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的教学实践

2022-11-23刘光华吴振起王雪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温病儿科学中医药

刘光华, 吴振起, 王雪峰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科学高速化、教育国际化的全面发展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理论知识扎实、道德品质优良且适应临床需求的应用型、研究型复合中医临床人才势在必行。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临床实践技能、应用研究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鼓励思辨与探索创新精神和理论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应用与科学研究双向并重中医临床人才的关键所在。(5+3)长学制中医儿科学是近年为满足国内儿科医疗发展需求而新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在3年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学位教育并轨培养,这就要求在5年本科阶段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筑牢根基、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和探索中医科研,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根据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我校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秉持临床与基础共建发展的原则,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提早、深度参与学生的专业培养,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理论、临床与科研素养的建立发展。

1 植于经典,筑牢创新应用根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强调中医药的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而中医经典即是中医学传承几千年的精华,守得中医经典之正,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药,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泉源不竭、动力充沛的正确方向。因此,中医药的院校教育必须回归立足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其理法方药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小儿形体未充,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外邪发为外感病;脏腑薄,藩篱疏,病后易于传变[2]。《伤寒论》为外感热病的奠基之作,至明清时期温病学理论日趋成熟,二者纵横相依,一切外感病实不出此寒热纵横之外。

我们在长学制中医儿科学专业中开展“强经典、筑根基”的培养模式,抓住入学新生对中医的新奇与热情,及早成立中医经典诵读班。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医经典大赛、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等的要求,凝炼编辑了中医经典必备诵读手册供中医经典诵读班使用。每周定期派老师深入诵读班,带领学生一起诵读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经典、背诵原文是打好中医基本功的重要方法,如《医宗金鉴·凡例》所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诵读是为了熟书,书熟方可以明理,理明才能识清病证,药证相合,有效施治。在学生学习中医的入门阶段通过诵读,识记原文,筑牢经典根基,不仅为后续中医各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和医学技术发展、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中医人才的必备素质。

2 课程引领,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通观中医院校中医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中西医并行的方式,在学生中医思维尚未成型时期即开设了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西医课程,这种简单直观地还原思维方式对学生的中医知识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干扰,不利于意象归纳式中医思维的形成。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以及中医内、外、妇、儿各临床学科时,往往不能顺利运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哲学、医学理论阐释分析遇到的临床病证,造成了临床辨证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均不足的情况。为此,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更强调经典原著,尤其是《温病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和受学时限制,《温病学》原著内容仅简单介绍或不讲,无从窥得经典原貌,不利于学习与传承。我们对《温病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原著精选条文提前到绪论之后详细讲授,融合两大辨证体系和治则,而温病的概念、病因等内容依托上传的视频资料线上自学,这样在有限学时内既强化了经典原著的学习,又保证了现代温病学理论框架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易位式教学[3]、案例式教学的应用,以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训练[4]。长学制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生基础素质较高,但中西医两种思维纠缠引起的混乱在中医临证中日益凸显。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对某些病证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详细的病机阐释、立法遣方用药分析,教师适时引导与鼓励,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中医经典理论运用的灵活性与准确度决定了中医师的临床水平,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运用经典理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采用探究式案例与回顾式案例两种形式:探究式案例选择与原著方证契合度较高的临床真实病例,通过给定的病史、现症状和检查,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经典理论知识进行诊断、辨证分析、确立治则治法并开具处方,以考核学生对经典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回顾式案例是选择与某一方证相关的古今名家医案,需要学生根据给定的医家全部治疗经过,还原医家的辨证思维过程,并仔细分析方药加减的证候和经典理论依据,据此实现与名家的交流和对话。这种案例式教学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了临床辨证能力。

3 创新创业,培植科研探索素养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高等中医药院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符合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5]。自新冠疫情流行以来,西医界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特效药,在中医思维指导下的辨证用药治疗优势凸显,血必净、醒脑静等中药创新制剂在重型、危重型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和社会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可日益增加,因此,需要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充实到医疗卫生体系中。这就要求双创教育与中医药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厚植科研探索的种子,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中医药临床和教学科研人员奠定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教学中重视科教结合,注重将经典中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实例,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以问题探讨为中心,通过启发、引导,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以实现专业学习和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教师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科研实践经历进行讲授,促使学生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研究相联系,了解学术研究动态,把握最新研究方向,带领学生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甚至吸引有志向的学生投身到相关领域的研究[7]。与中医儿科学专业导师合作,采用双导师制[8]提前介入学生的科研素养培育,要求选定导师的学生定期做相关专题的学术分享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并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开展团队合作,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应用成果,以研促教,教学相长[9]。

4 讨论

(5+3)长学制中医儿科学作为新兴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边实践边探索阶段,并无先例可供参考。鉴于目前三年研究生阶段全科医生式规范化培养,五年本科期间的中医专业素养和专科能力积累尤为重要。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10]: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深化医教协同,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加经典课程内容,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这一建设任务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以长学制中医儿科学专业为例,始终坚持在教学中重视经典原著的学习,抢占教育先机,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筑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根基;在教学中引入易位教学法、变化多样的案例教学法,突出名医名家的儿科医案,以增加学生的临床专科辨证经验、强化中医思维训练,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能更好服务于人民的应用型中医人才。同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科教融合,鼓励并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培养适于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中医药振兴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医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设的任务依然严峻[11],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温病儿科学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高职高专儿科学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儿童少玩蹦床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重启儿科医学招生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