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方法论

2022-11-23许川川王永贵

关键词:舆情

许川川,王永贵

21 世纪以来,网络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表达思想的重要领域,与之相伴的一个社会现象,网络舆情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舆情是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当舆情发展成为相对一致的有影响力的意见时,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并有可能演变为一定的社会舆论风潮。从网络舆情到网络舆论再到社会舆论风潮,有一个层层递进的演变逻辑,且每个阶段都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加强网络舆情这一源头治理,以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22 页。,网络舆情治理不仅是国家维护政治安全的实践问题,更是关涉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思维和方法问题。为此,应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贯穿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全过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问题本质,在网络舆情动态发展中推进治理进程,以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问题导向: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唯物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核心观点就在于,物质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必须符合客观现实情况,这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方法指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舆情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反映和表现,其本质上仍然是对现实生活反映的社会意识。因此,必须以问题导向的意识来把握网络舆情的本质,这是进行网络舆情治理的前提。

(一)全面认识网络舆情反映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们深入参与网络生活,网络舆情反映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的重要领域,上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体现了网络舆情问题的新特征。其一,网络舆情反映问题的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维度的,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而是期盼更加公平的教育、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好的医疗条件、更加公正的社会环境等,这些美好愿望构成了网络舆情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动因。一旦人们的愿望和希冀无法实现,必然会寻找诉求的通道和方式,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一渠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生群体性事件及极端行为的风险”(2)陈海涛、魏勇:《网络舆情、群体心理及群体行为关系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其二,网络舆情中正负事件交织叠加。网络舆情中的核心事件,既有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新闻,如2021 年1 月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儿童而牺牲,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称颂;也有违背道德法律的负面信息,如2021 年初“XX 女星代孕弃养”事件,遭到网民的不满和唾弃。新时代的网络舆情事件中,事件人物的言行成为衡量事件性质的决定因素,也成为影响民众评论和认知的重要依据。民众根据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形成了不同走向的网络舆情。其三,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信息盘根错节,人人都是思想的表达者,“人人都是麦克风”,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利益诉求表达更加便利。“网络信息以实时传播、裂变扩散、持续演变等方式在网络空间不断发酵,一个细小的信息节点也有可能引发较大的舆论风浪”(3)路媛、王永贵:《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边界及其安全治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就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高速传播的真实写照。

(二)探寻网络舆情凸显的意识形态问题

网络舆情不仅彰显社会问题,亦是一定意识形态立场的显现。“当前网络公共舆论在结构上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即网民群体在一系列政治、社会议题上都出现了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态度分化”(4)马得勇、张志原:《公共舆论的同质化及其心理根源——基于网民调查的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4 期。。新时代网络舆情反映的意识形态问题,既延续了旧有的意识形态问题,又兼有新的时代特点。其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侵袭进一步升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信息垄断和网络语言霸权试图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在政治上以宣传“普世价值”为核心,肆意歪曲和恶意抨击中国人权问题,质疑党的执政合法性;经济上倡导“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旨的新自由主义,妄图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根基;文化上运用“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抹黑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形象和革命历史;生态上指责中国污染环境严重,试图让中国承担更多与中国发展实力不匹配的责任;社会建设上以具体社会事件为发酵点,在网络上大肆炒作造成群体性事件,意图扰乱中国的社会秩序等,都以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二,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威胁。社会格局分化导致的多元利益诉求,衍生出不同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多重错误思潮,如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盛行,“去意识形态化”“淡化意识形态”等思想泛滥,人们闭口不谈政治,注重生活中的物欲享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挑战,不利于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和自由全面发展。其三,网络舆情彰显的世界两种政治制度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大奇迹,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使得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资本主义,为了转移矛盾和危机,更加猛烈地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民主政治理念到日常生活习惯,从人权批判到好莱坞电影渗透,甚至“少数极端分裂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也充分利用了网络传播手段,进行破坏和分裂国家主权的活动”(5)虞崇胜、舒刚:《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创新——基于政治安全的视角》,《行政论坛》2012 年第5 期。等等,两种政治制度的激烈竞争使得网络舆情治理更加复杂。

(三)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本质和治理目标

新时代网络舆情问题仅仅是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外显,即漂浮于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之上的表面显现形式。网络舆情治理的重点在于抓住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矛盾根源、进而明确工作目的所在。从矛盾根源来看,“网络舆情的引发就本质而言是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社会的再现”(6)李超民、何宛怿:《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内涵阐释、演化机理及应对方法》,《晋阳学刊》2018 年第2 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87 页。。新时代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民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与国家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国内矛盾,以及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意识形态侵袭的国外矛盾;从舆情性质来看,有的是属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内部矛盾激化,这是网络舆情事件的主体,有的是被敌外势力利用的反党反人民事件,如香港“占中”事件;从工作目的来说,网络舆情治理是为了在互联网主阵地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此基础上明确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做到“内外兼指,有效统一”。

其一,统筹推进网络舆情治理。网络舆情问题不是孤立性存在的个体事件,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问题相交织在一起,以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出现,就必须统筹党治国理政的全领域。只要不断推进均衡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对于新时代多领域的要求,实现广大民众的现实利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便不会发生大的险情,否则单纯的网络治理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难免要问题多发、问题频发。其二,有效应对国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侵袭。一方面与国外敌对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以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和摆事实讲道理的柔性方式有理、有力地进行回击,深刻披露国外势力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造成社会动荡的企图。另一方面要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积极向外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外宣传中国的政策主张,将中国为世界治理所做的突出贡献传播出去,积极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找到网络舆情治理的根本之路。

二、思维指向: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辩证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这就要求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发展的全过程,审视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各方主体,科学统筹网络舆情发展中涉及的多方面关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相关部门在网络舆情动态演变各阶段中的职责,“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现实、分析问题、指导工作”(8)蒋华林、陈金龙:《重大疫情应对的网络舆情引导:动因、价值与方法》,《思想教育研究》2020 年第3 期。,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动态发展。

(一)认识发展走向:动态把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

网络舆情有一个萌芽、发展、转化、高峰、消退的过程,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认识也有一个历时性的逻辑过程。网络舆情治理,就是要科学认识网络中具体社会舆情的发生演变过程,以把握其发酵、传播的规律,为综合治理提供基本前提。

其一,认识网络舆情在网络空间发生的最初表现和动因。网络舆情的爆发总是以一定的网络舆情事件为导火索,把握网络舆情就要分析网络舆情事件,“最根本的是抓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9)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哲学研究》2010 年第10 期。,才能真正弄清舆情发生的动因,是敌对西方势力的蓄意捏造,抑或民众对当前社会生活中不公现象的议论和评价,还是由于相关主管部门在信息处理中不当导致的舆论发酵、思潮泛起等不同的起因和性质,为追踪溯源、分析事件本质提供基础。其二,密切关注言论传播、舆情演变的过程。一般而言,一种言论和思潮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必然离不开多个网络媒介的传播和一定规模人群的附和,针对传播的具体过程科学分析传播的媒介和人群,审视分析其主要特点,可以快速提炼出舆情思潮的核心观点、传播途径以及关键人群,为解决问题提供关键支撑。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运用大数据的手段和心理学的方法着重分析始发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动机,探析附和人群的群体特点和性格特征,全程跟踪网络舆情的演变趋势。其三,把握舆情思潮传播的最终指向。在网络舆情中的核心事件解决之后,对一定网络舆情思潮的消退不能置若罔闻,相反,更要密切把握其最终走向。如果涉及舆情思潮的具体问题业已解决,而社会基本问题尚未根除,导致民众满意度不高,则需要及时反馈给具体问题部门,以期解决根本问题;如果在核心事件解决后,仍有人借机挑起事端,其最终指向是对党和政府的抨击和否定,则必须在舆论上进行揭露批判,在行动上进行坚决的打击和斗争。

(二)回应民众诉求:科学把握网络舆情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23 页。。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增强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积极、主动、及时回应广大网民的诉求,以事实为依据,找准广大民众关心的关键问题,有的放矢,避免因舆情事件处理不当而演变成意识形态安全事件。

具体而言,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相关职能部门要第一时间进行发声,明确自身的职能责任,找准民众的利益关切点,及时全面客观地公布整个事件的调查结果,及时回应事件中的核心问题以及民众的关切点。例如,针对2020 年“有人担忧因疫情导致粮食短缺”的舆情事件,国家农业部门反应迅速,及时在网络上公布2020年夏季、秋季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国内需求量,以客观的数字及时向人们宣告了中国粮食的高度自给率,大力宣扬袁隆平主导的盐碱水稻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提振民众信心;同时正视网民提出的问题,客观指出了因疫情导致的部分农作物减产的情况,给人以客观公正的印象;继而对农业相关专家进行采访报道,形成2020 年农业生产情况的权威解读,这一系列“组合拳”打消了民众的担心,避免了广大消费者因担忧粮食短缺造成抢粮风波,也避免了广大农民因错判形势而惜售粮食,避免了一次粮食安全性质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这次网络舆情应对中,农业主管部门抓住舆情的焦点——粮食供应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权威解答,给民众吃了“定心丸”,从而迅速平息了民众对中国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这一事件是相关职能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典范。总之,相关职能部门要将自身业务能力拓展至互联网领域,及时回应广大网民的关切,“透过问题的化解来争取人心”(11)喻国明:《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与规制构建》,《探索与争鸣》2016 年第10 期。,做到以理服人,不断夯实网络舆情治理的社会基础,将及时回应舆情作为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三)重视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网络舆情本身体现了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发声者一定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的表达。这些声音虽然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所发,但也会受到外部媒体舆论的影响,这就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181 页。。新时代的网络舆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作用。

其一,在网络舆情发生之端,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主动发声、善于发声。利用自身在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尽快还原事实真相、第一时间进行客观报道,为增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使网络舆论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发声过程中注意留有余地,为网络舆情的转向留下充足的回旋空间,避免陷入被动境地。其二,在网络舆情发生之中,主流媒体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不能因为惧怕事件的反转以及外在压力而怯于发声,应坚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积极同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做斗争。主流媒体在发声时要讲求政治原则、道德原则和法律准则,即不能背离国家政治方向、不得破坏社会公序良俗、不得违背宪法法律的相关准则。其三,在网络舆情发生之末,及时全面总结网络舆情发生的全过程,阐明根本立场观点,如2021 年初“XX 代孕弃养”网络舆情事件,央视新闻点名批评某女星代孕弃养行为践踏道德底线,通过对违法违德事件的批评,旗帜鲜明表明了立场,深刻教育了不明事实真相的网友,有力地捍卫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主流媒体在整个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既要避免因缺位导致的各种错误言论和思潮影响人们评价的走向,导致舆情事件不断发酵变大、变质;也要避免因越位导致的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因为主流媒体毕竟只是宣传部门,不能代替职能部门,网络舆情事件中主要矛盾的解决最终要靠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

三、实践归向: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认识论指南

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既要透过现象把握网络舆情的本质,又要在动态发展中谋划网络舆情的治理进程,更重要的是在前述二者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科学思维方法对实践具有的能动反作用。具言之,就是要树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抓住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主要矛盾,科学统筹网络舆情发展中涉及的各方关系,做到统揽全局、协调推进,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的治理水平。

(一)以战略思维提高舆情治理的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10 页。。这启示我们要以战略思维来审视网络舆情治理。

其一,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网络舆情治理的首位。网络舆情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而意识形态安全处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因此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构建我国在国际领域话语权的广度去审视当前我国网络舆情中的问题。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背后总有海外敌对势力的影子,国外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侵袭的一贯伎俩是首先扶植当地青年知识分子,借以发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舆论攻势,迷惑广大人民群众以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例如香港的“占中”事件、“新疆棉花”事件、“阻挠修订《逃犯引渡条例》”等一系列事件,背后都有西方敌对势力的大肆鼓动和支持,对此要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事件中是否具有敌对势力的操作,警惕意识形态斗争。其二,前瞻性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走向和趋势。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苗头,第一时间进行科学研判,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预案,针对事件的具体走向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始终掌握解决问题的战略主导权。要特别警惕网络上部分公知、微博大V 的错误言论和思想对广大民众的不良影响,要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以降低其不良影响。同时要积极培养、团结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在引导民众舆论、传递主流价值的正面作用,坚持以正能量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以系统思维谋划舆情治理的总体格局

系统思维的核心在于运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克服简单化、极端化、单一化的倾向。为此,要认真审视各主体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地位作用,以系统思维方法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切实提升网络舆情的治理效能。

其一,坚定维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关键之处在于要始终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第37 页。,党是国家最高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必须坚定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必须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这一网络舆情治理最重要的主体。舍此,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便无从谈起。其二,认真倾听其他网络舆情主体的意见,倾听其多元的利益诉求,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1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38 页。。网络舆情总是反映人们对特定事件的不同看法,关涉不同利益诉求,涉及多方面具体问题的处理。因此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必须认真倾听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找到其直接矛盾点所在,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其三,仔细审视舆情问题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社会建设中的关联点。要辩证看待网络舆情的深远意义,一方面固然给党和政府治理造成了一定难度,但另一方面民众通过舆情表达,以使党和政府了解人民诉求,有利于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水平,从而促进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问题总是关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具体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树立系统的思维方式,把握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找到现实中的矛盾和根源,以解决网络舆情中的问题。

(三)以法治思维强化舆情治理的规范力度

法治思维,就是依照法律制度进行治理,形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护法的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方式进行有效治理。涉及网络舆情治理,就是要坚持“合法性、程序、权利义务、公平正义”(16)张爱军、许德胜:《网络治理的三种模式:比较与选择》,《晋阳学刊》2014 年第6 期。的法治思维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原则,贯穿于互联网领域的立法、执法建设,构建起网络舆情治理的法律制度。

其一,完善互联网领域舆情治理的立法工作。在已有的涉及国家安全、新闻传播等领域法律基础上,针对互联网的即时性、多元性等特点,制定有效性的法律法规,确保治理有法可循,例如目前已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就是制定和完善各项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遵循。其二,强化网络舆情治理的执法力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优化执法手段,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抵制和惩罚;对攻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抹黑重大历史事件的人员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依照法律进行严厉查处。从微观层面做到保护隐私,从中观层面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从宏观方面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强化网络舆情治理的规范力度。

(四)以创新思维提升舆情治理的工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33 页。。网络舆情治理要充分运用当今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手段,创新治理的新模式,从而达到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

其一,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当代网络越来越依赖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善于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思维方法和技术方式,“依赖采集多源异构数据,基于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加深对治理问题和场景的理解和判断”(18)孟天广:《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机制与路径——兼论“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的双向驱动》,《治理研究》2021 年第1 期。,占据网络舆情监测的制高点,制定有效的监测、预警、反馈机制,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跟踪和监控,避免因传统技术手段滞后带来的治理不力现象。例如,运用新媒体技术调查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话语内容在各个不同媒介中的应用,当代大学生善于在“哔哩哔哩”网站发表自己的观念,“爷青回”就是青年怀念青春的话语表达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治理赋能,以掌握当代网民的思想动态和舆论走向,这是创新思维在新技术理念和方式中的直接应用。其二,形成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新模式。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深入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项领域中,要求改变过去单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注重充分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相关责任,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协同、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的新型治理格局,形成治理合力,从而不断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水平。

(五)以底线思维构建舆情治理的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打好主动仗,防患于未然”(1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22 页。。涉及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就是在风险防控方面针对风险提出解决方案,确保其不逾越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努力将风险降到最小值,这是指导务实工作的重要思维方式。

其一,秉持居安思危的观念。网络舆情治理没有领域盲点,没有时间“断点”,它涉及网络舆情的各领域、各时间段,为此网络舆论管理和治理部门一定要杜绝麻痹大意的心态,放弃只在重大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领导人纪念日等特殊时间点进行监管的心态,坚持网络舆情监管的全天候、全过程、全领域,以彻底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防线。其二,科学研判风险等级,制定应对方案。对于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判断其风险情况,同时设定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在风险等级最高的预案中,尤为注重确保舆情发展不脱离控制,必须坚决守牢维护国家安全这一红线,并制定计划、积极有为,使网络舆情朝着良好方向发展。其三,树立坚决斗争的工作意识。无论是居安思危,还是降低风险等级,都离不开对于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错误言论和思潮的斗争。要本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目的,同攻击党和国家的言论行为进行最坚决的斗争,以大无畏的气势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始终牢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20)王伟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红旗文稿》2014 年第18 期。。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把握战略主动权。需要明确的是,树立风险意识,绝对不是消除风险,实际上风险总是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而是尽可能将风险的威胁程度降到最低,压缩到可控范围之内。

总之,新时代的网络舆情治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方法为指导,遵循认识网络舆情问题本质——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态势——科学指导网络舆情治理实践方式的逻辑进路,科学认识新时代网络舆情的本质和特点,准确把握新时代网络舆情演变的过程和趋势,从而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精准实施网络舆情治理,最终实现系统全面治理,不断提高网络舆情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实现新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消费舆情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