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追求个性化的解读
2022-11-23◎刘瑛
◎刘 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教辅资料和试题等进行生动而全面的解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程度,也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考核的重要途径。保证文本解读的精准性、高效性以及快捷性,有利于学生信息采集质量,使其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文本解读的方法很多,取得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性,具体需要教师结合文本难度、学生解读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以“立足文本、挖掘重组、个性解读”为原则,创新文本解读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初中阅读教学质量。
一、抓住“主问题”,培养学生个性解读能力
“主问题”就是教师为了促使学生了解文本的重难点所提出的问题。利用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同时,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抓住“主问题”,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使用少量的关键词提出疑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使其在阅读、思考和交流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并且保证讨论的深度。
在学习名人事迹一类的文本时,为了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刻苦精神、严谨的态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就需要保证深度和广度,且以递进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进行深入思考。问题可以从最初的人物名字、有哪些杰出贡献、文本主要写了人物的哪些或者哪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人物的生活背景等,并提出“如果你正在经历与文本中人物相同的事情,你会如何做?”这样促使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入思考,还能够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作出判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提出:
作者还有哪些作品?
作者创作古诗词的背景是怎样的?
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通过这些主问题,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经历、社会背景等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解读,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掌握文本思想和情感。
教师通过抓住“主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个性解读能力时,不仅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按照问题的引导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这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探究过程,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如果离开问题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活动将成为没有目的性的、机械化的灌输,学生没有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了解知识的本质,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刻,情感体验也不足,并且在文字表达和日常口语表达等方面出现不足。灵活的设置有意义的问题,用问题驱动深度阅读,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也是文本解读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
二、转变阅读的理念,切实感悟文本内涵
文本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解各类型的文本,感悟作者在文本中投入的情感以及思想变化过程,是否能够正确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学生语文能力是否能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应用开放的文本解读理念教学,增加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并且尊重学生对文本产生的不同感情、感悟,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体验。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改变对文本解读的看法,重新认识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改变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文本解读是学习与语文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感受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文本所体现的价值观,深度挖掘文本内容,促使学生应用先进的思维理念学习文本、解读文本,预测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或者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发挥出文本在学生教育中的价值。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导入影视片段,增加文本内容的画面感,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口述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文本解读能力的限制;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引导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切实感悟文本内涵,还需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积极安排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并且将学习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应用在文本解读的教学中,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三、设计多元化活动,提升文本阅读效果
在“立足文本、挖掘重组、个性解读”的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从个性化角度出发,设计个性化解读教学活动。想要通过文本解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化资料,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阅读空间。教师以新课改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从规范化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约束,从标准化教学目标的角度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效果。
在初中阅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整体教学感知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框架,利用赏析词句和精读文本等措施,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重点培养,保证提高教学成果,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文本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而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提高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
《背影》一文是写父爱,教师可以在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一情感,并划分重点段落,以此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和感悟力不同,对父爱的感受也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写关于父爱的作文,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借鉴文本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建立个性化文本解读指导机制,促使学生在反思中学会解读文本,了解其内涵。
阅读中利用多元化语境进行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本就具有多面性特点,想要改善学生对文本相关问题的理解,可以选择从主题、文字、形象以及语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保证能够理解文本中的知识点,明确不同语境下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情绪。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文本的主题和内涵,并且了解其中一词多义等方法的应用语境。
解读《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创设符合文本内容的情境,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内容,了解为何要智取生辰纲,并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判定方式。更主要的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选择一段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文字进行详细分析,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并进行描述,指导学生分析文字中所描述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进而了解故事的真实含义以及教育价值。因此,在文本解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元化角度分析语言碎片,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认知水平,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情感以及主旨。学生只有了解知识,并将其内化吸收,才能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有所提升。
阅读中还利用思辨讨论的形式落实文本解读。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与理解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避免使用一套固定的模式、理论,不能传播一个文本观点,学生被动接收这种观点,而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文本解读展开思辨讨论,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展开深入沟通,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
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可以围绕写作技巧讨论,提炼出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词句或者段落;或者是从文本的主题思想出发,结合现代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分析现在人们是否会喜欢桃花源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模式。同时,学生还可以讨论自己对桃花源生活的理解与认知,要如何建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分析和讨论文本解读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文本中的生活,认为这是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认为这是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减少对名利的追求。也有的学生认为,虽然人们很向往桃花源,但是最终也是“无处寻”的一个结果,充分说明桃花源还只是理想,不能成为现实。想要实现桃花源式的生活,需要商人、农民和工人等各个领域中的人共同努力,将我们的生活打造成桃花源。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对学生的引导,或者为学生提供文化大家、学者的见解,作为学生讨论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桃花源记》的解读效果。
四、重视方法、整合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即便是同一文本,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将用自己的理解、教辅资料上的理解代替学生本身的理解。想要学生更好理解文本、走进文本的世界,需要教师重视解读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与文本对话。
例如在解读《背影》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重点语句,使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体会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从父亲买橘子的经典描述中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解读文本后,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和想法,指出学生遗漏的内容,而后提出自己的理解或者建议,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长久以来,阅读都被教材局限住,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容面对应试教育,通常会要求学生反复的学习、训练教材上的知识点,整个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所记忆的知识也比较机械化,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不足,学生的创新思维被限制,创造力以及想象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寻找合适的措施开发更多的资源,丰富文本解读教学内容。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摒弃应试教育思想,将自然风景、人文知识等都融入到文本解读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阅读。
五、立足于教材,有效拓展课外文本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素材,但是因为教材篇幅有限,文本内容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不是毫无根据地随意拓展阅读文本。初中语文知识点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学生能够接触的知识是树下一小部分的叶子,而树根、树干以及上方的树枝、树叶等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挖掘。
以写景文本的为例,文本解读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文本中所描述景色的了解,甚至是没有真正见过文本中的景色,很难对文本中所描述的景色产生印象和理解,此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展示与文本内容相关,但是不属于教材上的内容,包括景色的视频、图片以及文字介绍等资料,使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景色能够产生画面,形成更深的印象。如果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色,还可以从其发展、历史背景等角度寻找并展示资料,拓展教学内容,增加文本背景知识的教学,深化学生对文本描述主体的认知。
立足于文本,促进学生个性化解读,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利用阅读对学生的思想、素养进行熏陶,进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使其在课外阅读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掌握文本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后,教师可以组织拓展阅读活动,并对拓展内容进行文本解读。首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作者朱德的其他作品,或者了解其生平事迹,记录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和感受。其次,整篇课文都是在回忆自己的母亲,能够引导学生感恩母亲,了解母亲的伟大,从而使学生尊重和爱护自己的母亲。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读书交流会,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总结阅读技巧,分享文本解读经验。
在初中阅读文中,要重视关于知识点的交流和传授,重视与作者的交流,师生互相分享文本解读的心得体会,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读,双方互相学习和促进,在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支持下解读文本的内涵,从文本中寻找知识、感悟真理,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