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

2022-11-23许婉雯李紫昕戈焰王鹏鑫钟洁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盘龙胃脘黄芪

许婉雯,李紫昕,戈焰,王鹏鑫,钟洁媚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始见于《黄帝内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疾病[1-2]。胃脘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满闷不舒、反酸呃逆、恶心呕吐等表现,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感寒邪及劳倦内伤等因素引起,起病或急或缓,常反复发作。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胃肠动力等。常规西医治疗未能根据不同类型患者因人施治,且治疗效果容易反复。脾胃虚寒证是胃脘痛的主要证型之一,针对此类型胃脘痛,本研究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黄芪建中汤包含黄芪、白芍、桂枝、甘草等中药,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为益阴和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盘龙灸可温阳散寒、补虚通络、和调脏腑、理气养血,两者联合治疗适用于脾胃虚寒病证。本研究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80例明确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拟定。经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后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2017年《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中有关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诊断标准拟定。主症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次症为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流涎,便溏,纳少;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幽门螺杆菌(Hp)阴性或经根除治疗后Hp转阴性;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循环、呼吸、消化等各大系统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胃部疾病的患者;③精神类疾病的患者;④施灸部位有溃疡或炎症的患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或有妊娠意向的妇女;⑥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治疗方案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江西山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203298)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连续治疗8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1)黄芪建中汤加味,药物组成包括:黄芪15 g,桂枝10 g,芍药15 g,炮姜10 g,大枣10 g,饴糖30 g,鸡内金12 g,三七粉3 g,木香(后下)6 g,砂仁(后下)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煅牡蛎;腹胀不适者,加鸡内金、神曲、猫爪草;恶心欲呕者,加橘皮、竹茹、丁香;形寒肢冷者,加附子、吴茱萸、肉桂。常规水煎服,煎取300 mL,早晚分服,持续用药8周。(2)盘龙灸治疗。取3~4 kg小黄姜捣烂如泥备用,先灸背部督脉、膀胱经穴位,再灸胸腹部任脉、胃经、肾经等穴位。患者取俯卧位,于施灸穴区对应经络轻轻拍打开穴,在施灸部位铺以大纱布,用加温后的姜泥在施灸部位铺设成厚约3 cm的灸饼,并适当压出凹槽,将艾绒均匀置于凹槽上,点燃艾绒。根据病情需要,决定燃艾次数,待患者有明显温热感时不再加热。背部灸毕后移除艾绒与灸饼,按揉施灸经络穴位进行封穴,再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胸腹部施灸穴区重复相同步骤,施灸时间约60 min。每周1次,共治疗8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针对患者脾胃虚寒证诊断标准中的主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3、6、9分,对诊断标准中的次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各项评分累加得出中医证候总积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

1.6.2 疼痛程度评估

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按照0~10分表示疼痛的程度,其中,0分表示没有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1~3分:轻度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4~6分:中度疼痛,疼痛明显,轻度影响睡眠;7~10分:重度疼痛,不能忍受,辗转不安,严重影响睡眠。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NRS评分。

1.6.3 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空腹抽取患者前臂静脉血,检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4]。血液样本均由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进行统一检测。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中疗效评价标准拟定,采用尼莫地平法,以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判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95%≤疗效指数≤100%;显效:患者症状、体征虽未消失,但显著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较前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周记录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各检测1次。密切观察盘龙灸治疗过程中,是否有皮肤烫伤、感染、过敏等情况发生。

1.9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9~66岁,平均(39.88.1±9.32)岁;病程0.5~13年,平均(4.25±2.41)年。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5~60岁,平均(39.35±8.59)岁;病程0.5~9年,平均(4.79±2.21)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例40 40治疗前20.10±3.42 21.50±4.01治疗后9.45±3.22①5.73±3.11①②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72.50%(29/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R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NR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numeric rating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numeric rating scal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例40 40治疗前5.65±1.37 5.60±1.45治疗后3.93±1.21①2.42±1.06①②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hs-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hs-CRP、IL-6水平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hs-CRP、IL-6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4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hs-CRP and IL-6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4 2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hs-CRP and IL-6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old type of epigastric pai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注:①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40 40 40 40 hs-CRP/(mg·L-1)25.44±15.71 18.34±7.52①24.18±13.79 11.33±4.38①②IL-6/(pg·mL-1)35.12±7.03 25.86±3.06①33.99±10.52 17.36±6.29①②

2.6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轻微升高,嘱患者动态复查,不给予干预措施,2个月后复查谷丙转氨酶,结果显示恢复正常。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起水泡,经药膏涂擦及后续缩短治疗时间处理后,未再出现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多由饮食不节,或素体脾胃虚弱引起,病变部位与胃、肝、脾密切相关。《医学正传·胃脘痛》记载:“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5]长期过食生冷之物,易耗伤中焦阳气;素体脾胃虚弱,化阳不足、则寒从内生,最终演变为脾胃虚寒病证。“有是证,用是药”,故法以温中为要。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该方最初由小建中汤化裁而来,汤方包含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适用于病机为脾阴阳两虚,以阳偏虚为主之病证。汤方组成多为甘温之剂,饴糖、甘草、大枣,味甘,“甘先入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三者甘缓之性共奏健脾益胃,缓急止痛之功。黄芪建中汤加味易生姜为炮姜,因生姜善走表,炮姜擅温里,《本草分经》言:“炮姜辛、大热,祛脏腑沉寒锢冷,去恶生新。”[6]炮姜相比生姜温性更强,且与桂枝相伍,一表一里,可扫除表里之寒邪。芍药味酸,性微寒,与饴糖、大枣、甘草相合,可酸甘化阴以育阴液;再内加黄芪,以益卫气而实表,增强益气健脾之力。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方中加入鸡内金、三七、木香、砂仁,适当配合辛香理气之品,常能加强止痛之功。《本草备要》记载鸡内金:“鸡肫皮,甘平性涩,鸡之脾也。能消水谷,除热止烦,通小肠、膀胱。”[7]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鸡内金“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8]”。现代研究发现,鸡内金消食作用与其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有关[9],可显著增高胃液胃蛋白酶活性以调节消化液的分泌[10],从而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木香-砂仁是《古今名医方论》中香砂六君子汤的经典药对。砂仁辛温,归脾胃经,专主中焦,可化湿行气温中;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辛可散可行,温可通,苦能泄、能降、能燥,故专主行气止痛[11];二者相须合用,共同加强温中行气化湿之效。三七甘、微苦,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其在组分中作用有二:一者,其散瘀止血之功可治疗胃脘痛属于消化性溃疡者;二者,清·叶天士倡导“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久病需重视活血化瘀的运用。三七入血分,有活血化瘀之效,木香、砂仁走气分,有行气化湿之功,三者合用可气血兼治。

《理瀹骈文》有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12]对于疾病的治疗,内外合治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灸法以其善通温阳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虚寒型胃脘痛的干预[13]。《圣济总录》中云:“用灸之理,凡以温之理,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阴证多寒,或风寒湿痹……”[14]。盘龙灸是在中医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疗法,通过经络加温给药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脉。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痛,其中,小黄姜挥发油含量高,较普通生姜更辛辣浓郁,药效更佳[15]。艾绒温中逐冷除湿,通过火力促使药力渗透,经任督二脉经络的传导,激发经气,内达脏腑,外通肢节。盘龙灸有“温、通、调、补”的作用,其强大的温阳作用可使阳气上达头目,布散四肢,从而驱散寒邪,通畅气机,调理脏腑,补益正气[16]。和传统的隔物灸相比,盘龙灸温热力度强、施灸面积大、多条经络同时施灸,调达任督脉、膀胱经、胃经、肾经等经络气机,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亦有不少学者在进行盘龙灸的临床疗效研究,研究表明,常规中西医药物内服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17]。脾虚患者联合盘龙灸治疗后,相比单纯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体液免疫相关指标[18]。盘龙灸能有效缓解虚寒型胃痛患者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并降低其复发率[19]。因此,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以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具有充足的理论证据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72.50%(29/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更能有效地下调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方面,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灸药结合疗法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异常的血清学水平。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盘龙灸治疗疗效显著,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而言,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及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内外结合,多手段、多方法增强治病疗效,安全系数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盘龙胃脘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五(5)萤火虫中队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武汉盘龙广场银兴影城
遥远的盘龙塘
黄芪是个宝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简墨盘龙河(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