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解读古典诗词的三个视角

2022-11-23周建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意蕴古诗词笔者

◎周建锋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介绍古汉语知识,让学生诵读解释字词,那么这样的解析只是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没有深入到作品的内核中,更没有从古诗词中挖掘出精神内核。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深度解读作品的全新视角,从语言细读视角、还原视角、意蕴视角入手,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效果,挖掘作品的核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

一、语言视角,体验艺术效果

(一)因声求气,体验特殊韵律

任何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所以,要体会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就要先分析作品的韵律、节奏、句式等,体会它们的独特艺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作品深意。古诗词一般都对韵脚和平仄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可以采用因声求气的方法,体会作品的音律节奏,感受其特殊性,以此为突破口,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时,笔者播放了舒缓、哀怨的曲调,让学生配乐朗诵,并体会其中的韵律美。在学生诵读后,给他们介绍宋词的曲牌,让他们总结一下“声声慢”在每句字数、韵脚、平仄方面的要求。此后再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个别词句深入鉴赏。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笔者提出:“这句话用了叠字,你可以诵读一下,说说这种叠字呈现出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有学生提出:“叠字让我觉得一唱三叹,结构感更强。”还有学生认为:“这样让人联想到淅淅沥沥的落雨声,增强了凄凉的感觉。”最后笔者又让学生说说这首作品的押韵情况,思考为何要选择这个韵脚。学生发现作者用了一个入声韵,入声的特点是比较短促,这样更体现出了哭诉、抽泣的感觉。

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参与配乐诗朗诵,这样更容易让他们进入到情境中。在探究作品节奏的完整性时,学生又深入理解了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体会到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细读句式,体验节奏变化

诗词句式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句式,看看对句工整的词句和长短不一的句子在诵读的时候呈现出了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然后深入地考察这些节奏有变化的地方,思考是否展现了作者的情感起伏,是否有别具匠心之处。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节奏变化,思考:“一般来说,诗每句都有相同的字数,词才是长短交错,那么为何这首作品长短字数不一呢?你认为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觉得这样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感觉,增添了节奏感。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等短句给人紧凑的感觉,压缩了节奏,增添了紧张感,让人感受山势的险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增加了字数,给人气势宏大的感觉,更容易展现出作者的气魄。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其他特殊句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节奏变化之美。

除了长短句的变化以外,很多古诗词中还有部分有意打破语言组合规律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等,作者运用陌生化处理的方法,丰富了古诗词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对句式的敏感度,积极发现新奇的句子,并深入鉴赏。

(三)推敲炼字,体验个性匠心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推敲”,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深入鉴赏作品中独特的词句,如思考某些形容词、动词是否有特殊的寓意,又或者找出哪些独特的意象,说说作者是否将个性化情感融入其中。这样学生能体会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提升赏读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不少字词用得独具特色,笔者让学生围绕个别字词深入探究,体会其妙处。如让学生分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为何要用“尚”,是否可以换成“还、且”等其他的词语,挖掘其中的隐藏语义。如有学生提出:“‘尚’有‘尚且’的意思,表示程度不高,这里暗示了廉颇虽然‘尚能饭’,但是毕竟还是年事已高。然而,廉颇的能力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这样的年纪,依然想着要为国尽忠。作者用他来做自比,表示自己也如同廉颇一样,年纪已经很大,能力也已经不如以前了,但是依然有一颗拳拳之心,只要国家召唤自己,还是会挺身而出的。”在赏析字词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辛弃疾隐藏在此句中的情感,体会到了他心中不甘心、不服老的情感,感受到他依然有着壮志雄心。

在鉴赏字词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了作者斟酌词句的良苦用心,还可以通过归类总结等方法,深入了解字词的运用方法,体会细微之处和巧妙之处,从而挖掘解析字词的深意。

二、还原视角,揭示矛盾本质

(一)还原情感逻辑,撞击心灵

阅读中的还原法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态形象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态之间的差异。在高中古诗词赏析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基于还原视角阅读作品,通过对比从文本中揭示出矛盾,并加以分析。学生可以探究作品中的情感,并思考和现实生活有哪些不相符的地方,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阅读《琵琶行》时,笔者组织学生试着还原人物情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和琵琶女素昧平生,今天只是一面之缘,为何就会被她的琵琶声打动,被她的故事感动得落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不够体现真实性呢?”笔者鼓励学生运用若干方式解读该作品,如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作者遭遇贬谪,人生价值不能得以实现,看到琵琶女的悲惨命运,他和其形成了共鸣,所以才会有所感动。还可以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丰富他们的体会,学生扮演琵琶女和白居易,体会他们的情感波动,并说说感受。如有学生提出:“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波动,他本来想用音乐排遣一下内心的苦闷,但是却听到了琵琶女的遭遇,形成共鸣,反而又生发出了凄凉的感受。”

在探究作品情感和现实生活的矛盾性时,学生体会到了内心的震撼,这样就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读者通过还原情感逻辑的合理性,能挖掘出作品的美学价值,真正深入地解读古诗词。

(二)还原描写对象,剖析内涵

还原描写对象指的是将事物未经作者情感同化时的状态、逻辑想象出来,并将其和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矛盾点,这样就能理解作者在描写对象的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有助于他们挖掘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学习《登高》时笔者让学生试着找出作品中的意象,找出哪些是形容意象的词语,将这些词语去掉,说说当时的真实景物状态是怎样的,然后再说说作者在景物上赋予了怎样的情感,能否在作品中挖掘出深层内涵。学生先找出意象“风、猿、落木、长江”等,然后又分析了作者在上面赋予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将悲怆之情赋予景物身上,展现出了凄凉悲壮的秋景。但是实际上,如果将这层情感去掉的话,秋天应该是秋高气爽、天气阴凉、百鸟飞回的美好季节。笔者让学生分析为何作者感受到的秋天和真实的秋天之间有这样的矛盾,在一番分析后,学生还原了作品中的描写对象,同时也将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剥离了出来,挖掘出了作品的思想内核。

运用还原法解读古诗词,学生能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并借此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内心感受。这样他们能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性。

(三)还原流派风格,动态分析

还原作品的流派风格,也是一种深度解析作品的方法。和其他还原相比,这种方法从动态分析角度入手,学生要了解和该作品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看看它们的风格是否有不同之处,又或者结合作者个人的生活年代,说说其风格是否有变化。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发现了矛盾性,看到了作者诗歌风格的变化,从而深入解读作品。

解读《登高》时,笔者组织他们参与到纵横对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该作品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看看它们在风格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具有想象力,在情感上,也给人豪放不羁的感觉,但是杜甫的作品则给人悲凉苍劲的感觉,作品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的真实场景,抒发情感也比较直白,给人沉郁顿挫的感觉。学生还可以搜索杜甫的其他作品,看看不同年代的诗歌风格是否有所变化。他们发现杜甫早期的作品也有豪放之作,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作品的风格也渐渐趋于写实,他展现了民众的疾苦,抒发了对于国家和民众的担忧之情,表达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了明确了解,同时也认识了同时期其他作者的作品特点。

还原诗词流派风格有助于让学生找到不同的作品的异同点,从而提升审美赏析水平。同时也能让抽象的诗词流派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

三、意蕴视角,探究创作初衷

(一)推断想象,补充文本空白

歌德提出了“意蕴说”,将艺术作品分成三个因素,分别是材料、意蕴、形式。其中意蕴就是人们在素材中所看到的意义。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丰富的意象,他们构筑了特定的意境,深入品味,能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挖掘作品的审美意蕴,体会作者的智性意蕴。学生可以运用想象法,尝试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处,从而挖掘意蕴。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作品的意象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作者梦游天姥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试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场景。其次,再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在这首诗歌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结尾处作者总结,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何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后,会让作者生发出这样的情感呢?你能想象作者在欣赏景物时的内心变化吗,试着用文字写出他的心理感受。”学生参与到补白活动中,如有学生写道:“看到这样的神仙世界,我不由得心驰神往,那是一个没有压迫的自由天堂,但是我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人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我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我想要追寻神仙的世界。”最后,笔者再让学生结合补白的内容,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将处于静态的语言破译成动态的生活画面,这样就能填补文章的空白处,从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二)以意逆志,融入主观感受

古诗词意蕴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而要重视作品中渗透的各种情感,但是情感具有多义性、复杂性和朦胧性,所以学生的解读常常不够深入。教师要引导他们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融入到解读文本中,这样就能获得主观体验,从而读懂作品。

品读《短歌行》时,笔者试着唤醒学生的主观感受:“当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之后,是否会有意气风发的感受呢,是否也会生发出豪情壮志,将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呢?你们可以带着这种情感阅读课文,并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看看能否和作者形成共鸣。”在学生诵读感悟后,笔者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充满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作者的创作思想融合在一起,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笔者又让他们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雄心壮志。

“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侧重于从读者自身阅读感受的角度,探究诗歌的情感,这样的解读方法强调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同时又让读者融入自己的个人感受。因此解读更为全面化,有助于突破文字表面,深入挖掘作品意蕴。

(三)知人论世,汲取人生智慧

知人论世指的是在阅读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年代思考该作品能给自己怎样的人生启迪。这样的解读就脱离了文字本身,能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习《归园田居》时,笔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并思考问题:“作者难道不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吗?他为何会生出这种归隐田园的想法呢?”如果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如有学生认为作者并非不想报效国家,但是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让作者感到难以接受,所以他才会被迫隐居。此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说说这首诗歌给自己怎样的启迪。不同的学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诗歌让自己对宁静纯美的田园生活产生了兴趣,认为不能被都市生活束缚,要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还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田园生活虽然美好,但是我更想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不能因为追求安逸的生活而忘记了奋斗。”学生相互交流想法,发现彼此的分析角度不一样,感受到的人生智慧也各有不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读写结合的活动中,让他们说说阅读诗词作品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悟。学生可以交流彼此的作品,看看彼此的思考角度有什么不同,进而相互启发。

在古诗词赏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文本解读的全新视角,这样才能由表及里地解读作品,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意蕴古诗词笔者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老师,别走……
论诺里斯《章鱼》中的地图意蕴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