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论阐释

2022-11-23王秋

奋斗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和平人类

王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党带领人民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坚持胸怀天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相贯通的原则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解。

一、致力实现大道流行的大同理想与天下为公情怀

《礼记·礼运》描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一种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种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前者是展望未来的社会理想,后者是着眼当下的社会现实。在“大道既隐”的社会状态中,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种种边界:“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也就是说,国家、制度乃至伦理道德都在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与对立关系,人们不再隶属于同一个“天下”共同体,而是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共同体,这种社会状态在《礼运》中被称为“小康”,是迈向“大同”的不完全状态。在古圣先贤的理想中,人们需要不断打破这种人为的边界,立足于当下的“小康”,迈向“大同”,最终形成“天下”共同体。

“天下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天下”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在“天下”概念中,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是不必要的。在“天下”范围内,人与动物、植物都是共生的、亲密的,这就是“民胞物与”;人与人都是友善的、共同关联的,这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不仅融摄所有人,也融摄所有生命,乃至所有存在物。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天下”共同体,是一切人、一切物的共同体。

“胸怀天下”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胸怀天下的理想,他在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因而青年马克思的理想即是“以天下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世界性交互活动越来越密切,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之下,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世界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某些国家不断炮制种种谎言,制造种种偏见,试图加深人类的“原始封闭状态”,这是一种人为的历史倒退,是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一种不负责的态度。

“胸怀天下”是一种世界观,它彰显着人与世界的最大公约数,阐扬着“天下无外,人类大同”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我们应当认识到,所谓民族、国家、信仰、文化、地域等人类身份的标识,都是人类后天活动造成的人的类别划分,其结果就是把人类局限在一个个小的封闭状态之中,使其失去形成“世界历史”的可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需要我们把握“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在“天下”的视野中共享人类的最大公约数。

二、聚焦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眼光与互利共赢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强调:“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党从成立之初,既聚焦人民解放、民族复兴,致力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也聚焦人类前途命运,以世界眼光和互利共赢原则致力于世界问题的解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正是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的思想。随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指各国家民族通过普遍交往,整个世界成为相互依存的统一历史。在列举例证时,尤其提到中国,认为中国是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既是东方社会的标本,又受到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中国所发生的事件,与西方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西方世界。研究世界,就要研究中国;研究中国,才能更好地研究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本着求和平与发展的原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边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74 年,毛泽东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同年,邓小平同志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他强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中国正是借助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环境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在苏联模式走向衰败的历史境遇中探索兴起的。它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主动连接世界市场,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理念作为前提,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成果,又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彰显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打造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世界的最生动诠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今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局面,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利益共同体”的深刻体现。任何一个国家既不能独善其身,亦不能单打独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自觉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实现共同繁荣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丰富与进步,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论述。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理论的核心。他提出共产党人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是为了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我们“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和平为上”的外交原则,向全世界表达中国的和平愿望。他说,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在其关于世界发展局势的思考之中,“和平”是最为重要的大事。1957 年,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定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主持国际公道和正义。这样的理念,既源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深刻实践,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与全体中华儿女的现实诉求。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在国际间竞争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南北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同志认为,国际社会在为争取世界和平而斗争时,还必须始终不渝关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并鲜明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科学判断。1985 年3 月4 日,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此后,邓小平同志多次阐述了这一问题。1987 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被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首次用“主题”一词表述对世界大势的判断。此后,这一战略判断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都得到坚持和重申,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世界和平发展大势,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大同理想相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融汇在一起,并用这一新的理念指导中国和平发展,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全新变革。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有着这样的表述:“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这正是对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理念的生动诠释。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华民族一洗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走上了腾飞之路。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发展开启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纵观世界大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曾坚定指出:“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这一发言稿在撰写之初就得到了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认可,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国永不称霸的承诺。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发展形势,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营造中国良好国际发展环境的同时,不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的前进,以实际行动坚决否定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命运被紧紧关联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也是彰显中华民族世界胸怀的传统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央,更加凸显在世界的角色、地位;“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走深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提出到实践等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为世界发展提供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如《决议》中所说:“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的百年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果,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全面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爱好和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已经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遣唐学习的繁荣盛况、郑和下西洋揭开的世界大航海序幕,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经百年奋斗征程,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向世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

猜你喜欢

共同体和平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博弈·和平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