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3王艳艳李有雯张甲王益民
王艳艳,李有雯,张甲,王益民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多渠道多途径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
1 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1 高职化工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
目前,全国共开设高职院校近1400 所,在校生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面对社会期望、产业转型、学生求职,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限制。据调查,在化工企业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与营销人员比例接近,占4%~5%。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因此需要调整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比例,增加化工类专业高职人才数量来满足化工行业对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2 适应职教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
根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改革与创新中,我们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知识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变化情况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群)建设,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团队成员共同备课,集体完成课程设计、教案编写和教学组织,协同探索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专任教师讲授课程基本理论,企业教师讲授生产工艺、实训过程等。
1.3 提升高职化工类专业骨干教师实践能力的需求
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其综合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师们更多的时间还是用在了理论教学方面,而到企业、与专业相关的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的时间很少,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职教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补充了大量教师,他们大都为应届毕业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自身就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应做到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为主线,提升专业教学团队“三能”(专业发展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素质,注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努力提高骨干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职业化水平。为此,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分批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骨干教师在企业完成了至少6 个月以上的挂职锻炼,通过积累实际工作经历,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2 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实施过程
2.1 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
学校成立合作办学处,负责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掌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情况,积极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同时负责提供校企合作方面的信息,协助教学单位积极对接企业开发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引进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共同参与教学、企业职工培训、技术开发交流等工作,协助人事部门搞好教师实践锻炼。通过“咨询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运作”的完整过程,加强校政企合作平台建设,改革校内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管理制度,建设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
2.2 确定有针对性的下厂锻炼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目的:一是了解产业发展态势、企业文化、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生产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企业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新型教材,切实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五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以利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3 建立有效的实践锻炼激励机制
从学校层面出发,由人事部门制定专业教师定期下厂锻炼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奖励政策,并且将这项工作纳入专业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先进评比、骨干教师推荐、专业领军人才选拔、出国培训等优先推荐的范畴,提高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积极性。
3 骨干教师下厂锻炼的过程及收获
2021年上半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选派4位骨干教师,脱产赴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连云港徐圩新区、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展了为期4 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工作。教师们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学习交流,得到了以下收获:
3.1 教学理念得到升华,专业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当前,全球石化行业已进入深刻调整期,正处于碳中和与能源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中,进入企业实践锻炼后,教师们才对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高度集中的基地化和园区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的发展趋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以往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案例不同,实际接触到的石化企业结构优化更合理,产品竞争力更高,安全环保与绿色节能技术也在行业内领跑,这都为教师们提供了十分富足的学习空间。在企业里,教师们熟悉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参与具体技术岗位生产工作,了解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和管理制度,与企业员工一起通勤、工作、食宿,真实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与生活。在此期间,教师们接触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实物或已更新换代经历技术革新的反应器、裂解炉、分离塔、换热器等新型化工设备,也接触到了投资上千亿、年产4000万吨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成功投产的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绿色高效可循环的智能“三废”治理系统等书本上没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也挖掘到了许多企业实际的生产技术案例,这些都使教师们深刻感受到学校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认识到要将企业实际案例和新工艺技术融入教学的迫切性。尤其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花时间、花功夫进行对接企业的实践锻炼,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我,才能向学生孵化和输出更多今后能用于自身工作岗位上的能量,才能满足为社会培养出“理论基础实,专业本领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2 技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努力开创“校-政-企”共赢新局面
在企业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企业信赖,教师与企业共同研讨甲醇精馏塔塔压异常、换热器黄油清除等技术难题,也受邀与某学院研究培训基地共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等合作事宜,还帮助企业制定员工应知应会手册,帮助企业员工理论知识回炉。在此期间与多家企业探索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活动,同时大力宣传学校就业发展情况,探索校企共建新动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相信未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政—企”共同探索教材开发、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建设以及教师培养培训、课题开发、研究项目共建等更多更密切的合作。
3.3 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优化,精准对接职业标准与岗位需求
教师们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开展了许多形式的毕业生座谈和问卷调查活动,调研了企业生产一线员工、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与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企业比较看重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我们需要有侧重地加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升级,部分课程内容需要动态更新应对企业岗位变化需求,需要深入提升课程产业支撑度和职业针对性,需要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满足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本次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提出“突出职业导向的理念”的依据。
4 实现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师下厂锻炼机制常态化的思考
4.1 改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实践学习积极性
学生从校园走向化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角色转换,而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是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将自己转化为一名化工企业的师傅,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的差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教科书中的理论只是单纯的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下到企业去实践、去锻炼,则意味着继续深入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将理论有效应用于实践。只有教师自身认识提高,才能将下厂锻炼落到实处,才能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
4.2 破除瓶颈,提升教师下厂锻炼的有效性
一是学校层面必须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做到在机制上、制度上规范管理教师下厂锻炼,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使专业教师下厂锻炼不会流于形式,做好下厂锻炼期间的跟踪调查。
二是专业教师层面,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下厂锻炼学习内容,在学习企业的相关技术和各项管理制度,领会及把握实质的同时,真正了解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使供需双方达到高度契合,并积极结合本校情况,认真思考和分析。
4.3 及时总结反思,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在下厂锻炼过程中,专业教师既要学习现代化工企业中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还要找出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的差距,要充分利用自身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难题或困惑进行分析研究,在和企业工程师进行充分探讨之后提出行之有效又符合企业实际的解决方案,切实提升专业技师的技术服务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反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反思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反思课程体系建设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找出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化工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的改进方向,最终对学校的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5 结论
对于高职化工类专业教师而言,进入企业开展实质性的下厂锻炼是提升教师双师能力的有效途径,校政企三方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是实施下厂锻炼计划的重要保障,下厂锻炼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及时反思总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