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2022-11-23刘红
刘 红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巴音郭楞 841000)
一、新疆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自实施以来,在增强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促进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推进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1]。”作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已经深入人心。
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技能,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新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特别是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接近或达到80%”的基本普及目标已经明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新任务[2]。
二、高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新疆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稳步提升。作为一所地处南疆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90%左后,结合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本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
1.学生方面
(1)语文基础薄弱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生源层次日趋多元化,除了高中毕业后通过高考录取以外,还有不少是单考单招、直升专、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其中直升专、单考单招生源占半数以上,多来自南北疆农牧区。受生源地经济和教育水平制约,文化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偏低,词汇量不足,阅读、书写错误较多,表达沟通存在较多困难。表达过程中,除了词汇量匮乏,还反映在语序等方面语法知识不扎实,病句较多,语义不清晰。对于惯用语、成语、熟语等了解较少,深层次的语言沟通、文化交流存在障碍。
(2)学习效果欠佳
根据学习科学理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如果一直处于还不够主动的状态,意义建构就会受到影响,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随之受到影响。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调查显示,在阅读、听力理解等输入训练中,多数学生对学习内容(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停留在记忆、理解、一般性应用(填空、连线、根据短文回答问题等)层面,而讨论、分析评价等高阶能力欠缺,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不善于语言输出。背诵、写作任务完成不理想。阅读速度慢、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和概括大意。部分学生不能适应MHK考试难度和训练要求,听课有困难,不能根据具体情境,无障碍地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学习效果不理想。
(3)输出层次偏低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尽管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日常交际,但在面对稍微复杂一些的话题,或者成段表达时,无法有效表达深层次的思考,部分学生沟通意识不强,作文质量不高,在主题挖掘、文章立意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时长期存在偏误问题,呈现“化石化”现象。语言表达的特点表现为低层次、单一性,导致语言交际出现障碍。在书面语表达中,部分学生对标点符号使用、书写规范不够重视,用词用语错误较多,句式变化较少。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过少,一般应用文运用生疏,较少能做到书写美观、表达得体、语言流畅。
(4)综合运用表现欠佳
部分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能力不强,如主题演讲、交流发言、实践活动等口语表达的实际运用场合,主动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强,把握话题和发起话轮的能力不足。在书面表达方面,如演讲稿、应用文等写作时,沟通意识不强,过多依赖网络资源,借用他人的话语,甚至直接引用他人的文章、段落,不考虑其中内容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表达的对象以及交流的目的。
究其原因:①学习动机方面: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课上课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充分。有意识地克服困难、突破自我、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课堂上不能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外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表示,课后会投入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提高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其中绝大部分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规定的早读,互动式、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氛围不浓,探究式、挑战性的学习不足,而国语使用能力更多的形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影响。
②习惯养成方面: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预习复习,注意力、意志力不够,对学习的投入不足;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解决意识不强。课堂上不能聚焦主题,积极提问或主动参与讨论、分析问题。作业被动低效,不能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性,自主完成和按时完成的意识不强,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娱乐消遣,未能及早确立学习目标。
③学习心理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时,有的采取回避策略,不能有效突破;在表达交流、回答问题和考试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导致很少开口,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努力的毅力不强,导致日常积累不能持久有效。
2.教师方面
师资紧缺,教学任务繁重;习惯于知识讲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案;内容缺乏吸引力;技能训练不充分,信息化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未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内容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学生毕业时,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应达到MHK三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获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尽快缩短学生基础与技能提升目标之间的差距,一直是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新疆高职院校把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作为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按照国家统一规定,面向高职各专业开设《中华传统文化》《高职语文》等基础必修课以及《剪纸》等公共选修课;在预科教育阶段,根据学情合理设置课程,开设听力、口语、写作等课程。结合生源实际,通过组织新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测试,面向提升班开设《语文基础》《国学基础》等课程,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每周加授10学时。
由于教学任务重、师资数量不足,学生基础薄弱等原因,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练习巩固,帮助学生通过MHK三级水平测试上,但能力培养的效果不甚明显。面对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学校和一线教师要积极适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不断探索实践,力求找到适应区情、校情和学情得更加有效的措施。
三、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发展的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观察,梳理分析高职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形成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层级性
由于入学前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语言基础呈现层次性。大多数学生接近MHK三级以下水平,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学习,巩固提升。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拼音、规范书写、常用词汇和句式不能熟练运用,处于MHK二级以下水平,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多;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日常沟通交流无障碍。面对这一情况,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在短期难以实现,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2.渐进性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使用得越频繁,越熟练,提高得越快,语言使用的频次决定了技能水平提高的可能性。调查显示,一个阶段系统的写作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输出在质量和容量上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口语表达在连贯性、准确性等方面,作文在内容、词语的丰富性、复杂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而在寒假后,部分家处南疆偏远地区的学生,开学初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出现了退步的情况,毫无疑问是受到了语言环境的影响,由于日常使用不充分所致。
3.交际性
语言输出不是“强输出”“硬输出”,而是要使学习者处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激发学习者的表达欲望。这里的交际性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产出/输出理论认为,要想提高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同样还需要可理解性输出,而且认为输出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语言学家Swain(1985,1993,1995,1998)提出了输出的功能:首先,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到自己想说的与能说之间存在着差距,这能促使其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懂或一知半解;其次,输出是检测理解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的有效方法,语言输出的质量和熟练度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其三,输出具有元语言的功能,能使学习者控制并内化语言知识,选择合理的学习策略。
语言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得。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具体语言交际过程中得以体现,脱离开语言交际的实际环境,孤立地谈语言能力没有意义。学校应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认真落实“公共场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相关要求。课堂语言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育活动、日常交往、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督促引导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也帮助他们增加了语言交际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为原本缺乏语言环境的学生拓宽了学习的渠道,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习。在校老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好于新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4.实用性
语言学习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实际应用。提高听、说、读、写技能水平,综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或语言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要切实提高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关键还是在学习者首先要具备强烈的能动性,发挥主动性,提高能动性。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情境式、任务式、小组式学习方式,以生动的案例、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
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1.掌握学情差异,定期测试监控质量
自2021年以来,学校加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监控。学生入学初进行语言水平测试,分类分层实施教学。每月坚持开展每月一测,对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和能力检测,加大MHK模拟考试演练,对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开班,加授语文基础、语文听说、语文写作、国学等课程;对成绩相对好的学生进行MHK考前短期集训;对每月测试成绩靠后的学生进行短期强化。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考核评定,加大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投入和拓宽学习渠道。结合新生入学语言水平测试成绩、期末课程结业成绩、MHK模拟考试、统一考试成绩,教学主管部门要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加强对学情和教学质量的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和更多的指导。
2.围绕教学目标,课堂内外有效联动
高职院校应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和学习平台的作用,将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拓展技能训练的渠道,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提高学习实效。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语文基础、语文阅读、语文听说、语文写作等课程教学的协调性,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研讨,从实践中增长见识,开展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系列活动,开发适合学情特点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深化教师对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认识,突出语言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聚焦能力培养,文化活动浸润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以“文化润疆活动”为契机,团委、学工部门以院系为单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经常性开展经典朗诵、书法研习、征文比赛、传统文化展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提供持久动力。
大力营造语言文化氛围,创造课外学习的环境。校园广播、社团活动、师生交往中全过程督促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查表明,46.15%的学生希望能有适合个人水平的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文化背景,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五、“四位一体”构建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促进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一直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学生个体语言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有学者提出“以语言基础、语言投入、语言行动、语言效益等四个维度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模型”[3]。高职院校还要做实做细各项工作,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1.优化资源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接受信息、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加多元。教师可以向学生系统介绍如何有效利用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资源网站;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加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资源,开阔眼界,增强见识。同时图书馆可以适当增加面向语言基础薄弱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外读物,特别与语言能力水平分级相适应的书籍、模拟试题或工具书等。图书馆还可举办相关的讲座、读书活动,推介优质图书、电子图书等等,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打造书香校园。
2.健全制度文化
学校各部门要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除了加强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稳定教学秩序,严肃成绩管理以外,学校还应通过班级考核和学生操行评定,监督公共场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增强学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此外,通过军训教育、学前教育、班团会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过级要求),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下功夫学习提升;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保障措施,不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从规模覆盖向高质量发展。
3.提升师资水平
师资是影响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业素养、育人能力、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评价方式。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认识决定了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中教和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需求及认知特点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结合文本背景材料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的同时,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其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语言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课程建设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构成教师职业能力。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教师能力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有机引入教学,制作慕课、微课等,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完善评价体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有持续投入,才能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实践证明,经常性的检测,如每月一测、实践运用,能及时有效地检验并监控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促使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进。建立常态化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考核评价是学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评价标准,完善考核制度,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组织实施,结合监测数据和日常考察,定期总结反馈,持续改进优化,再次调整目标标准。在此过程中,既要有阶段性评价,如MHK过级考试、结业考核,也要有过程性地指标,如每月一测、平时表现(将参与互动、实践能力、作业质量等作为考查内容)。以考核评价的导向能使资源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有效贯通,有助于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新疆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符合新疆各族人民以及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要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从“优化资源建设”“健全制度文化”“打造师资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