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逻辑

2022-11-23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学会

石 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这里的“着眼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培养时代新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培养时代新人成功与否关系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该论断“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抓住了价值观建设的根本”。[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时代新人为什么能结合、怎样结合,厘清其中的逻辑线索,有助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3]16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它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因而将其上升到德的地位。德是时代新人最鲜明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个体之德和国之大德

德即道德,“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4]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起着维系人类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重要作用。道德一般对人而言,那么作为人的集合体的国家、社会为什么有德呢?这就需要把国家和社会都看成主体,民众要求国家和社会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国家之德和社会之德。恩格斯曾经指出:“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5]170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维护的永远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即便是高呼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口号,“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6]273在资本主义国家,只对资产阶级讲道德已是公开的秘密,留给无产阶级的只有伪善和虚假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真正的德谟克拉西,其目的在废除统治与屈服的关系,在打破擅用他人一如器物的制度。而社会主义的目的亦是这样。”[7]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1940年,毛泽东在展望未来的新中国时,满含深情地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8]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夙愿,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统治。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加上人民群众经济利益一致,国家才有可能从社会的对立面转而与社会达成和解。“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9]

综上可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和解,而且就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生存发展之需形成协同关系,因而具备了国家之德和社会之德。以此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复数的德,它融合了个体之德和国之大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面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共性而言,它和人类社会所有的价值观一样,体现了人们在各自世界观的指导下,对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终极追索。同时,它也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和核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把无产阶级价值观和一切剥削阶级价值观区别开来,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他非主流价值观区别开来。

从性质上看,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立场为最高价值导向,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最高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彻底的革命性、鲜明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包容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这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机器、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为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及个人之德的实现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地位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虽被消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仍存在着差距,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之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多样化加上不同社会群体诉求不同,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格局,价值观多样化必然影响个体对人生目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和选择。任由价值观多元化,不去强化一元主导地位,则会造成人们行无依归、人心涣散,社会犹如一盘散沙。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最大公约数”,[3]168体现现阶段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凝聚14亿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汇成向上向善的磅礴伟力。同时,既然是“最大公约数”,[3]168意味着它获得了最大多数人的认同。人们通过一定的道德约束就能遵循这些价值准则,因此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从来源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汇聚成丰富而多样的源泉,体现了中国人民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其中既有对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鉴,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红色基因的求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不论是借鉴、还是传承,抑或求索,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和突出个性。其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是全人类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在阶级社会中,它们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阶级烙印,成为人民翘首企盼但又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才第一次真正地回到人民手中。而爱国、和谐、诚信、友善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爱国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谐和友善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合文化的应有之义,诚信是与人相交的基本道德规范。富强、文明等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在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它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建设。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确定了‘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10]

(一)造就新人,复兴中华民族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正确理解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利益是“主体改造客体与达到预期目的和愿望的关系”。[11]1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3]1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利益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不管个人的利益有多么不同,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才是共同的利益,占据着统治地位,也对个人利益起着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价值观和人的价值标准,也是同人民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利益相联系的。”[11]15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它正带领着全国人民奔赴第二个百年征程,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党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党的奋斗目标变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内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了更明确的要求。针对时代发展要求和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培养的时代新人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重视道德实践

“培育时代新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诠释表达,时代新人的培育需要通过立德树人来实现。”[13]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培养时代新人,要突出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作用,重视道德实践。关于立何德?如何立德?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3]173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论述从青年群体出发,论及了德的不同层次以及怎样养大德、修公德和私德,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为青年立德修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路径。

1.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成就大德

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即是大德。中国自古就有成人之说,一个人通过艰苦磨砺,完成修身、齐家、治国,直至平天下的整个过程,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青年只有把个人利益和祖国、人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祖国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国家兴衰成败影响着个人的命运。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近代以来,青年为了拯救处于危难之际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带镣长街行,“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14]革命先辈的青春故事也激励着有志青年,报效祖国就是学好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就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5]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党章中这样开诚布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功利主义者,那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6]当前,青年服务人民,就是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实践中养成自觉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意识和行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工作岗位上奉献青春之我。

2.立足八个“学会”,修好公德私德

关于如何修公德、私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学会”。八个“学会”初看很平实,认真领悟后寓意深刻。八个“学会”分四个层次:学会劳动、学会勤俭是立身之本;学会感恩、学会助人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是相处之道;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则是德行完善的必由之路。

第一个层次:学会劳动、学会勤俭。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5]580人类社会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劳动。学会劳动,是人类种族延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由于阶级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劳动最终使人和人产生异化。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才避免了劳动对人的异化,劳动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条件。除了劳动,勤俭也是立身之本。勤俭能淳养品德,骄奢淫逸则容易把人引向邪路。

第二个层次:学会感恩、学会助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6每个人一出生,就和周围的人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学会感恩,就是知恩图报、延续善念。感恩和助人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从而为每个人崇德向善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表现。

第三个层次:学会谦让、学会宽容。谦让和宽容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也是做人的大智慧。中国古代经典《尚书》就提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观点。人与人相处,不可能回避因利益纷争引起的各种摩擦,这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现象。谦让和宽容就是润滑剂,具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它们是迈向道德圆满的不二法器。

第四个层次: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自省和自律强调的都是不依赖于他人的自我反思、自我修正。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省是对已发生的事进行道德评价,目的是取长补短、知错就改,靠的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道德觉悟。而自律则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和发生过程中,通过自我约束,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习惯及道德把控能力。自省和自律都反映了个体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对道德行为的践履,两者相辅相成,是道德臻于完善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之意义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党的十九大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时代新人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作了整体部署。

(一)奠定未来社会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谆谆教导广大青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172

青年是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重要群体,青年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对社会而言,青年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直接参与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得以实现。担当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用,使青年一代信念更坚定、步伐更坚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代际传递问题,今天的青年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未来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个决定权掌握在青年手中。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必须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其次,对个人而言,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步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价值观养成比喻成衣服的第一粒扣子,寓意价值观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青年能否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系着一个人未来是否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关系着一个人未来是否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认同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青年更快、更好成长。

(二)提升时代新人道德标准

“我们把价值观定义为,以各自的世界观为基础的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从而,价值判断就是考察某些物质和精神上的东西是否值得人们去追求。”[17]价值观和道德能产生交集吗?如果有交集,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产生?“‘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方面的界定。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层面切入,指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亟需应对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的认同之德,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方式。”[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宗明义地指出它的功能就是为了塑造好国家、构建好社会、培育好公民,从伦理价值角度定义了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向往的,什么样的公民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所需要的,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评判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而言,它蕴含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的认同之德,从而扩展了德的内涵。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而言,相对于个人的德,国家的德和社会的德是大德。就个人的德而言,也有大德、公德和私德之分。大德规范的是个人同国家、社会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安身立命。个体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做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便是大德。而公德和私德处理的则是人和人的关系。这就为培养时代新人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且相互支撑的道德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要建立一个新世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个人发展和他人发展及社会发展进步密不可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在国家之德和社会之德层面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为进一步拓展公民之德提供了保证,继而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对公民之德也会提出更高要求,直至把每个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也高度契合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育人目标。

(三)确保育人工作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一直存在落地难题,即如何把它融入社会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如春风沐雨般润泽人们的心田,并转化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地位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铸魂育人的强大功能,从这种意义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之魂’。”[19]既然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回归育人阵地,它和培养时代新人相结合是题中应有之义。两者的结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一般性的社会宣传中抽身而出,找到一个落地的新平台,最终落脚于育人这个终极目标。它的回归也促成新时代教育之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0]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回答,即我们要培养的人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一代新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才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对人才培养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转化为活生生的生命历程,成为人们现实的生活史,具象化为鲜活的生命个体。”[21]培养时代新人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全部要求,育人的过程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过程。其间既需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也需要发挥普通人的跟跑协同作用,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最终,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逐步汇聚成一个崇德向善的生活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经由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直至实践认同,完成它对时代新人进行价值引领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学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价值观(二)
学会分享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