会使牛的胃神经功能出现失调现象从而加重病情的发展,临床表现形式主要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瘤胃蠕动声相对较弱等,在严重时呼吸频率以及脉搏频率相对较快、排便次数减少,极度恶化时会出现脱水现象,最终因身体衰竭而造成病牛的死亡。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细致分析牛前胃弛缓病症的产生原因,合理改善牛的瘤胃内环境对其进行完善的护理措施,在初始病情治疗时可通过清水投喂的方式搭配适量易消化的青草,采取3~500g 的硫酸钠搭配酒精50ml、鱼石脂20g 与温水1 万ml 内服,帮助病牛恢复肠胃运转的各项功能,在较为严重的病牛治疗时可采用药物与洗胃相结合的方式对肠道进行细致清理,有效排除肿瘤胃内的有害物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牛养殖过程中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因此兽医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运用科学的治疗技术应对各类的牲畜疾病,养殖者也需制定完善的科学饲养规划,不断完善现有的养殖流程提升对牲畜健康的重视意识。饲养者和兽医都需了解牛养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病症类型,制定完善的预防规划有效提升牛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