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蜂形态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遗传特性研究进展(三)

2022-11-23徐祖荫

蜜蜂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样点中蜂等位基因

徐祖荫

(贵州徐祖荫养蜂工作室,贵州 贵阳 550001)

(接上期)

4 地理、生境隔离和生态条件是中蜂种群分化的主要因素,疾病和人为因素也起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中蜂,分布在一个很大的地理范围内,由于受到经纬度、海拔高度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的气候、植被类型及生态环境(农作区、林区、草原、荒漠、高原、山区、平原及海岛)均有很大差异。中蜂为了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在外形特征、遗传因子以及生物学特性上发生了不同的演变进化,形成了今天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种群和生态类型。

种群隔离分化是蜜蜂种群遗传学的重要内容,地理及生态隔离阻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以致产生种群分化(陈世骧,1977),海岛隔离便是最常见的方式。海南岛由于长期海岛隔离使当地中蜂成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地理种群(杨冠煌等,1986;龚一飞等,2000;姜玉锁等,2007)。朱翔杰等2009年对浙江省洞头区大门岛(距大陆最短距离为8 km)以及距大门岛近百千米的福建苍南县赤溪、莒溪镇中蜂进行形态观察测定,发现大门岛上的中蜂翅较小,以适应海岛风大的特殊环境,其所测定的指标中,翅长、蜡镜长、蜡镜间距均比大陆样本显著减小,翅脉角O26、N23较小,而J10、E9较大,与其他2个样点显著不同(P<0.05),已从大陆种群中分化出来,这也是海岛隔离导致种群分化的一个例子。

地形、地貌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蜜蜂的遗传分化。比如在高原恶劣的气候、生态环境条件下,缺乏物种适宜的栖息地,蜂群多分布于海拔较低、狭窄的河谷地带,但由于生境条件的破碎,基因流受阻而形成若干个小种群。于瀛龙等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4条峡谷中,对采集到的8个样点中蜂样本,进行31个微卫星点和线粒体tRNAleu-coll片段分析,在同一峡谷中不同取样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范围分别为0.06~0.16和0.18~0.70;不同峡谷间的Fst值分别为0.04~0.29和0.06~0.76,虽然在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种群越小,遗传多样性越低);但在不同的种群间,无论是同一山谷还是不同的山谷,由于受到高原峡谷特殊地貌类型的影响,都发生了遗传分化。

疾病是造成中蜂种群遗传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蜜蜂微卫星遗传多态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选择压、迁移扩散、基因突变等(Zayed,2009),选择压对种群遗传多态性的影响又是生物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Harpur et al.,2012;Jara et al.,2015)。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严重危害中蜂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时蜂群死亡率达50%以上(王双进,2008)。这种疾病的流行对中蜂种群而言无疑是一种强烈的选择压,疾病对生物遗传多态性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不抗病个体死亡(蜜蜂则是蜂群消亡),等位基因丧失,最终导致遗传多态性降低。例如:郭慧萍、周姝婧等(2016)对秦巴山区中蜂开展微卫星遗传分析,秦巴山区中蜂的期望杂合度为0.649 7~0.728 8(期望杂合度在0.3~0.8之间说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说明秦巴山区中蜂微卫星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在流行过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取样点,如宁陕、凤县、太白、渭滨、丘坝、宁强、麦积、徽县等样点的中蜂发生过严重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其期望杂合度(t=-4.816 71,P=0.000 23)、多态信息含量(t=-4.508 99,P=0.000 42)、有效等位基因数(t=-3.076 93,P=0.007 67)极显著低于未发病区,等位基因数(t=-2.453 42,P=0.026 86)也显著低于未发病样点。微卫星遗传多态性测定,部分位点出现大量等位基因丢失的现象,如Ac-2在发病区与未发病区等位基因数由18种减少为9种,充分说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选择强度足以降低中蜂遗传的多态性。徐新建等(2013)、陈道印(2018)在对陕西榆林中蜂开展微卫星遗传分析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中蜂囊状幼虫病流行地区遗传多样性降低,也可能是不抗病蜂群大量死亡后,由少数存留下来的蜂群近亲繁殖后带来的结果。

朱翔杰等(2011)研究了福建中蜂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分化,采用5个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测定了福建11个样点的中蜂,各样点间5个微卫星样点结构有所不同,其中龙岩、永定、漳州、宁德4个样点间具有显著不同的遗传结构,与其他样点间分化明显。这些样点与周边样点并不存在生殖隔离条件,分析发生分化的原因,可能是人工定向选育的结果,人工选育也是一种选择压。研究人员采样时了解到这些样点的养蜂员都具有较好的饲养技术,但缺乏相关遗传育种知识,如果仅仅选取少数具有某种优良性状的蜂群作母本或父本,且不同蜂场间选择的标准不同,导致蜂种遗传结构快速剧烈的变化。当人工饲养蜂群数量在种群内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人为选育对种群遗传结构影响大于种群内的基因自然交流,因而导致此区域内蜂群遗传结构处于不稳定、不均衡的状态,并导致遗传多样性丢失,遗传结构单一的现象发生。

遗传的稳定性是物种存在的前提,但一旦受到人为重大干预,蜂种的遗传结构就会发生变异。例如,由于海岛的隔离,使海南中蜂形成独特的地理亚种(或生态类型)。但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近10多年来大量的内陆中蜂被贩卖到海南(相当于物种在空间上长途迁徙),内陆种群和海南种群发生基因交流,从而导致海南中蜂在遗传结构上发生了显著改变。赵文正、和绍禹等(2017)通过对取自海南岛海口、屯昌、白沙、万宁的中蜂标本,分别用线粒体DNA和微卫星DNA 2种标记进行群体检测,从4个样点的样本中检出了22种单倍型,经与内陆蜂种对比,其中5种属内陆典型的单倍型(CH),其中17种属海南中蜂的单倍型(NH),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距。其中引种数量较多的海口、屯昌两地同时含有2个蜂种的单倍型,且内陆单倍型(CH)已在种群组成中占有 相 当 大 的 比 重(海 口53.3%,屯 昌46.7%),而白沙、万宁则尚未检测到CH单倍型。表明人为从内陆引种已在海口、屯昌发展到相当大的群体数量,并与当地蜂种杂交,基因交流,从而导致当地蜂种产生基因变异。

5 我国一些地区中蜂遗传多态性低,应注意对这些地区的蜂种加强保护

种群遗传多态性是一个物种对抗外界干扰能否成功反应的决定因素(陈灵芝、马克平,2001),它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必备条件,是进化的物质基础,反映了物种的进化能力。当微卫星DNA测定期望杂合度(He)为0.3~0.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0.5,各样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越多,说明物种的遗传多态性越丰富。我国一些学者分别对秦巴山区、黄土高原、皖南山区、两广地区、福建省、海南岛中蜂测定,均超过上述标准。说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中蜂遗传多样性丰富,可选择性较高。

但对一些地区中蜂测定的结果却并不乐观。余瀛龙等(2013)、高夫超等(2015)都曾对吉林长白山中蜂进行过测定,长白山中蜂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206 8~0.211 0,PIC值大多为0~0.164 4,mtDNA标记检测单倍型多样度为0.249±0.05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 74±0.000 17,平均核苷酸的差异为0.263,5个微卫星的遗传结构均以一种等位基因为主,线粒体单倍型Japanl占83.64%,表现出很低的遗传多样性,长白山中蜂种群数量少,遗传多样性低,遗传结构单一,属濒危种群,陕西榆林地区的中蜂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对这些地区的中蜂要特别注意加强保护。

猜你喜欢

样点中蜂等位基因
简易中蜂采水碗
面向空间插值的采样点数据空间聚集程度的度量方法
林业“犟牛人”
谈谈玉米大田测产方法及应用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Goldeneye 20A试剂盒检测发现TPOX基因座三等位基因一例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
土地整理后样方田坎与二调样方田坎比较研究
爱笑不爱笑,基因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