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资源的保护及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2022-11-23李滢滢
李滢滢
(泽州县国有伊侯山林场,山西 晋城 048000)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森林面积2.08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居世界第五位,树种共达8000 余种,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低,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且分布不均,且受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森林资源覆盖面积日渐退化,总体而言森林资源较为紧张。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加大了森林“双增”投入,目的是提高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双增”成效,应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以及全面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从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状况,实现森林生态文明建设,进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
1.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的意义
虽然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江河源头以及丘陵地带,但由于各种人为、自然与生态因素影响,致使大部分树木生存年限不超过百年,甚至低于五年,自然存活率较低。因此,需要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对各地域林龄进行科学管理与培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然林存活率,提高自然林生存年限,增加森林资源覆盖面积。
2.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森林资源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矛盾愈发突出,导致森林资源蓄积量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自然与人为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森林生态日益失衡,森林生态自我保护功效逐渐降低,致使低质低效林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在多种不良条件促使下,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要想更好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需要从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效值增面出发。
3.森林资源保护路径
3.1 创新森林抚育经营规划理念
为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面积,近几年我国所使用的木材多为进口,停伐政策得以全面落实,植树造林成为目前各地区林场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而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分布范围广泛,不同地区所开展的植树造林活动具有一定差异,为有效实现植树造林目标,各地区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选择造林技术。而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应用则可以充分帮助各地区选择出最佳的造林技术,因为基于新时期发展理念下的森林保护工作应深化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应用,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指导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从而切实根据林区气候、降雨、气温、土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杨、桦、松、柞等植被进行人工种植,与此同时本地树种为最佳选项,通过栽种本地树种可以实现植被养护成本管控以及降低树种死亡率,进而保证植树造林质量。
3.2 严格筛选目标抚育树
抚育树是基于新时期发展理念下的森林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优秀的抚育树能够提升林分整体效值,在有效时间内实现林分正向演替。因此,为切实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整体成效,应在森林培育过程中选择出最佳的目标抚育树。在目标抚育树培育过程中,不能仅依靠自然力量,也需对其进行人工培育,进而通过施肥、施水、病虫害防治等人工培育手段,保障目标抚育树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对目标抚育树进行全方位人工培育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目标抚育树下种发芽,促进下层林木生长。
基于此,目标抚育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树种珍贵;二是树干笔直、枝叶繁茂、营养良好;三是抗灾抗病能力强;四是环境适应能力强;五是下种发芽能力强。此外,在目标抚育树人工培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目标抚育树进行培育,还应以目标抚育树为中心,对其四周的树种进行同步培育,从而确保目标抚育树周围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
3.3 优化林业调查规划
在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林业调查规划是维持森林覆盖率、提高林木存活率、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保证林木产量与质量以及详细掌握林种、林龄、林地等信息的森林保护手段。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开展中相关林业调查规划人员需要不断革新与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基于3S 技术促进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新时期林业调查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对森林资源开展详细完整的深入调查与科学分析,还包括恢复森林生态平衡、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等一系列与森林资源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林业调查规划是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质量,从而保护森林质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平衡经济、生态、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尽最大可能深入森林资源,进而基于地类、林种、树种组、林龄组层面制定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策略。
3.4 构建自然林域
营造复层林,在进行高大树种培育时,需在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栽种不同树种,从而根据不同树种对光合作用需求差异下,形成复层林。
利用天然更新,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树种之间的密度,每个区域内的树种间距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从而在合适的间距下确保树种能够受到充分的光合作用与营养需求的同时,为树木的下种发芽提供空地,进而保证林木幼苗能够吸收足够的土壤养分。
重视实生树木,相较于萌生树木而言,实生树木的整体性能更佳,不仅具有较高的抗灾、抗病性能,生长状态也明显优于萌生树木,因此基于新时期发展理念下的森林抚育经营规划应侧重培育落叶松苗与油松苗等实生树木。
3.5 营造混合林
第一,以本地树种为主,外地引进树种为辅,充分发挥本地树种生态与经济效值,例如,白杨树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总生态效应值就比在南方城市栽种的生态效应值高。
第二,始终坚持绿化植物多样性原则,在培养低矮灌木的同时选取乔木栽种,乔木相比其他高大树种而言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应值,同时,乔木具有成本低、易成活、寿命长、品种多、枝干大、树叶茂盛等优势。
第三,营造复层林,在进行高大树种培育时,需在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栽种不同树种,从而根据不同树种对光合作用需求差异下,形成复层林。
第四,利用天然更新,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树种之间的密度,每个区域内的树种间距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从而在合适的间距下确保树种能够受到充分的光合作用与营养需求的同时,为树木的下种发芽提供空地,进而保证林木幼苗能够吸收足够的土壤养分。
第五,重视实生树木,相较于萌生树木而言,实生树木的整体性能更佳,不仅具有较高的抗灾、抗病性能,生长状态也明显优于萌生树木,因此,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指导下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侧重培育落叶松苗与油松苗等实生树木。
3.6 病虫害防治
精准施药技术。精准施药技术是依据视觉传感器查看森林病虫害分布情况和数量,对其进行合理药物防治的现代化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利用技术喷药时,可以利用先进智能技术精准控制喷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大量消灭病虫害,也可以保护没有病虫害发生的森林区域不受农药侵蚀。精准施药技术可以对农药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从而分析出对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农药信息和用量,避免药物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生物灯光技术。林业害虫喜欢特定的生存环境,对光环境的要求极为特殊,所以林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害虫特性,利用特殊灯光引诱害虫,将害虫集中到一处然后进行统一灭杀,生物灯光消杀技术具有投入少、高效用、易操作等特点,并经过实践操作,害虫消杀效果较为理想。
人工诱杀技术。人工诱杀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植物诱杀和人工信息素诱杀两种诱杀方式进行的森林病虫害治理方式,植物诱杀是指在发生病虫害的林域种植可以捕杀害虫的特殊植物,从而进行病虫害治理。
4.森林防火管理现状
森林火灾监测预防工作难度大。我国森林资源大部分分布于人迹罕至的山区,其跨度较大地形结构变化复杂且覆盖面积广泛,因此,在森林易燃特性影响下,一旦发生火灾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如若对其不进行有效控制,将会导致整片林域毁灭殆尽。基于此,应对林域进行严格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工作,但根据工作实际调查难点显示,由于森林自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影响,导致森林火灾监测预防工作难度大,容易引起森林火灾的细小隐患无法及时被发现。
森林火灾灭火设备缺失。由于森林资源普遍在山区,而目前我国山区普遍没有建设消防渠,并且山区信号基站较少,致使通信设施也没有全面覆盖,导致扫帚、棍棒、铁锹等简易设备成为大部分林站护林员在森林火灾灭火中常用工具,在遇到大型且火势蔓延速度快的森林火灾时存在一定程度弊端。与此同时,由于林域范围较广致使每一个森林火灾监测站所需监测的面积较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火灾风险隐患。
我国森林覆盖率较广,致使护林员基数较大,导致护林员队伍内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行为规范差异化明显,因此,队伍分歧较多矛盾频发,进而在护林工作中经常发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拖后腿”现象,工作态度消极,从而无法有效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天气因素。随着生态环境失衡以及现代化工业不断发展,致使全球温室效应与恶劣自然灾害天气频发,从而导致雷击、大风、高温等天气因素成为造成森林火灾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5.森林防火管理措施探讨
5.1 森林防火预防管理体系初步完善
根据相关森林防火管理规范,在原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机制上,摒弃缺点、汲取优势,依据护林工作要求,成立有具体直属领导管辖和明确职责权限的森林防火预防工作专项管理部门,对森林防火预防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与此同时,完善了聘用、奖惩、培训、晋升等制度体系,对工作人员行为进行规范。此外,设立林场团组织、党组织,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立工会组织,提高护林员对森林培育工作归属感、认同感。
5.2 实现群防群治,严格火源管控
第一,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森林防火预防工作原则,并强化“群防群控”网建设,对森林野外用火进行严加防控。
第二,在街道、社区、村庄、学校以讲座、海报、广播、传单、培训、网络、电视等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森林防火教育与灭火知识讲解,提高国民防火意识与灭火技能。
第三,在不同自然林区构建隔离区。相关林业部门依据林木特性,以及易发生的火灾种类,成立有针对性的林木隔离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事故可以有效避免火灾无限蔓延,降低森林资源损失。
第四,在特殊节日如清明、春节,对群众不规范祭祀活动进行严加看管,并对相关违反规定人员进行一定处罚,以防用火不当导致烧山事故发生。
第五,对森林公园人员密集地区进行人员疏通,在节假日期间实行限流,从而及时排除掉森林火灾隐患。
第六,加大巡查力度。根据林区实际大小,要求森林防火预防工作人员每天最少两次对负责的林区进行安全隐患巡查。
5.3 加强人员管理,提高森林防火意识
优化人员选用、提高人员素质。针对森林防火人员文化水平有限问题,在新时代森林防火队伍建设时应当把住关口、守住入口。首先,优化和提升森林防火人员聘用标准,制定森林防火人员选用手册,将森林防火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从而在森林防火人员招聘过程中,根据手册指标内容进行考核,选择具有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森林防火人员;其次,选定森林防火人员名单后,将名单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复核;最后,对即将上岗的森林防火人员进行森林防火工作培训与考核,在达到标准后再允许上岗,进而提升护森林防火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升森林防火成效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制定考核标准与奖惩制度,并将考核标准下发到每个森林防火人员手中,要求护林员根据考核内容开展森林防火工作,从而规范森林防火人员工作行为;第三,要求森林防火小队长每月向大队反馈绩效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发放薪酬,并对发生不良防火工作事件的防火人员进行处罚;第四,林业站不定期对森林防火队伍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审查,避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化,并对表现优异的森林防火人员进行奖励,从而调动森林防火人员工作积极性。
5.4 森林防火预防工作与网络技术高效结合
森林防火和灭火工作是基层林业站的主要功能职责,该系列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尽快解决并减少火灾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还能将有效控制火灾造成的恶劣影响,实现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基于此,林业站应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技术融入森林防火预防工作中,从而基于网络技术将森林火灾安全监视系统和保险系统进行结合运用,为森林防火预防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撑,进而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与防火中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对防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在林木砍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森林面积逐渐狭窄,不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因此,为进一步强化我国森林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完善森林防火管理是目前林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