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应对

2022-11-23◎朱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妙手初学者作文题

◎朱 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章里指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课程内容中特别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以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命题为例,无论是2021年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关于“强与弱”的论述为材料,还是2022年以围棋中有关“本手、妙手、俗手”的术语为材料,新高考作文命题正体现了这样的趋势和要求。

试卷是课程标准及考纲的最好体现,为此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对高考作文板块做一个全面的梳理,让学生明白怎样考?又怎样去应对?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与高考备考效果。

一、原题再现

附: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二、试题解析

这是一篇略带思辨色彩的作文题目。之所以说“略带思辨色彩”,是因为文章材料的指向比较明确,思辨性似乎不很强。

材料第一句话交代三个词语是围棋的三个术语。第二句话则是对这三个术语的解读。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具体一点说,“本手”常常形容在棋局当下选择中庸的一手,但中庸并不等于平庸。材料里还强调了“正规”二字。也就意味着不走捷径,不走旁门左道。

“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妙手在对局中,时常能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他们能够兼顾全局,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他们往往走一步看好几步,很多时候看似失去,其实胸有成竹。一个棋手,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和经验积累,才可能成为真正卓越的“妙手”。

“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貌似合理”即不合理,为贬义。“俗手”往往纠结于一兵一卒的得失,缺少通盘考虑,只看眼前,不考虑后果。或当进不进,或轻率冒进。短期的小胜,往往为最终的败局埋下伏笔。

材料余下几句话,则是阐明“本手”“妙手”和“俗手”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和“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明确指出了初学者从本手开始的必要性。“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这一句则从反面指出“不深刻理解本手”就“难免下出俗手”的后果。

显然,命题人的基本倾向在于引导青少年先做好“本手”,然后才可能成为“妙手”。相对于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强”与“弱”的作文材料,今年的作文题思辨性相对弱了一些。即“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不深刻参悟“本手”,就可能沦为“俗手”,主要就是强调做好“本手”的重要性。

问题在于,对于绝大多数考生都不会跑题的题目,怎样写出新意、写得深刻呢?如果大家都围绕“做好本手是成为妙手的前提”打转,势必千人一面,不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倘若考生下笔前能围绕“本手”“妙手”“俗手”,从不同维度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也许就能拓宽思维的广度,体现思维的深度。

例如:初学者怎样做好本手?人们为什么总是急于做妙手?做好本手一定可以成为妙手吗?做不好本手是不是一定会沦为“俗手”?“妙手”对于“本手”有什么积极意义?从这几个术语,可以关联哪些人、事,社会现象?命题人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结合当前宏观形势,他想给我们怎样的启发?……紧扣材料核心词语,我们可以如下立意:

欲成妙手,先做本手。

妙手诚可贺,本手亦可敬。

踏踏实实做本手,水到渠成成妙手。

本手需常有,妙手不强求。

做好本手,向往妙手。

妙手不成,反为俗手?

……

作文要求中的“明确文体”,也暗含“不限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者写成散文甚至诗歌。不管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而且都要能揭示材料的“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当然,这种“揭示”和“体现”,可以通过写作者的议论抒情直接表达,也可以蕴含在文章的叙事情节中,让读者自己感悟。

三、备考应对

根据这两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看,命题者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的形势背景下对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客观需求。

因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老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写作应该多引导学生“多思”而后行文。

所谓多思,就是指结构思路要清晰,思维逻辑要严密,思想认识要深刻,思维要开放。

结构思路要清晰。这是指文章的大框架要做到纲举目张。不管是什么结构,要让老师第一眼看出作文的行文思路。有些同学直到面临高考,作文还是层次不清,让老师产生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印象,这在高考阅卷中是十分忌讳的。所以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构思时,要引导学生形成结构链,也可以教给学生几种常规作文结构,并培养学生下笔前围绕中心论点撰写分论点和过渡句的的习惯。

思维逻辑要严密。这是指议论文的说理要无懈可击。日常作文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关注了素材积累,对于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有所忽略,这就导致不少学生作文出现了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前后矛盾或者漏洞百出的现象。所以教师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经常设计一些情境,或就某一热点、焦点,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也可以不定期举行主题辩论赛,让学生从中“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想认识要深刻。从近两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看,命题者并不在审题上设置多少障碍,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围绕材料内容准确表达基本观点。要想让高考作文脱颖而出,就要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认知。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时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文化精神现象和国内形势、国际环境等,并从多角度深入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日常作文审题训练中有意识地关联。这样,作文的思想观点才有新意和深度。

思维要开放。就是要指导学生面对题目材料时,思维一定要打开,读懂材料只是基本。很多学生都不会围棋,但是这个不要紧,材料只是一个“引子”“火星”,学生要用好“引子”,用辩证的思维,用“火星”去点亮世界,才能写出上乘之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记叙文的写作不必强求,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因为记叙文的写作更需要生活积累和构思时的灵感。对于擅长写描写叙事的同学,只要素材切题新颖,要求“文体不限”,记叙文不失为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妙手初学者作文题
轮滑冰球初学者运动体适能与专项技能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深水浮具法在少年儿童初学蛙泳中的应用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初学者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棋王赛“妙手”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