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评价促发展
——基于学习故事的双向价值研究

2022-11-23管德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情境幼儿评价

管德艳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反映在幼儿评价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用全新的视角对幼儿发展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以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同时,这也对教师观察幼儿行为、分析幼儿发展水平等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学习故事”概念及特点

“学习故事”即“新西兰学习故事法”,是由新西兰维卡托大学教育学院教授Margaret.Carr及其团队,在2001年提出的一套在自然情景中,教师基于对幼儿行为事件的观察和了解,运用图片、文字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并分析幼儿生活情境中的“哇”时刻(幼儿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走进幼儿生活,发现幼儿行为智慧,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性回应的质性评价体系。

与传统的幼儿评价方式不同,“学习故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习故事”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闪光点,关注幼儿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以及行为的可取之处,对幼儿发展充满信心,用欣赏、鼓励的态度支持幼儿,帮助幼儿树立信心,较少提及幼儿发展的短板。其次,“学习故事”是一种基于教师观察而进行的质性评价,强调特定情境中评价的真实性、动态性、连续性。“学习故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基于特定情境的,是跟随幼儿发展而动态变化的,是在幼儿成长中连续进行的。此外,它改变了传统“清单式”的硬性评价,不止着眼于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挖掘幼儿的内隐心理和学习倾向。最后,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衡量幼儿的发展水平,使幼儿达到固定的“标准”,而是着眼于幼儿未来长远发展,将评价与幼儿学习融为一体,通过提供机会和创设支持幼儿发展的环境,帮助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建构认知,适应社会发展。

教师采用“学习故事”来评价幼儿能力发展,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学习故事”于教师及幼儿发展的双向价值进行分析。

二、基于观察的分析与完整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动态的观察记录,提升教师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不仅是教师了解、认识幼儿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需要和个体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指出,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并规定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的方法去全面理解和评价幼儿。运用“学习故事”评价幼儿发展水平,要求教师在自然情景中观察幼儿行为,走进幼儿生活,站在幼儿的视角感受周围世界,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幼儿学习过程中让人惊叹的“哇”时刻,运用图片和文字的表达形式,将其丰富为生动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是对幼儿发展过程的记录,对促进教师观察能力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学习故事”注重幼儿的发展的过程。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动态的,表现为教师观察的情境性和过程性。这要求教师应具有情境性观察能力和过程性观察能力。情境性观察是指在“学习故事”中,教师观察的是幼儿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对整个情境过程进行文字图片记录,而非脱离情境的观察。教师的观察和评价是基于特定情境的,是自然发展不加干涉的,因此对幼儿的评价也是根据特定情境中幼儿行为进行的。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会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变化。比如,美术绘画活动中,发现亮亮喜欢画火箭,并画得惟妙惟肖。由此可知,亮亮可能对火箭了解比较多,并喜欢用绘画形式来表达,那么教师在评价时,要基于绘画情境对亮亮进行评价。

过程性观察是指在“学习故事”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过程性的,而非片段式的、零散的,不是只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传统评价注重幼儿学习结果,根据预先制定的“学习清单”来衡量幼儿最终发展水平。在评价时,教师不需要考虑幼儿平时行为表现,也无须在一日生活中敏锐地观察幼儿。因此传统评价只是评价幼儿最终的知识技能水平,很难发现幼儿在“清单指标”外的成长进步,对于幼儿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品质也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幼儿长远发展。幼儿个体发展是连续性的、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既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1]。教师会运用“学习故事”的要连续观察幼儿行为,而不是片段地,对幼儿相关行为进行观察。这样教师是根据幼儿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而不是某个发展片段,使得评价更客观、完整。同时,在过程性观察中,教师会深入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发现幼儿独特的兴趣特点,对幼儿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评价的全面性。

2.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故事”是一套完整的幼儿评价体系,包括注意、识别、回应三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每一部分都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提出了要求。它的运用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尼兰德(Nyland,B.)发现教师在分享幼儿音乐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信,展现更高的音乐活动组织水平。研究表明,“学习故事”的运用能够提升教师的观察、记录、沟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注意部分,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幼儿一日生活众多行为中,关注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敏锐地发现幼儿微妙的行为变化,然后用照片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客观地叙述儿童学习活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思考:幼儿哪个行为值得关注和记录以及为什么值得关注,幼儿在这个事件中行为有什么发展变化,并对幼儿的行为变化进行持续关注。在发现幼儿行为的“闪光点”后,接下来是第二部分——识别。这时,教师需要基于幼儿活动情境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思考幼儿行为背后的含义:幼儿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与以往相比有什么发展变化,体现幼儿什么优点。对幼儿行为进行识别和分析后,进入“学习故事”的第三个部分——回应。回应部分在于教师根据前面对幼儿行为的分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教师观察幼儿、识别幼儿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和识别,分析幼儿发展需要和潜力,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学习故事三个部分前后衔接,但在实际的评价中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原因,常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在注意部分,教师由于观察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幼儿的观察停留于单纯地看,观察时缺乏问题和目的意识,找不到幼儿的“哇”时刻;在识别部分,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分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用幼儿的语言说着幼儿听不懂的话”;在回应部分,教师对捕捉的幼儿行为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供什么支持、怎样支持幼儿发展,仅仅是分析行为。这样,教师即使运用“学习故事”的方式来评价幼儿能力发展,却由于实践操作问题,发挥不了“学习故事”的价值。由此可见,运用“学习故事”对教师的记录能力、评价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课程创生能力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实践智慧,引导新教师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2]。

三、动态、积极的评价,促进幼儿全面个性发展

教师要意识到运用“学习故事”对幼儿评价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首先由于教师是在情境中观察并进行分析,因此评价是基于特定情境的,情境的改变带来幼儿行为的变化,相应评价也会发展改变;其次,教师记录的是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是幼儿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到有,从一点儿到很明显的进步过程,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跟随幼儿成长变化而变化[3]。

1.赋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力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所谓“自主性”是指幼儿发自内心地想做,由幼儿内部动机驱使发生的行为,如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等。幼儿只有不断发展自主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有主见、有自信的学习者和创造者。与传统幼儿评价不同,“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幼儿的优点和长处,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行为,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描述与记录,从幼儿的已有水平出发搭建支架,支持幼儿发展。“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价值。它的儿童观为:儿童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是专家,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这表明,运用“学习故事”评价幼儿,要以一种积极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行为,对幼儿发展充满信心,相信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帮助幼儿解决学习困难,提供便利性的帮助,而是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支持幼儿自我学习、自主探究,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发展出发,思考下一步的支持策略[4]。

例如,在健康活动“投篮”中,小朋友排队练习投篮,亮亮接连三次都没有投中,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慢慢学会可以投中,亮亮有些着急,他认为是自己距离太远,于是调整投篮的距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跑来求助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亮亮发现是自己投篮的角度不对,经过反复练习,终于投中。如果采用传统评价方式对亮亮的行为进行评价,教师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亮亮的手眼协调能力还有些欠缺,落后于班里其他幼儿。但教师采用“学习故事”进行评价时,首先会先关注亮亮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点:在经历三次投篮失败后,亮亮没有气馁,放弃学习,与之前相比更有耐心了,而且遇到问题后能够尝试解决问题,发现自己解决不了时学会求助老师。可见,“学习故事”关注更多的是幼儿的优点,注重发掘幼儿身上可取之处,为幼儿行为“点赞”,而不是一味放大幼儿的缺点,打击幼儿信心。

2.亲密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在“学习故事”中,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幼儿的朋友,应以一种友好、平等的方式走近幼儿,记录下幼儿的兴趣,用鼓励、欣赏的态度支持幼儿的学习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培养的。教师在对幼儿的一段“魔法时刻”进行描述之后,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这段记录中表现出了幼儿哪些优秀的品质,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然后将它们共同记录下来,根据这些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方向做出支持。“学习故事”作为一种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日常行为事件,并提供支持的评价体系,通过每次的观察记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学习故事”的价值不限于教师和幼儿,也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关注幼儿成长变化。“学习故事”评价改变传统补短的评价观念,选择从幼儿长处出发进行评价分析。这样的评价方式和理念,使教师能够没有顾虑地向家长讲述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情况,和家长分享幼儿的学习故事。家长在反复回顾学习故事以及与教师沟通时,加深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了解和关注。

四、恰当运用,发挥评价最大价值

随着“学习故事”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和学习,幼儿教育界掀起对“学习故事”的“追捧”,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参与到对“学习故事”研究中,分析其对幼儿和教师发展的价值,鼓励幼儿教师运用“学习故事”,成为幼儿学习行为的观察者,记录幼儿生活中的“哇”时刻,挖掘幼儿自主学习的潜能,促进幼儿发展。然而,在“学习故事”的学习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走偏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抓“学习故事”的故事形式和对幼儿行为的分析,忽视其教育理念和特点,沉浸于自己对幼儿行为记录所描绘的美好故事中,“丰富”的故事内容让所呈现的幼儿故事更完整有趣,用已有的经验解读幼儿行为,实际上故事中。“主角”的真正需要却没有得到满足。同时,由于评价时增加了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这项“工作”,导致很多教师为了观察而观察,为了完成任务而记录,形式大于内容,不仅没能发挥评价的价值,反而给教师带来工作负担。对于教师而言,真正需要做的是敏锐地识别幼儿行为,辨别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根据幼儿行为给予恰当的、积极的回应,至于观察的文本,只是幼儿行为记录的载体,不是教师工作的负担和目的,都是为服务于幼儿发展[5]。

评价的功能在于评判过去,指导未来。“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评价体系,教师通过观察对幼儿“闪光”行为的捕捉,解读幼儿发展变化,给予相应支持,促进幼儿正向发展[6]。它的恰当运用,不仅受益于幼儿,同时也转变教师观念,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评价幼儿的专业能力,帮助家长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引发家长审视并调整家庭教育,让教师和家长从中受益。恰当地运用“学习故事”,才能让教师的记录有意义,看得见幼儿的成长变化,将评价发挥出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情境幼儿评价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