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身份认知的百年探索与当代启示

2022-11-23朱江华

关键词:知识分子身份教育

朱江华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人民教师是被多次使用的词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文本表达还是新闻宣传与媒体用语,人民教师可谓是一个熟词。通常,只要接触到这个词汇,许多教育工作者不但没有陌生感,而且容易产生一种代入感。然而,这终究是一种感同身受般的感性认识。究竟人民教师指向什么?对其身份认知是怎样的历史过程?其对当代的启示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人民教师:词语探源及其双重价值意蕴分析

人民教师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常用称谓,反映了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对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身份期望和价值定位。列宁最早使用人民教师一词,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提出人民教师这一称谓,并认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1]我国学界较早使用人民教师一词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1952年《人民教育》杂志的八月号、十月号和十一月号相继发表《新中国对人民教师和青年的关怀》《发扬人民教师的创造精神》《做人民教师不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吗?》等文章中均有提及,这些文章之所以冠以人民教师是基于新中国兴办人民教育语境的表达。新中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两个历史时期,邓小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不断发展,就人民教师的身份、地位、劳动特点、素质要求、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人民教师队伍”,[2]1041教师“为民族、为国家、为无产阶级立了很大功劳。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3]59-60此论断为教师脱帽加冕,恢复了在“文革”中长久失去的社会地位和名誉,实现了人民教师身份的“拨乱反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习近平提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进一步肯定了人民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内在价值。

可见,人民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常性用语,它内含双重意蕴:一方面,它的出现在源头上拥有价值根基的保证,即具有人民性这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它在价值追求上具有明确的指向,即聚焦于对人民进行思想引领和文化知识传播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我国一般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统称为人民教师,多指在国家开办的学校中从事教育管理、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

二、身份认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心路历程

我国关于人民教师的认知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基于政治革命本位的体认,并在百年来的探索中不断深入。在百年成长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身份认知是自主探索的,而不是将其作为先验性知识无条件接受的。这种不懈的探索体现了党对人民教师身份的渐进性建构、反思与完善。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社会变迁发展潮流,对人民教师的身份认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相继经历了身份初识、身份兼顾、身份重识和身份的全面认知四个阶段。

(一)宣传与启蒙:革命者与活动家的身份初识(1919—1927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社会实践基本处于资产阶级控制之下,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虽有所萌发和影响,但其自身力量尚为薄弱。因此,就需要一批批革命者努力宣传才能开辟新路,而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受压迫的、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工农群众。这一时期虽然我国没有人民教师这一确切说法,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及其政党非常注重教师与劳苦大众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他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强调革命与斗争、生产劳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切都需要加强与工农大众的团结。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号召有志青年到农村去,深入山林村落,把都市文化带到农村,以此教育农民,开发农村。彭湃等早期党的干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在其组织和领导下,广东海丰、陆丰地区的农会及其所设的农民学校应运而生。李大钊影响下的这些农民教育活动“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是要通过教育,‘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痛苦,脱去黑暗,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5]工人教育方面,在李大钊的委派下,邓中夏等早期革命干部于1920年“到长辛店等工人集中的地方办工人夜校,既教工人学习文化,同时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6]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地党组织在广州、上海、武汉、济南、湖南等地纷纷办起了工人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把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宣传革命思想融合起来。

因此,在早期中共党人对革命探索时期,不少教师都是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或干部,他们既是工农革命者又是擅长社会活动的知识分子,其志趣既指向宣传工农劳苦大众起来革命翻身作主人同时也注重增长其文化知识。虽然当时中国共产党很少使用人民教师这一说法,但已经初步认识到:作为革命者和活动家的知识分子就是人民教师的一份子,他们勇为人师,担负着劳苦人民的宣传和启蒙的历史任务。

(二)斗争与生产:动员者与劳动者的身份兼顾(192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转入广大的农村地区,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入了根据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教训,认识到壮大自身队伍和发展根据地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并实践自己的革命事业。中共苏区实施的一套教育制度体系,在根据地掀起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生产运动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中央苏区以党的干部作为主要力量,至于国统区来的其他知识分子或旧式文人,则是以谨慎态度与改造方法加以使用,甚至认定知识分子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教师的劳动不是劳动”,[7]1060有时还会将教师排除在人民群众之外,排除在革命队伍之外,由此引发了只重革命和斗争,看不起知识分子和轻视教育的不良社会影响。

有鉴于此,当时教师的身份迫切需要重新认知,为革命工作作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工作有待予以正名,获得被尊重的社会地位。对人民教师身份的正名,始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杨贤江。杨贤江明确地站在革命的立场上,正确地揭示了教师的阶级地位,明确指出教师所肩负的政治使命。他认为教师“毕竟是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教师之所以不属于统治阶级,而立于与工人劳动者相等的地位,是因为……第一,他们都从事机械的作业……第二,他们都是依靠薪水维持生活的劳动者。”[8]557他进一步提出,“由于教师与工人劳动者在同一范畴内,他们的生活条件……与一般民众在实际上是一致的……教育者帮助受苦难的民众,谋苦难之解决,实际也就为自己解除苦难”,[9]足以证明教师应该属于人民的阵营。在社会运动和变迁中,教师“需要成为革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指导学生去革命……还应当指导民众去革命”。[8]557

这种认知变化在革命根据地逐步促成了教师向战争动员者和生产劳动者双重角色的转变,积极顺应了为斗争服务的根据地教育方向。因此,根据地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阶级,他们的存在有利于苏区文化教育落后状况的改善,有利于生产的提高,有利于革命战争的保障,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受压迫的劳动者,身上具有劳动的品质和革命的意识。就历史事实而言,“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就有不少进步教师,在党的领导下,宣传进步思想与反动治派作斗争……教育家杨贤江、恽代英等,都是很好的榜样”。[10]中共革命根据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及时纠正了“左”的思想,洛甫在《论苏维埃政权的文化教育政策》中谈到“这些知识分子参加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工作……给他们以优待,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为苏维埃政府工作”。[11]259抗战时期,随着统一战线的需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走向成熟,“把吸收知识分子作为建立革命的文化教育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12]88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和立场由过去的改造和利用转向合作和信任。如林伯渠在《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一文中强调,“奖励私人办学,保护一切抗日的知识分子,欢迎他们来边区与我们合作”。[12]88在中共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影响下,将其他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与教师团结起来,结成合作互助关系,共同建设了一支人民教师队伍,其身份兼具斗争动员者与生产劳动者的双重属性。

(三)偏失与回归:曲折中的知识分子身份重识(1945—1978年)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两个重要历史性课题:一是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政权转移以主政全国;二是接管原国统区控制下的各行各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在此背景下,在思想政治领域需要扩大无产阶级和革命文化影响以彻底清除反动思想侵害成为紧迫任务,在教育领域加快建立和巩固新的教育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因此,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对各地学校的接管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国统区原有中小学的接管普遍存在机械和冒进的做法,彻底洗刷、重新安排教员的行为频频发生。不久后,鉴于现实师资力量的考虑,这种情况得到了相应的调整,中国共产党对接管的学校实行逐步的改造,“对于收复区……比较好的进步的教师要逐步加以改造、团结,大胆地使用他们,通过进步的带动中间的,逐步洗刷落后的”,[13]这一政策强调要在维持中逐步改良,保证了不断扩大的新解放区教育事业稳定,然而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却逐渐地走偏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改造“旧知识分子”。[14]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时社会对此在认知上有所偏失,不少人混淆了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别。各地政府建立后,即在学校中“初步清理教职工队伍,逐步推行教师专任制”,[15]9在后续的较长时段内,教师被当作教育工作的“他者”,[16]729他们常常会面临一些指责与质疑。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虽提出“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15]8然而随着思想改造运动、“大跃进”运动等在全国的“盛行”,教师的任用和抽调往往是被动的和随意的,1951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乱调乱拉乱用在校教员、学生现象。不仅如此,教师遭受错误批判甚至迫害的情况也频繁发生,“三反”“五反”“反右”及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等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尤为严重,教师队伍遭受巨大冲击与打压,“反右”运动中很多教师被划为“右派”,甚至有的教师被列为“顽固右派”不予改正;据统计“至少有40万教职工直接受到伤害……一直到1978年后众多冤假错案才得到昭雪”。[16]753在后续的各类政治运动和生产冒进运动中,一些教师遭受运动的冲击,教育领域动荡不宁,到“文革”时期教育事业严重倒退。

尽管如此,在这三十余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仍有不少同志努力对人民教师身份的片面化认识及时纠正,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行辩护,极力维护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教师。邓小平在1951年就提出“依靠教师,办好学校”[16]731的观点,对教育领域出现的“左”的倾向及时提出意见。在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周恩来自1951年至1962年就如何看待知识分子和教师的问题多次发表观点与言论,他不但明确地提出“要切实关心小学教师的政治待遇与物质待遇”,[17]206还强调“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17]2081955年11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汇报了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信任、尊重知识分子,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16]744教师们的历史作用和学术自由重新得到重视。“文革”后期,“极左”的批斗之风得到检讨与纠正,1975年8月,教育部部长周荣鑫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省市中小学教育座谈会上提出严肃的问题“几百万教师在培养学生,还天天说他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15]47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级人民政府对全国教育领域有关教师的历史遗留问题认真反思,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使广大人民教师重新获得阶级上和政治上的认识与肯定,作为知识分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群体,其身份意义和地位得以回归。

(四)深化与完善:专业化教师身份的全面认知(1978—至今)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身份的认知有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环境。在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朝向更高目标迈进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总方向。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教育领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关于人民教师身份的认知,党和国家都在努力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科学建构。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8]26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总的说来,知识分子……他们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17]2531992年他又重申这一观点。尽管在此过程中,关于教师的职业性质和阶级性质一直没有完全达成共识,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阶级对立的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但是关于教师的人民属性和劳动者属性已经逐步地稳固下来,社会对其身份认知也逐步走向完善与深化,从而形成专业化的全面性认识。

首先,人民教师的专业待遇不断得到关注与重视。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相当低,直到70年代末,小学教师工资在全国各行各业中仍然偏低。邓小平主持工作后,国家开始着手调整教职员工工资,教师群体受益面从1978年的2%增加至1979年的40%,[16]807-8081981年,开始实施中小学全部教职工工资调整,以“先补后靠再升级”[16]808的办法,全面性奖励性地增加教师收入,1985年,再度进行全国范围的教师工资调整,且开始增加相关津贴及各种补助费用。从1988年到2008年,教师工资总币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9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发布文件《2020年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作为督导检查重点》要求,加强督导工作,切实推进教师收入提高落到实处。为此,2020年7月1日起,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在“微言教育”和“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同步开通“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举报平台”,[19]以确保教师待遇的有效落实。

其次,人民教师的专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与巩固。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解决人民教师地位问题,称“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18]24为改善这一状况:第一,要恢复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开始恢复开展中断多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对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走向了科学化、全面化、综合化和务实化的考量。第二,要营造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1980年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怎能这样对待小学教师》的报道,[15]583针对一起典型的歧视和轻慢小学教师的事件进行披露,引发广泛的社会舆论,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进一步要求:必须营造尊师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自此,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关注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同时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不尊重教师的事件,媒体积极揭露,国家及时干预和治理;实质性地开展奖励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自1986年开始在全国每年连续开展教师奖励活动,地方的相关活动亦步亦趋;设立并执行人民教师自己的节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教师节的决定》,于1985年9月10日开始,每年如期举行。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其第十四条明确提出“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20]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1]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2]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在全党形成了共识。新时代赋予人民教师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人民教师承载着时代的光荣使命,朝向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的社会地位发展方向迈进。

最后,人民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改善与深化。党对人民教师素质的认知与要求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7]1795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性提出系统化要求。之后,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为人民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人民教师……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2]1111他的这些思想观点,加之随后全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吹响了中国教育事业由大到强奋进的冲锋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3]作为教育民生工作头等大事和社会建设的重点,党对人民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3]总体目标,中国共产党对教师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同时,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世界发展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过硬的专业素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四有”[4]“三者”[24]以及“四个引路人”[25]的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定位。由此,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人民教师身份的全方位、深层次的认知。

三、当代启示:扎根实践把握三重身份属性要义

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教师身份认知的探索历程艰深而又扎实,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认知过程紧密联系教育实践,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紧扣实际的教育工作,着重彰显人民教师身份的政治、文化和目的性,其认知过程富有生动的历史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身份认知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蕴含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就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与改革而言,党对人民教师身份的认知具有深刻的精神指引的要义,我们需要从其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与目的属性的三重属性中加以把握。

(一)身份的政治属性:坚守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与使命

人民教师身份首要的属性是其政治性,它要积极回应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政治观念。“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政治本色”,[2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教育发展同样始终遵循这一精神指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提出:“中国应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27]这一论断经过进一步凝练,成为指导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工作方针。他还提出,“凡事为人民着想,拜人民为师,一切就都灵了,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也是如此”。[28]人民教育事业同样必然要以人民为中心,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努力,人民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3]65-66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3]成为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在教育事业上的共同理想和一致愿景,如何实现则关键在教师。因此,对人民教师的身份的认知,首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其本身的政治立场和原则问题,从根本上要归结到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上来。新时代教育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是服务人民群众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不断地兑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为中心的教育诉求,就是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而全面切实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身份的文化属性: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作为文化群体的存在,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和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人民教师的身份在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就是其身份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身份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性,它是同我国教育目的尤其是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而言就是要紧密契合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核心价值追求。

新中国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教育事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阶段。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9]此后历次教育方针的制定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无不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作为根本原则,如新中国成立后就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30]的方针,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均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1]等。可以说,贯穿我国教育事业起步与改革发展的整个历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是精神主线,我国教育方针从未偏离这一主线。这足以说明党领导下的我国教育事业对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有着清晰的认识,即教育紧扣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人民教师身份最直接的任务现实就是人才培养者,作为培养者的人民教师需要对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出回答,关键的答案在于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人民教师应该注重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身份的影响力。换言之,人民教师身份的文化性需要与培养人的根本性命题实现无缝对接,因为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育人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2]这不光是教师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一种主动落实,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为我国文化自信培育更为可靠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它事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与命运。人民教师就是用教育自信来巩固和促进文化自信的引导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要明确认识到人民教师文化身份中最根本的文化特质,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人民教师文化身份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之源。

(三)身份的目的属性:锁定培育国家建设者的工作目标

人的身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动态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人民教师的身份必然与其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也必然指向明确的教育实践目的。中国共产党兴办教育向来目的明确,从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党不仅强调推翻和改造旧社会教育,更重视新教育的构建,注重建设新国家的人才力量的培养。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苏区的教育政策就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11]252再到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工作)与教育(学习)并重政策等都指向对建设人才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于1958年视察天津大学时强调,“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33]其后继者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样重视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作用的实现。

作为教育实践者的人民教师,其身上肩负为国家培育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对其身份的认知需要聚焦到育人成人、育人成才工作实践上来。尤其是在当前,人民教师“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4]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工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可见,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优秀建设人才的培养,对优秀和高层次教师人才充满期望。随着时代进步,在社会转型发展和国家由大到强的进程中,我们对人民教师身份的目的性的认识,要与我国发展现实和发展任务无缝对接,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强国战略同频共振。为此,我们若要正确把握人民教师身份,就要真正将其锁定在国家建设性人才培养这项根本性工作目标上来。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身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跟踪导练(三)(5)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