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OP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

2022-11-23娄佰彤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知学习者建构

娄佰彤

(长春大学 文学院,长春130022)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拓展,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同时搭建‘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1]。同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力推广大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2]。这些目标的提出,表明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3]的“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面对机遇与挑战,广大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重新思考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素养,积极探寻将数字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具有稳定结构形式的教学活动”[4]。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具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点。但也存在较大的弊端,如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重“教”而轻“学”,忽略了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而导致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活跃度不高,学习者处于浅层学习状态,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理论的提出,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手上的移动或电子设备通过网络资源展开学习,摆脱了传统教学对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然而,正如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学校教育一样,单纯依靠网络自学而没有教师的介入,也会导致学习者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而无法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于是,一种将线下和线上教学完美融合,既发挥学习者主动性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了。作为一种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5]2的全新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5]3,实现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范式,其设计与实践也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并非一种全新的概念,早期的混合式教学被看作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的简单融合,“如在面对面教学中加入传统视听媒体、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5]6。进入21世纪后,尽管学术界对于混合式教学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持续渗透,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学习有机融合,以实现学习结果最优化的教学模式”[6],“其本质是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度参与、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此情境下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共性的、标准化的知识,更能实现创造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7]。教师除了要在课前厘清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建构有利于其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可见在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与反思后,“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既以教师为主导,又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教育思想。

目前,混合式教学有基于MOOC的混合形式教学、基于SPOC和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SPOC作为后MOOC时代的一种教学模式,因其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受到许多高等院校的青睐。

2 SPOC的起源与释义

2012年,MOOC风暴席卷全球教育界,在“向全球提供最优质教育”的口号下,一些知名学府纷纷投身创办MOOC平台,其注册用户数量也均以百万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MOOC教学一时间风头无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首先是高课程注册率与低完成率之间的矛盾,如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电路”课程的注册学生人数为15.5万,但最终完成课程取得成绩的学生只有约7000人,仅占注册人数的5%左右[8]。其次是部分教师的授课理念并未发生转变,许多课程只是披着MOOC的外衣,实际仍采用的是基于认知主义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率较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程结业时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是否符合该课程的结业要求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让人们对MOOC的狂热追捧趋于冷静,开始思考如何能在既保留MOOC优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良,激发其真正的潜能和价值,同时找到其应用于不同教学方式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SOPC逐渐进入了广大教育者的视野。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直译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9]。目前,高校是应用SPOC频率较高的领域,主要有两种模式构成。第一种是将SPOC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教师利用SPOC发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课件、学习资料等,并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提供在线测试、课后讨论等内容。在这种模式中,SPOC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第二种则是依托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过程是教师在课前将设计好的课程重点和问题发布给学生,并将相关的视频材料、学习资料等作为作业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平台观看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完成相应的测试或练习,并记录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由于教师已经通过之前的线上反馈了解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实体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同时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他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据此自由设置调控教学进度、课堂节奏和考核方式。

总之,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前从更科学的角度对课程进行设计和把握,在教学视频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上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真正做到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

3 基于SOP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的建构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正如萨普斯所言,理论为解释现象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是将研究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10]。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经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发生混合式学习的行为”[11]。可见,提升学生的混合式学习能力,帮助其建构个性化与创造性知识体系是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的目标,因此,支撑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支撑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等;在国内,黄荣怀教授等人提出的将混合式教学分成前端分析、资源设计、教学评价等三个阶段[12]也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思路。本文根据SOPC及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建构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最初是建立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上的。此后,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以及维果斯基等人也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建构主义日渐成熟,逐步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在占有必要学习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3]。即对学习者而言,学习质量取决于自身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者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新知识,将其进行处理和转换,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解决在新的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标准。对教学者而言,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利用媒体创造符合所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团队协作,在“会话”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使学生摆脱单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被动地将知识作为彼此不相关的、孤立的内容来硬性记忆的浅层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引领学生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联通主义又称“关联主义”或“连接主义”,由乔治·西蒙斯提出,他认为网络时代,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分散在学习的各个节点,知识间所具备的连接点使其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关联、重组和再造。学习者基于学习需求和已有知识网络在各节点间进行联通汇集,并形成更为复杂的个性化知识网络[14]。它打破了以往学习理论偏重于将学习者个体内部因素(如大脑构造等生理特质)看作是学习发生的要素,认为除了内部原因外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联通主义为建构“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4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有效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使其各施其能,各尽所长,互补不足。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以及如何将线上预习与课上实践、课下的回顾与反思串联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脉络就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些教学因素,本文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基于SOP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分为教学准备与分析、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线上学习活动、线下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等五个逐层递进与循环的过程。

4.1 教学准备与分析

教学准备阶段是整个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与前提,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预先估计教学效果等。

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专业背景、先修课程、学习兴趣及风格、知识需求等。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SPOC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以上内容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难重点、制作视频等。同时对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预评估,及时调整不科学的教学要素,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2 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作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两部分。线上资源包括教师上传的教案、学习视频、学习资料、随堂作业、在线讨论等教学资源。学习者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主要发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视频既可以是教师自行录制,也可以是网上现有的优质资源,视频时长宜控制在10分钟左右。视频开始时可设置一些导入性问题,主要目的是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将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视频中段可以嵌入带有思考性质的问题,用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视频最后的总结阶段,可适当插入一些探索总结性的问题,以便学习者总结归纳视频中的重点,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线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讨论的主题、预设问题、教辅资料、案例等教师在线下面对面授课时所使用的“材料”。

4.3 线上学习活动

根据混合式教学特点,设计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分为划分学习小组、唤醒激活旧知、展现新知三个步骤。

(1)划分学习小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会话,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小组人数以5~6人为宜,分组时应注意成员间的学习成绩、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性,即进行异质分组。为保证学习质量,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策略,并安排适合讨论与合作的教学内容和任务。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既可以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性,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性素质。

(2)唤醒激活旧知。知识不是独立于学习者的存在,任何新知的学习都需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关系,只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的知识系统,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因此,激活旧知是教学活动导入阶段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协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将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并加以思考。如在课程的教学视频前导入回顾性问题,以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有知识。这里需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应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结构良好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实现对旧知识的真正“激活”而非简单的“回忆”。

(3)展现新知。展示新知是紧随激活旧知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效果。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系统,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使用微课、分享PPT课件、设置主题讨论等方式,简要概括新知识的内容,必要时可抛出问题,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与相关旧有知识建立联系,实现知识整合。

4.4 线下教学活动

指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包括应用新知、迁移新知、反馈成果三个逐层递进的阶段。

(1)应用新知。应用新知的前提是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已对所学新知识有了总体上的把握,并通过整合将其与旧有知识系统建立了粗略的联系,但离深度学习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指导性练习,引导学生将所学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加深理解与内化。具体分为两个步骤。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可通过观察SPOC上的学情统计情况找出学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在具体的实践阶段,教师应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设置学习项目、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训练,以实践的方式检验所学新知,实现巩固、理解与内化新知识的目的。通过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可以激发学生间的思想碰撞,促进思维发展,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及建构。

(2)迁移新知。迁移新知应发生在应用新知之后,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其不仅能在教师设定的问题中应用新知,也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使用新学到的知识技能。教师可通过设置一些具有难度和讨论性的练习,鼓励学习者互相交流、质疑,彼此启发,拓宽思路,以追求知识的更高境界。通过这一环节,还可以让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展现自己。久而久之将会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3)反馈成果。对学习成果的反馈与评判是面对面课堂中的最后一步,教师通过建立灵活机动的评价机制(包括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鼓励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个平等友好、以激励为主导的课堂氛围,通过对他人观点的质疑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提升其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大有裨益”[14]。

4.5 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发生在课后活动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收尾阶段,包括课后小结和课后作业。在整堂课行将结束之时,教师应对本次课的重点再次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将本次课程内容与下次课程内容建立联系,使学生对下节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所准备和了解。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应紧扣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可依托SOPC平台进行发布,教师通过后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评分,同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教学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相融合,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当前,如何将SOPC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日常教学,如何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一直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论,结合SPOC教学的特点,构建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新知学习者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