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关键开局:陕甘宁边区政治建设的探索与贡献
2022-11-23亓光,李琦
亓 光,李 琦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继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之后的又一次局部执政,“是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执政实践,其社会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和执政效力,比过去都有了更大的变化”(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9 页。,是中国共产党迈向以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建设的关键一步。陕甘宁边区政府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典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首要之地。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领导边区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提出和系统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思想。在建党百年征程中,总结复杂历史条件下陕甘宁边区政治建设的经验,厘清毛泽东关于政治建设的战略思想和相关的理论争论,有助于深化对复杂时代背景下应对新矛盾新挑战和不断加强政治建设的理论认识,进而强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信心。
一、由理念到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探索
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陕甘宁边区典范”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时期,边区政治建设体现出强烈的“基层性”“现场性”,需要立足于历史语境揭示它的实践内容与探索经验。
(一)以更大范围的民主为中心的政权建设
1937 年,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我们过去的政权,是苏维埃制度,现在变成新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必须要善于利用这种民主政治的形式,充以旧的苏维埃的内容,这才能发挥民主政治的作用,使它有利于我们,这才能保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才能给全国做民主政治的模范。”(2)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甲1)》,内部出版,1994 年,第58 页。事实上,陕甘宁边区通过创新性发展民主选举制度、参议会制度、司法制度以及探索建立“三三制”,对边区政权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将原本的苏维埃民主政权发展为民主共和政权继而向人民民主政权转变,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根基。
首先,以巩固民主选举制度扩大民主的真实性。毛泽东明确指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 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第213 页。,陕甘宁边区在选民范围、选举过程、选举监督等方面完善选举制度。第一,充分扩大选举范围。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就选举范围的规定是:“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 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 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4 页。在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时,毛泽东指出,对一切可能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阶级都归于民主政权参与范围之内,一部分地主、富农等封建成分较重的人士也能参与边区政府的工作;解放战争开始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剥夺地主与买办阶级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成为必然。第二,严格规定选举过程。在选举委员会领导下,边区政府落实宣传、登记选民、提出选举纲领和候选人名单,进行工作报告并在选民大会接受群众批评,最终提出提案选出候选人。同时,政府通过党报、歌剧、画报、标语、口号、街头小调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普选工作宣教,及时回应各种异议,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持续优化选举原则。以统一战线的不同成分增强选举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变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为直接选举(含推选制),逐步扩大无记名投票范围并细化“三三制”的实施方案。此外,以监督和罢免权为核心健全相关监督制度与体制,增强选民监督、检查政府实际工作等的关联性。
其次,以参议会制度有效提升民主的效能性。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与政权巩固的任务是叠加出现的,因而亟需建立一个能坚持党的领导、适合边区社会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能有效监督政府、真正清正廉洁、充分实现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民主政权,这就要求提升边区民主政权的效能性。陕甘宁边去通过建立“不分阶级、党派、宗教、信仰、性别,所有抗日人民,自己动手组织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参议会和政府”(5)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93 页。,史无前例地实现了边区民主政权的有效性。其中,作为“各级民意机关”(6)《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 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0 页。的参议会成为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边区建立三级政权,由边区、县、乡三级组成,议员具有选举、监督弹劾、立法、批准申请以及通过各项草案计划的权力。陕甘宁边区期间共举办过两届参议会,第一届参与人员的政治身份基本属于共产党员,第二届参议会在“三三制”原则指导下很快实现了党和非党人士的互助团结,开创了多党合作关系的制度探索。不难发现,民主原则的具体表现虽存在差异,但集中原则却始终贯穿其中。在这里,党的领导与边区参议会实现了有效契合,在“党的领导-人数平等”的参议会制度中,党的领导得到了巩固,党员质量、议政水平、政治共识均达到了新高度,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权的群众性与权威性的有机统一,为实现民众联合与政权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最后,以司法体制创新彰显民主的全面性。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法制创建阶段的重点区域,“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开始逐渐完善起来,有力地保障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和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7)楚向红:《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39 页。。边区将司法体制纳入民主政权建设,积极探索司法半独立模式,即“法院受同级政府领导,同级参议会监督,按照法律审判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8)杨梦丹:《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405 页。从司法机关内部体制看,陕甘宁边区主要实行两级法院制(曾短暂使用过三级三审制),边区高等法院和各县市地方法院采取两级两审制,最高审理机构是边区高等法院。从司法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看,“司法机关为政权工作的一部分,应受政府统一领导。边区审判委员会及高等法院,受边区政府领导,各下级司法机关,应受各该级政府领导。”(9)《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7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188页。在此基础上,人民司法理念逐渐凝练,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法等典型方式,不但极大保障了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升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而且为日后新中国的司法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以干部为中心的政府队伍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的抓手是高素质的政府队伍,而其主要着力点在于干部。毛泽东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他提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0)《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77 页。这一时期,党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选用、干部组织、干部培养与干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其一,建立以德才为主线的干部选用制度,合理建构政府队伍。毛泽东提出要坚持走“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即选任拥有独立工作能力且具备正确思想政治素养者,两者兼备方是选人之道。为此,边区在适应抗战的一元化背景与自身特殊状况的情况下,在干部选拔范围、任职方式以及人员分配方面做出规定。在选拔范围上,摒弃唯成分论,充分考虑边区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变化,吸收各类人才,包括少数民族、妇女、群众领导、先进知识分子、本地人员等;在任职方式上,主要包括选任、委任、聘任、考任等方式,兼顾主要领导干部选用的制度设计与一般干部的突出才能;在人员分配方面,提出“人事两宜”方针,以实现政府高效运转。在入门关上,初步筛除汉奸等反动分子,有效加强了边区政府纵向行政管理与横向群众团体管理的联合,为政府进行抗战时期政权建设、政治动员、政治沟通以及政治社会化打下坚实的人事基础。
其二,打造以精简为标准的干部组织制度,维持政府队伍高效运转。为应对抗战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边区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党虚心接受民主人士的建议,围绕实现政府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官僚的目标,推进精兵简政。一是“编”,即通过划清职权,解决“头重脚轻”“鱼大水小”的问题;二是“整”,即科学设置机构,探索“紧缩上级,加强下级,政事分开,合署办公”的整合方式;三是“检”,结合干部作风及实际工作,检验最终效果。边区政府在机构和人员调整的基础上,在吸收原有制度优势基础上正规化工作制度,再以成文方式制定各项制度法规条例,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展政治工作。边区的简政工作不但极大缓解了内部经济危机,而且有效强化了政治体制、群众团体、经济发展、作风建设、政府队伍的联结,进而“强化了边区党政军民组织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统一领导,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达到了行政节约、作风改进、反对官僚主义的目的,使中共的抗日民主政策得以更好地贯彻”(11)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5):政治建设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第181页。。
其三,发展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干部培养制度,推动政府队伍高质量发展。边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善是抗战时期人才储备的关键一环,其以“干部教育为中心,配合与服务全面抗战需要,培养了约百万高素质人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中流砥柱的干部队伍基础”(12)杨洁、栗洪武、陈磊:《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陕甘宁边区教育》,《教育研究》2016 年第8 期。。为此,边区以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为主要方式开展干部教育。干部教育主要分为三类,即针对高中级军事人才进行短期训练,对爱国青年进行专业类培养,包括政治、经济、艺术、教育等,对政府干部进行党群式培养。尤为重要的是,在教育中推进在职干部持续参与边区与全国的抗战工作,主要分为高、中、小三级进行教育,按在职人员情况分类化、阶梯性安排教育内容。在各级学员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内容兼顾各层次水平,马列主义教育始终占据最高地位,有效提高干部党性修养和知识水平,为争取广大群众信任和实现革命目标奠定人才根基。为适应在职干部的特殊性,陕甘宁边区开展学习小组、研讨会、干部训练班、地干班、完小等多种形式的在职干部教育。干部教育方式和学制灵活,争取学以致用,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战时教育模式。
最后,确立以纯洁性为底线的干部管理制度,提升政府队伍先进性。干部的纯洁性是干部工作的核心与底线,边区以党管干部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干部管理条例,开展各项活动以肃清不良风气,增进人民认同,提升了边区政府的权威性。在此基础上,边区推行了二元制干部管理体制,即地方领导干部同时接受上级领导及党委管理和同级领导管理,一般干部受本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管理。此外,群众对于边区干部有监督、检查、批评、控告、罢免之权责,这就充分保障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改变了以往政治参与冷淡现象。边区实行一系列干部管理的举措,主要包括:审查党内干部,清理党内敌特分子,以法规和运动纠正党内的不良作风;在党内法规的执行、监督和管理方面,将分散的通知、文件转变为具体条例,使管理制度化。总之,从原则—体制—实践三重层面出发,边区的干部管理工作实现了系统性监管,建构了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权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三)以“革命”为中心的群众工作
边区时期,群众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将“自上而下的运动群众转化为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13)王建华:《群众路线:民主的中国路径——以陕甘宁边区为个案》,《人文杂志》2008 年第6 期。,即是将党动员群众参与革命发展为群众的自觉运动,提升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力,这就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基础。边区民主政权的任务是“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与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14)《毛泽东文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1 页。,也即以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将党的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边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抗日革命形势的发展有机统一。
此时,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激发革命动力是经济工作的根本目标。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5)《毛泽东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467 页。边区将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首位,辅之以繁荣工商业,不断减轻人民负担。一是开展大生产运动,充分整合劳动力资源,这既保障了军政机关系统自给,减轻农民负担,又激发了生产活力,掀起了生产热潮,增加了生产收益。二是减租减息,诸如三七减租、对半减租、四六减租,减租减息提高了民众的政治热忱,推动了边区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厚植了革命基础。三是推动工商业实行公私合作,将两好变一好,开展独立经营合作社经济和国营商业,充分扩充资金来源。四是实施统一累进税,减轻中下贫农税收压力,有效增加了边区人民的收入。这些措施的落实,既保障了边区的国家性支出,又增加了人民的个体性收入,因而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对党的政治信任,积聚了新的革命力量。
与此同时,在除旧建新中启发民智,将革命信念的确立作为边区教育的基本理念。文化教育要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国家抗日救亡的革命目标相匹配,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相契合,其教育方式具备普适性、灵活性、战时性特征,教育内容以反帝反封建的德育和提升文化水平的智育为主,根本目的是“对民众进行宣传动员、启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抗战”(16)梁星亮、杨洪:《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53 页。。为此,边区以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两种方式建立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以免费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服务于抗战需要,设计出“二·二制”等灵活多变的学制和教制;面向普通大众的社会教育包括扫盲、文艺教育、医疗教育等,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层次。扫盲以开展识字运动、半日校、冬学、夜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在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后,以戏剧、歌咏、体育等形式进行政治教育,继而全面加强政治宣传动员,反对封建恶习,开创性地规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打破了封建陋习;医疗教育主要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于改变迷信认识,着力于卫生宣传教育。总体而言,边区的教育工作促进了民众的政治觉醒,扩大了政治参与,成为动员民众与完善社会建设的纽带和抓手。
二、“实践-理念”的充分凸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经验的理论交锋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与以往的苏维埃时期有所不同,因此党内路线和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政治和组织上的论争,以致影响了革命和建设进程。但“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17)《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306 页。
(一)在统一战线领导权之争中坚定独立自主路线
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的抗日中心区域,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模范区域。政治建设成功的根源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战大背景下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的统一。为保障统一战线充分服务于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以确保革命方向正确,并在领导权理念交锋中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路线。
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实质上关系到科学认识统一战线问题。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18)《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257 页。。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以及社会中最为革命的部分,为实现社会最多阶层的解放而奋斗。第二,中国共产党能赢得革命胜利,主要在于能够争取和团结多数阶层为抗战服务,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第三,领导权直接关乎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前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绝不可缺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领导权归属直接关乎中国最终究竟是走向剥削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然而,当时党内的确存在认识分歧,领导权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是坚持独立自主还是依附中国国民党。王明就坚持(中国共产党)应依附国民党,主张统一战线要“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具体体现为“七个统一”,即: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武装、统一纪律、统一待遇、统一作战计划、统一作战行动。这就彻底否定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极大地降低了党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延安之外的根据地,产生了议会主义、无原则迁就以及民族投降主义和阶级投降主义等错误倾向,使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受到削弱,以致基本路线和策略产生倾斜。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独立自主原则,深入分析了两党谁吸引谁、谁领导谁的问题,尖锐提出:“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19)《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391 页。这就有力批驳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坚持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坚定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策略,切实巩固了解放区的政治基础以及军队武装建设。
由此,党既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国情的错误认知,再次扩大了党的自主权;又有力巩固和发展了解放区,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理论交锋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权思想的成熟,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话语论述和政治路线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打破了教条主义桎梏。
(二)在政权建设的民主化争论中探索人民民主真谛
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示范区。为团结带领各阶层而实行的民主实践必然存在争论与分歧,在解决争论和分歧中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更进一步促进人民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推动边区构建人民政权提供理论基础。
边区民主建政受早期“左”倾关门主义的影响,在具体制度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导向。一是党内外成员对于民主政权认识不足,出现领导力下降、自我削弱、形式主义等种种问题。二是限制党外人士的政治表达,有职无权现象频发,党内外隔阂加深。三是传统乡村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存在明显差异,乡规民约、宗族观念、体面社会等传统观念与现代化制度之间存在张力。民主政权建设与当代阶级观念深厚的社会背景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鸿沟,无产与有产、地主与农民之间矛盾突出,因此如何合理解决边区自上而下的民主实践问题是关键。
对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纠偏中不断及时调整,特别是提出解决民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党的集中领导与党包办一切,真正让边区的党外人士有职有权、发挥作用。毛泽东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但要避免党包办一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党政分开,党的领导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党以说服为主进行团结工作,提高领导力。要让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20)《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09 页。党内人士必须加强民主观念和作风,用看待党外人士的方式进行工作,而非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党外人士座谈会补充三三制的制度架构,更好地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制度化程序化,成为普遍的政治沟通渠道,继而全面推向各个解放区。在基层政权中,则形成了一种集传统乡俗与现代民主制度优点于一身的一揽子会形式,促进基层民主观念和实践发展。在这里,将民主观念融于干部思想和制度定型的做法,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民主“设计-执行”模型。
民主政权建设的分歧推动民主政治切实发展,中国共产党从联合各革命阶级理念的确立到政权建设中的民主实践,彻底将苏维埃政权转向民主共和最终转向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将制度变革作用于思想变革,以制度变革推动各阶级、党派以及工农群众的观念变革,与国民党专政相区别,建立各党派平等协同关系,以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根本保障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三)在对党内不良作风的整顿中增进党的纯洁性
干部是联结党派、政府、党群的重要纽带,良好的干部作风则是边区政治发展的推进器。良好政治生态的构建,必须以端正党风为前提,为此边区开展整风运动,以厘清干部思想偏差,构建高效的政治运行形态,最终“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1)《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02 页。
众所周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是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风》《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文章揭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边区整风属于整风运动的第二阶段,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设立边区总学习委员会统筹各部工作,在政府、军队、党与民众团体三个主要方面推进。根据第一阶段整风运动的经验与教训,边区的整体学习风气已有所加强,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开始转变,但依然存在只讲文件不讲反省、只讲他人不谈自己或者只顾反省忽视文件的现象。在进一步理解各项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党提出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风、学风、文风方面进行系统教育。在党风方面,边区开展与整体干部教育内容相结合的讲习班;强调调查研究,开展各类下县下乡调研活动,实地践行群众路线,以尽力提高党员素质、整顿下层组织和领导机关,继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风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驳斥空谈和形式主义,将学与用、言与行有机统一。在文风方面,边区倡导文艺创作与工农兵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破除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代之以无产阶级思想。
整风运动效果显著,党员干部纠正思想和实践偏差,形成了科学健康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22)《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094 页。,以良好学风和工作作风对党员干部思想进行淬炼,有效增强政府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得到提升。
三、迈向一种创新的“实践性理论”: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理论的科学提炼
陕甘宁边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共产党践行和总结了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同时经历了理念的相互交锋和实践的检验发展,统一党内思想观念和政治路线,从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政治生态等方面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理论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提炼。
(一)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近代中国革命进程既是中国人民不断选择政党的历程,也是政党不断变革社会秩序的历史,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必然围绕无产阶级政党的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才能坚定不移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解放人民群众。
一是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无产阶级立场。边区政治建设是全党政治建设的缩影和精华,毛泽东在边区建设中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保证党在自我革命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底色。特别是针对党内存在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争论(23)争论的核心在于党为三民主义还是为共产主义目标而服务。由于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曾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为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故党内此时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毛泽东进行了系统性回答。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实现政治、经济、国际地位平等的三民主义而奋斗,但是决不放弃共产主义理念。他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说明:“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24)《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368 页。。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与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基本相同,在民族矛盾极其深重的情况下,可以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团结其他党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彻底驳斥顽固派,认为共产主义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也是一种新型社会制度,有其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对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比较分析。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不同之处在于: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宇宙观的不同以及革命彻底性的不同(25)《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87-688 页。。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回答,有力驳斥了一个主义和一次革命论。中国共产党正确看待统一战线中的两党纲领问题,既在政治建设方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也适应中国阶级情况变化,辩证发展和认识革命目标及路线,并以此为指引推动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
二是坚持正确学风,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中不断出现多数工农群众因文化知识水平不足而未能正确理解理论实质或知识水平较高的干部在理论践行时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对此,毛泽东反复强调:“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26)《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532-533 页。在全党的理论修养有了长足进步后,党员、干部也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尤其是克服投降、分裂、倒退、教条的各种危险,“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27)《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796 页。,建立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以取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更是与时俱进的践行者。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斗争,锤炼坚定信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理想性、理念性和实践性的区别,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同时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篇章。
(二)政治建设的核心: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正确政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日臻成熟且富有战斗力的重要特征。在边区时期,党提出的政治路线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民主为旗,号召全国民众参加抗日战争。为此,边区政治建设以民主选举制度、参议会制度、司法制度、三三制为纽带紧密团结各阶级,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实现国内和平而奋斗。同时,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坚决争取领导权,系统阐明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并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新中国奠基。在抗战胜利后,我党提出废除国民党专政、“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28)《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056 页。的主张,但解放战争的爆发使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成了反动派。边区适时改变政治方针,将反动派摒除于民主政治建设之外,以和平、民主、团结为方针密切联系广大群众,以便尽快解决国内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阶段实行正确路线是革命胜利的前提,而鉴于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革命史上的独特关系,党的建设必须在“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着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29)《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05 页。的前提下进行,方能使党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党的权威性的根源。“共产党之所以被人们信仰,是由于它的政治方向代表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意愿”(30)《毛泽东年谱(修订版)》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63 页。。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不久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代表着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的意愿;在发展壮大为全国性政党时,她是一个能够团结和带领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型政党;解放战争胜利后,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通过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而最先进、最有远见、最富于革命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就自然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领导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言:“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31)《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004-1005 页。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利益保持一致,才能在政权建设、群众建设中逐步确立领导核心的地位与权威性。
(三)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政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组织和成员赖以生存发展的综合状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维持党组织活力,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是政党保持优越性的前提条件。在边区,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民主的政治环境、开放的文化氛围推动着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也成为政治建设的保障网。
首先,以良好的政治生态系统保障党的组织活力。政治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在边区政治建设中则主要为干部。边区实行德才兼备的选人方案,人事两宜的用人原则,真正做到人尽其能。人是政治建设的主体,合理使用人才是良好政治建设的前提。人才要以社会大环境为依托,以政治建设目标为导向,以党的路线方针为依据且符合当时的发展需求。在抗战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切实践行统一战线,不分阶级选用政治干部,才能适应当时人才紧缺的困境,才能团结中间阶层,扩大政权基础,增强政治认同,有力凝聚各社会阶层的力量为政治建设服务,提升组织活力和创造力。其次,以良好的政治生态系统增强政党的自我调适能力。革命历程中出现党员干部腐败等问题,严重扰乱群众路线和革命进程,中国共产党以各种形式的运动不断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和不良作风。例如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文件均对此有相关规定,认定贪污腐败不仅是不良作风问题,更是违反党规党纪、抹黑党的形象的严重问题。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不谋私利是干部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在纠正不良作风方面,我党实行大规模的整风和整党运动,对于以往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以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针进行教育纠正,培育和发扬党内民主作风,进一步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构建政治生态和谐的政党。最后,以良好的政治生态系统提升政党制度优势。制度建设是政治建设的框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则需政治生态系统发挥作用,以系统来架构政治建设的整体内容。政治建设并非单个政党、某项活动的独自生成,而是需要党、政、军、民等协同构建,通过有力整合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政治目标。政治生态系统良好,则制度与资源之间黏性越强,制度优势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