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党史观应当把握好的四对关系
2022-11-23罗一鸣孔庆茵
罗一鸣,孔庆茵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2021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1],将党史观的塑造培育摆在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位置。党史观即我们对党史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对我们如何学习体会党史、如何理解认识党史起着管总的作用。党史观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党史学习能否取得预计成效。只有始终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主线与细节、进步与代价、历史与现实这四对关系,才能深入落实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一目标任务,有力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宝贵功能,以期在党史学习中更好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一、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树立正确党史观,既要把握党史中一以贯之守正的一面,也要重视党史中继往开来创新的一面,不能以创新的一面背弃守正的一面,也不能以守正的一面掩盖创新的一面。
从党史中看,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无疑是一致的,统一于党百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正”,谈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永葆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政治底色的问题。百年党史正是一部党矢志不渝秉承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信念的历史。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坚信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寻觅民族复兴道路须臾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进而不断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的能力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维方法与认识方法,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坚决斗争,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新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谈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百年党史正是一部党奋发进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突破、新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2]534的历史。回顾百年党史,党历经艰深复杂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深刻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构想“施工图”不行,沿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既有的革命建设“路线图”也不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基本特征有机且密切地加以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深入厘清了创新的逻辑理路。在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的方向、创新的先后、创新的主次、创新成效的评估等系列重大问题上给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独具政治智慧的科学解答,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发向前。正确看待党史,守正与创新都应兼顾,不能有所偏废。既要充分认识守正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创新的一面,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阐释。不能只讲守正而不讲创新,僵化教条地理解认识党史,拘泥固守于本本上的个别论述,从而难以正确认识和充分肯定党百年间孜孜以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筚路蓝缕实现理论突破与理论飞跃的伟大成就;也不能只讲创新而不讲守正,在理解认识党史时如果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就难以深入探求党百年间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背后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根源。树立正确党史观,应科学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守正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不是无底线、无方向的,其锚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守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在历史上党对此始终保持高度警醒与高度自觉。在理解党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时,一定要清晰认识到它们无一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无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主张,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叙事新篇章的谱写和绘就。这些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不能因为当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参考吸收了外来有益经验而忽略了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忽略了其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始终如一的坚持与弘扬。这些创新的根本价值遵循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其他什么为中心,既重视从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拜人民为师,支持鼓励人民群众开拓探索,又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作为不懈求索的奋斗目标,不断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这些创新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观点,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把握发展大势,深刻剖析具体问题。
另一方面,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创新也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其秉承的基本动力就是守正。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极具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的理论特质,其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实践紧密联系,绝不是在书斋里、经院里所能够形成的学问。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588党史也即一部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检验真理并发展真理,进行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的历史。通过创新,党逐步克服了对那些直接舶来的、不具备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旧有观念的依赖,不再抽象僵化地全盘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以指导现实实践,而是坚持立足中国场域,具体且历史地研究领会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中国境况的特殊性统一起来,并注重从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从而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科学意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同向同行。在彰显中国特色、回应时代关切的同时推动自身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先后诞育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的创新理论成果,接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突破与新飞跃,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
二、主线与细节的关系
树立正确党史观,既要坚持认清党史上的主线,抓住主流本质,也要正确认识党史中的细节,促使对细节的理解阐释为主线服务,不能让主线完全遮蔽应有的细节,更不能将细节放大以变易主线。
主线与细节都是党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地位与作用并不相同。树立正确党史观,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清晰把握住党史中的主题、主线。这一主线紧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直面的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围绕党同人民之间的血脉联系,突出筚路蓝缕、艰苦拼搏的精神,是党孜孜以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光荣初心与崇高使命的生动外显。具体而言,可以经由不懈奋斗、理论探索与自身建设这三个彼此呼应、有机贯通的维度,进一步深化对党史主线的理解、把握。不懈奋斗的维度体现的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接续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正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征程;理论探索的维度体现的是党历经艰辛求索,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创富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向世人阐扬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光明理论图景与强劲生命力的思想征程;自身建设的维度体现的是党发扬优良传统与过硬作风,笃定增强执政水平与领导能力,切实推进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坚决捍卫自身的团结统一,“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62的淬炼历程。
同时,树立正确党史观,也应对细节进行科学诠释与恰当解读。理解认识党史,不能没有细节。细节对主线起着重要的佐证作用,通过发掘历史细节,用更多鲜活具体、独具魅力的历史事实进行言说,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有力涤荡错误的历史观念,使主线的说服力不断增强,进而产生以小见大的效果。细节对主线起着重要的充实作用,通过填充具象化的历史细节,丰富叙事模式,能够将主线的脉络与意蕴变得更为充盈丰满,使以往笼统的历史印象得以澄明,令过去模糊的历史观感得以清晰,推动主线的感染力不断彰显,进而发挥以小衬大的功能。理解认识党史,不能纠缠细节。一方面不能陷入细节碎片化窠臼。过分关注和推崇零散琐碎的个别历史细节,力求事无巨细地还原过去的历史痕迹,而忽视了细节研究所应具备的总体意义与宏观关怀,容易导致在细节探索持续深化的同时主线的历史体认日趋消弭。另一方面不能陷入细节决定论窠臼。不顾特定的时空环境,抛开全局来谈局部,人为割裂史实间彼此的有机联系,仅凭从党史中抽离出的某些细节便以偏释全,对主线横加褒贬,容易混淆历史是非,遮盖历史真相。
正确处理好主线与细节的关系,不能将主线与细节混为一谈而不辨主次。既不能降低主线的位置,将主线视若等闲,也不能拔高细节,使细节喧宾夺主。学习理解党史,要旗帜鲜明地突出主线之“主”,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基本的准绳与依归,准确领会其中体现的基本立场与思想观点,牢牢坚持其中蕴含的科学评价与重要判断,继承发扬其中贯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严谨审慎,全面辩证地把握历史大势,认识历史全局,始终明辨大是大非,“总起来说,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6]294,不舍本逐末,沉溺于历史支流与历史旧账。学习理解党史,要客观真实地研究细节之“细”,立足围绕主线、深化主线的价值旨趣,完善历史链条,还原历史本貌,厘清历史真相,拓宽历史视野,增强主线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起到拾遗补缺的宝贵效果,彰显出细节在党史中的重要意义。
正确处理好主线与细节的关系,一个重要落脚点就在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集中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无一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与走向,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实写照。党史上的重要会议突出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刻回答了攸关党和国家事业前途命运的系列重大问题,折射出党高超的政治智慧与高度的使命担当。党史上的重要人物生动诠释了毕生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民族复兴光荣事业坚定不移砥砺奋斗的崇高情操。他们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赢得了各族群众的颂扬、敬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7]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既鲜明彰显了践行初心使命的党史主线,也蕴含着丰富细节。我们对其进行评价认识时,一方面要坚持从主线着眼的原则,运用好粗与细的辩证法,重在抓大处、抓整体、抓趋势,同时适当兼顾细节,不单凭简单罗列出的片段或枝叶下结论、作判断;另一方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运用好度与量的辩证法,力求做到不逾矩、不越线、不过格,不能因为细节上存在某些具体问题而全盘否定主线,而要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与历史状况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和解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从党史上的主线与细节中汲取珍贵精神滋养与无穷前进动力。
三、进步与代价的关系
树立正确党史观,既要高度重视党史上取得的伟大进步,也要清醒认识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以代价来否定成绩,也不能因成绩而忽视代价,始终要坚持好百年党史中进步远大于代价的基本判断。
进步与代价都客观存在于党史之中。党的进步纵贯百年党史,党从小到大,成为拥有九千一百多万党员,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里长期执政的巍然大党;由弱变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极富战略韧性与战略定力,管党、治党成就斐然,得到了人民的高度信赖与坚决拥护,毫无疑问是极大的进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饱受磨难、积贫积弱到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复杂、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而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出了实现现代化事业行之有效的中国道路,走上了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康庄大道,既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又对世界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也是极大的进步。百年党史中也反映了所付出的代价。在革命时期,党的各级组织遭到敌人残酷破坏,党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壮烈牺牲是代价;在建设时期,党受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略的过程中走过的一些弯路、遭遇的一些曲折是代价;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些不良思想、风气死灰复燃,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有的新挑战、新风险也是代价。科学认识党史,进步与代价两个方面都应恰当把握,既要避免只看到进步或只看到代价这两种片面认识,也要避免借突出代价以贬斥进步的错误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取得的进步,不能因执著代价而忽略进步。代价与进步本就是相关相连的,代价自身便内蕴于发展之中。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8]776一厢情愿地苛求取得进步而丝毫不付出任何代价绝不现实,只能沦为空中楼阁般的幻想。从以往历史的全过程看,党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为中国与世界作出了彪炳千秋的伟大贡献,理所当然应该予以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将一时一事的代价放大以否定进步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另一方面要看到付出的代价,不能因追求进步而讳言代价。正视代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代价以换取更大进步,确保代价始终在合理可控的、社会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防止得不偿失。不能借口代价必然付出而为因主观失误产生的、本能够避免的代价辩护。从以往历史的全过程看,党既始终重视研判代价,在做出充分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审慎稳妥地进行决策,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最小化,又始终重视总结代价,根据情况发展变化的要求灵活调整工作方式方法,积极防范和遏制由主体局限性导致的代价,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航向行稳致远。那种只聚焦代价的负面作用,将必不可免的代价与能够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混为一谈,一味鼓噪党付出的代价而无视代价本身的客观性与党不断减小代价、加大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就的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切实把握进步与代价的关系,关键要坚定不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其理论立场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全盘以西方的观念标准为评判是非的裁量尺度,妄图彻底否定党史中的进步,而为一些反面教材歌功颂德;固守唯心史观主张,机械、孤立地聚焦于党史中的代价,武断加以绝对否定。从其基本主张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评价”的旗号,对党史中的进步一概避而不谈,对党史中的代价进行竭力攻击与抹黑,借机消解崇高,粉饰丑恶,意在用代价颠覆进步。从其惯用伎俩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有的披上学术外衣曲解党史,刻意拾取一些党史中付出代价的枝节并进行剪辑加工,拼凑个案,捏造谣言;有的冠以“戏说”名号消费党史,热衷于臆造、散布诋毁党光辉形象的所谓秘史佚闻,将党史中的进步虚无化,将党史中的代价夸张化。总的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歪曲诋毁仍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与破坏性。为进一步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我们在认识评价党史中的进步与代价及其关系时,一方面必须自觉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始终严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明确政治责任与政治担当,从政治高度洞悉历史虚无主义借各种代价篡改历史、对党肆意污蔑的险恶用心,“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9]8。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抑进步而扬代价、黜进步而彰代价、扭曲党史中进步与代价基本关系的荒谬观点,要敢于斗争、敢于批驳;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花样翻新的传播方式,要善于甄别、善于防范,绝不可任其泛滥。另一方面必须始终用活、用好唯物史观展开思想引导与理论辨析。既要贯彻全面的观点,从党百年历史的具体实际出发系统完整地认识进步与代价,有力反对从个别观感出发,只见代价不见进步的错误论调;也要贯彻联系的观点,通过扎实细致的学理演绎,探索代价产生的复杂缘由,为佐证进步与代价间固有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事实支撑,有力反对把进步与代价对立起来的错误论调;还要贯彻客观的观点,以精准丰富的党史材料为依托,鲜明捍卫“得远胜于失”的确切认知,生动诠释党对待进步与代价问题的严谨态度和自省品格,有力反对充斥思想偏见,对进步与代价轻重不分甚至横加指责的错误论调,打破历史虚无主义构造的话语陷阱,持续巩固普遍共识,在充分领会、运用党史中进步与代价这两笔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争取发展主动,抢抓时代先机。
四、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树立正确党史观,既要从历史中明确现实方向,谋划前进韬略,也要在现实里总结历史经验,赓续崇高信念,不能耽于空谈,把党史视作象牙塔中的高头讲章,隔断历史与现实间的深厚关联。
历史与现实总是贯穿衔接的,没有不以通达现实为根本归宿的历史,也没有脱离历史积淀自成一体的现实。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高度重视党史现实价值的运用,有效解决学习党史与落实工作“两张皮”的突出问题,持续提高谋事兴业的能力本领。一方面,认清当前所处的现实毫无疑问离不开党史的精神启迪。党史中凝练了党百年间推动复兴伟业、辟除坎坷榛莽的来龙去脉,汇聚了无数革命先烈信念坚定、敢为人先的恢弘志气,承载了治国理政可资镜鉴、可供发扬的深邃思想精粹。以党史为基点观照现实,要更好地洞察时势、捕捉机遇。通过学习党史,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基本判断,切实增强对历史发展演进必然机理的理解领会,善于从大局高度判断是非、总结得失而不被纷繁庞杂的历史表象所迷惑,做到精准系统判断规律,乘势而上活用规律,坚持积极而非消极、有为而不妄为。要更好地找准方位、领悟责任,通过学习党史,深刻理解为什么出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等具有举旗定舵意义的重大问题,追思历史纵深,紧扣历史脉搏,从而加深对当前所处阶段的正确判断与科学界定,以重要节点为基本坐标展开通盘部署与梯次筹划,增进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与紧迫感。另一方面,研究党史毫无疑问也难以脱离与现实间的紧密关切。党史学习要持之以恒,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治史学风,上好这门必修课,读好这本教科书,用好这支营养剂。在方法上不能简单把党史当成过往历史痕迹的普通留存,将其与现实剥离开来而无视其重大时代价值,制造现实与历史的脱节。在目标上不能一味追求从党史上的丰功伟绩中找寻慰藉,觉得可以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高枕无忧,进而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以现实为基点把握党史,要充分重视在感悟党史中磨炼进取斗志。通过学习党史,传承好党寓意高远的百年精神谱系,弘扬好党薪火相传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挥好党延绵不息的厚重信仰力量,体现先锋底色,牢筑模范本色,突显政治纯色,提振起所向披靡、众志成城的精气神,以丝毫不逊于革命战争岁月的勇毅顽强战胜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要充分重视在感悟党史中坚守为民情怀,扎实贯彻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倾听人民的憧憬诉求,接受人民的检验监督,向人民群众问计求教,“和人民打成一片”[10]1096,不懈巩固党和人民群众间的鱼水情谊。从小处入手,从身边着手,多为人民群众办好改善福祉的实事,纾解急难愁盼的问题,清除烦心忧心的障碍,有效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方式举措。
科学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大历史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联系而不是断裂的观点分析历史,运用宽广的整体性思维强化历史自觉,将百年党史放到古今变迁与中外汇通的不同时空域界上去考察体会,“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1],准确释读党史本身所具有的多维面相。一方面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探究党史。在近代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肩负复兴重任,完成了争独立、求解放的艰巨革命任务,建构了真切、管用、可靠的社会主义制度规范;在改革开放伟大浪潮中驰而不息,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征程,在使命多重、任务多元、挑战多样的具体语境下书写了别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逻辑,具备了平视世界的自信与从容,生动阐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道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初心不改,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往无前,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协睦融通,“不断加强信念锻造与思想洗礼”[11],恪尽服膺真理、许民报国的丹心赤忱。同时又笃行务实,以刮骨疗毒的气魄、严明缜密的制度革除党内潜藏的风险隐患,实现自我净化,保持自我优化,与全国各族人民想在一处、走在一起,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殚精竭虑、真抓实干,系统厘清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生机勃发背后的根源逻辑。另一方面要在世界文明历史的风云中体悟党史。经由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以自身治国理政的杰出实践与成功探索闯出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的创新开拓之路,坚定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在剖析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既深刻改变中国又极具世界意义的发展超越,高擎起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旗帜,并使之在世界理论版图中绽放出夺目的真理光芒,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走出低谷、重现生机、不断壮大作出了卓绝贡献,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上中流砥柱的显要地位。经由中国共产党因应反全球化暗流涌动,逆全球化沉渣泛起,过往由西式资本逻辑宰制下的全球治理失灵、国际体系失序、风险管控失效的百年未有之复杂历史情势,首倡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在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时始终主持公义、伸张道义、讲究情义,“积极履行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12],为全人类实现平等共商而非片面依附、合作共建而非零和对抗、携手共治而非单边独霸、互谅共享而非权责不均的全新愿景开辟广袤可能。在物理边界与精神疆域两个层面均超越了西方以邻为壑、你输我赢的传统国际政治范式,充分把握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治理与人类进步历程上领航引向的深远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