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
2022-11-23徐立新
徐立新
(北京季昌元盛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北京 100194)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森林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加强造林绿化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造林绿化现状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造林绿化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绿化现状,加强对林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发挥出造林绿化的实际效能。
1.林业工程技术概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核心是植树造林实现林海覆盖。而造林绿化的关键点在于技术支持、方法巩固,林业工程技术正是基于造林绿化实现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植入应用关键技术及各种辅助技术,体现造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从广义层面定义,林业工程技术是一种绿化战略布局、一项工程统筹指导,是对地域或多地区的造林实施开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战略性。从狭义层面角度分析,林业工程技术是针对林业发展及造林实施一种专业方法。林业工程技术不是单一的某一种方法,而是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手段应用,例如造林优势树种选择(选树适地)、种苗培育管理技术、种苗贮运和保护技术、造林地选择方法、造林密度的确定、苗木栽植技术等,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讲,也包括林木种苗选择、森林营造技术、森林资源管理等。在实际造林工作中,科学合理地应用林业工程技术便于提升造林质量、实施效率,是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2.造林绿化工作对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能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2.2 有助于控制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近年来,由于我国很多地区常年干旱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缺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树木被砍伐之后,地表植被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在风沙和雨水的侵蚀之下,导致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愈演愈烈。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表现的非常明显,借助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能够改善地表植被结构,促进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所以,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能够很好地控制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2.3 有助于涵养水源
借助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其旺盛的根系和树木的枝干,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壤中水分的流失,这对于涵养水源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涵养水源,我国在很多河流的上游都专门建立了涵养水源专用林,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是造林绿化工作发挥出促进生态建设的价值。
3.造林绿化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林业技术,主要包括种苗生产技术、造林技术和森林资源管理技术等。林业资源作为我国主要资源,是很多木制品的原材料,林业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林业资源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林业技术相应的岗位并不少,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进入林业发展,导致现阶段缺少造林绿化工作人才。从建设角度来讲,林业工程树木种植环节需要合理规划土壤播种情况、完善种植流程,保证林业工程建设科学合理。目前,我国林业发展比较稳定,在促进生态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具体养护工作中没有运用先进的技术、整体管理体系较落后、造林绿化工程经费不足等,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工程的长远发展。造林施工通常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如果验收不及时、资金拨付不到位,则会影响造林绿化工程进度,无法按照施工合同竣工,而且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林业技术应用程度不足,体现在林木种植时间、造林方式和森林管理等方面,会对森林资源管理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造林绿化工程统筹规划不全面,没有对造林区域现场环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等,都是目前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林业工程技术应用原则分析
4.1 适地适树原则
适地适树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在林业工程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在这种原则的要求下,管理部门需要对区域性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实地调查的内容包括与树木栽培相关的土壤环境特点、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影响植被生长状态的温度和湿度因素等。借助此类信息,管理部门需要将其与树木生长习性结合起来,可选择具体的树种以及具体的栽培方式。此外,管理部门也需要对区域内以往的林业工程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将此类问题与区域内树木生长的适应性问题结合起来,优化实际的工程技术应用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适应性的技术应用过程往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特点,但是在应用此类经验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地理条件,不能单纯地从经验的角度选择树种以及树木的培育形式,进而避免出现技术应用流程性问题。换言之,若想促使林业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更严谨,则必须以实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这样才能不偏离因地制宜发展原则的方向。
4.2 生态保护原则
生态保护原则是基础的技术应用原则,在此原则的要求下,在针对某一区域选择树种或者植被种植方式时,应根据区域内原有树种以及植物的生长情况,合理选择介入型的树种类型。此间,此类介入树种不能对原有树种和植被的长势产生影响。实际上,在新树种出现在绿化区之后,原有树种的生长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但从植被生长竞争的角度分析,良好的竞争态势其实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并且可为造林绿化空间利用率的提升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如果介入型树种的空间竞争态势不能被有效控制,则会导致原有树种的生长状态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区域内树种的整体生长效果。一般而言,在造林绿化区域内,会形成简单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持续性往往较好,但是如果一旦被打破,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也别破坏,从而影响区域内植物的生长质量。这也是生态保护原则核心理念所在。
4.3 蓄水调节原则
蓄水调节原则的根本保障目的是为了确保造林绿化区域的蓄水能力可满足区域内植物的生长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应为区域内土壤肥力的保持提供有效支持,不能出现明显的水土流失情况。在经济发展新时期,造林绿化的功能性需求也逐渐凸显,这种功能性需求与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求相关,即需要创造适宜居住的环境,而此类环境中的重点即为绿化环境。这种绿化环境需要具备美化环境的功能需求的同时,更需要能够起到良好的区域环境调节作用。此间,良好的蓄水调节能力可直接提升园林植物生长持续性,并且可促使此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为有效的生长资源,并在有效的资源形式下,获得更好的生长状态。另外,从植被土壤肥力质量的角度分析,现阶段,相关管理部门在应用林业工程技术时,应对区域内的土壤土质和结构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可明确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进而可对土壤环境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最终提升造林绿化工作的整体质量。
5.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
5.1 确定合适的栽植时间
造林绿化工程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林木育苗,务必要加强林木育苗环节的管理,提高育苗成活率,从而使移栽效果得到保障。在实际工作进行中,对于林木移栽人员来说,对苗木成活率等参数进行准确判断较为重要,只有确保移栽成活率信息真实才可以保证后续其他移栽工作顺利开展,最后的移栽效果也会大大提升。在对苗木进行移植时,要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进行全面考量,优先移植萌芽时间较早的树苗,保证整体成活率,如果移栽的距离过长,还需要在移植时对树苗进行补水,避免出现脱水死亡,影响到成活率。此外,在进行移植时除了要对幼苗进行补水外,还要对移植土壤进行适当浇水,确保土层墒情足够,如果移植后遇到多雨天气,还需要及时进行林间排水,避免林间雨水大量聚集,影响到成活率,从而降低造林绿化价值。
5.2 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
要保证造林绿化效果最优,还需要对林木移植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保证苗木移植的科学合理,从而提高造林移植质量。在对特殊树种进行移植时,要根据其生长习性对其进行适当修剪和补水,保证移植过程中不会出现枯死。对于成活率较低的树种,在移植时可以选择带土移植的方式,保证移植时林木根部可以正常生长,而且在移植后也可以很快适应种植土壤,确保成活率,如果带土移植过程中出现问题,还可以采用根系覆土的方式来对移植方式进行优化,对于长势较差的林木树种,在进行移植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移除和补植,这样可以保证苗木在移植后健康成活。此外,林区管理部门在进行造林绿化时,还要对不同类型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通过多个树种的协调种植来提高整个林区的生长质量,同时也可以丰富内部树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5.3 做好苗木管理和灌溉工作
林业人员在造林绿化期间,还需要重点加强苗木管理和灌溉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林区苗木的生长品质。首先,在苗木管理开展中,要对杂草清除和土壤翻松作为重点来抓,对于绿化周边的杂草要及时清理,避免杂草过度生长争夺苗木养分,为苗木幼苗正常生长提供保障,一般来说,在造林绿化过程中,林木幼苗移植完成后需要每年按照实际进行松土处理,松土次数为每年至少三次,待幼苗长成后可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松土作业。其次,在苗木灌溉方面,要结合地区林木种植实际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保证苗木整个生长过程水分足够,常见的灌溉方式有沟灌、漫灌等,具体灌溉中还要注意合理控制灌溉量。此外,除了苗木管理和灌溉工作外,还需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控,尤其是幼苗阶段,务必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来减少病虫害危害,例如可以对树木枝干进行涂白,切段病虫害传播扩散途径,为林区树木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5.4 加强森林管理
造林绿化工程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是地区改善人居环境,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要保证造林绿化作用的更大发挥,除了需要做好苗木移植工作外,还需要对森林资源加强管理,从苗木生长习性入手,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林区森林整体价值,对于林业管理人员来说,在落实森林管理的各项工作时,需要根据不同苗木的生长需求来进行长远规划,保证各种苗木树种都有合适的生长环境,同时对于苗木生长的土壤也要进行检测,必要时可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确保森林树木生长养分充足。此外,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应做好以下2 方面工作。1)有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树木进行统计调查。在掌握林木种类、分布和数量时,配合科技部门,并结合不同树种,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例如,可以将害虫和病原菌的天敌投入森林环境以控制害虫和病害。2)若生物防治技术没有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可选择物理防治技术如人工除草进行防治。对于喜欢光源的害虫,可使用照明灯引诱、清除害虫。然而,在使用物理预防和治理前,应先进行小规模试验,在了解预防和治理效果后,再大规模广泛使用,以避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产生副作用。总的来说,加强森林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工作,务必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升。
5.5 重视林木优化工作
林木优化工作也是提高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推广应用的保障,一方面需要对残次林进行科学改造,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林木树种的差异,实现整体结构的改良和优化。在残次林改造过程中,要对原有次生林的生长情况进行重点把握,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减轻造林绿化对原有林木的破坏,同时在森林的树木砍伐工作上,也要对具体的砍伐范围进行科学界定,不可出现过度砍伐,砍伐时也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避免造成森林资源的大范围破坏,确保森林砍伐效果良好。此外,还要对林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参与到造林绿化工作中,从而提高造林绿化效果,使其生态价值最大化发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结语
总之,林业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具备细节化的特点,无论是环境的调查工作,还是针对具体的树木移栽过程选择合适的移栽时机、移栽区域以及对土壤环境和区域气候环境进行分析,均应符合造林绿化的区域性要求,包括适地适树原则、生态保护原则等。在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对造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重点处理,选用合理的病虫害消杀办法,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消除病虫害对树木生长质量的影响。此间,工作人员应积极积累工作经验,并将此类经验应用到后续的园林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提升造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