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路径
2022-11-23曹永跃曹宇逢
曹永跃,曹宇逢
(1.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1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幸福指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推动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有效衔接,通过政校行企联动、产学研创并举、坚持开放办学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48。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实施过程中,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医药健康业发展对策,发挥职业教育在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对构建育训结合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克服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薄弱瓶颈,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医药健康发展对策研究意义重大。
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主要内涵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以供给侧改革发展理念为指导,把中医药承载的内容与价值融入多元产业发展之中,统筹协调好相关方利益诉求,让更多服务供给主体参与进来,精准对接人才供给侧与供需侧,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借助国家开放环境,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整合中医药优质资源迫在眉睫。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医药健康服务,提出2030年目标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及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治疗未病起到主导作用、治疗重大疾病起到协同作用、疾病康复起到核心作用,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和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中医药人才队伍,实现中医药创新、协调、绿色、包容、共享发展局面,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强中医药设备与人员配备;二是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三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促进中西医资源整合;四是加强民族医药传承、研究及文献整理,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五是放宽服务准入,探索分类管理标准;六是构建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信息共享体系,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服务模式。
(二)发展养生保健服务
一是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养生保健服务体系;二是走进学校、企业、社区推广保健、理疗及推拿等养生保健知识,提升服务能力;三是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四是建立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
一是实施中医药理论传承工程,抢救整理古籍文献;二是继承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保护与挖掘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三是强化师承教育,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
(四)推进中医药创新
一是健全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二是开展经穴特异性、复方药效作用机理研究,探索中药资源的新候选药物;三是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五)推进中药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实施野生资源保护工程;二是加强种植养殖科学引导,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三是实施中药绿色制造工程,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四是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六)弘扬中医药文化
一是倡导“大医精诚”理念,繁荣中医药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二是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型文化服务。
(七)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一是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研制,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进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二是突破对外贸易法律、政策障碍和壁垒,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
二、职业教育服务医药健康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的科技、健康、文化资源,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治未病及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作用显著,得到广泛认可[2]27。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医药健康业发展推动急需大量实用型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主渠道,更应顺应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积极拓展自身发展新空间。
(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重要标志,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再次警示人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医药健康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对“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将2035年设定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具体时间点,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提出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居民健康主要因素等总体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健康理念,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制定了系列的指导意见,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对医药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地方政府与国家扶持健康保健朝阳产业力度逐渐加大,鼓励金融机构推进健康类产业发展,符合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国家充分保护,医药健康产业相关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二)医药健康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
人均GDP与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关系密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健康产业呈爆发式发展态势的GDP临界点折算为人民币约33,500元,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GDP临界点折算为人民币约53,600元[3]49。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总体向好的趋势,国家多措并举促进人民增收,医药健康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竞争因素导致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不少的人处于亚健康生活状态,新形势下医药健康产业服务内容变深,服务群体变宽,医药健康人才未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我国受城乡二元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滞后,从基础设施、资金支持、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健康中国建设主战场已经转移到农村,从基础设施、资金支持、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管理理念滞后,健康服务供给不够精准,管理模式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健康服务供给多样化需求。健康卫生+外围产业的引入是健康卫生资源开发区别于传统公共服务的关键内容,高质量特色突出的健康卫生服务供给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健康服务供给综合性多样化消费,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组织是重要力量,健康资源开发竞争力关键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只有开发了医药健康服务人才资源,才可以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公共健康卫生服务。
(三)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客观需要
科技兴药是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职业学校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有利于推进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利于拓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推广、治理提升、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方式;有利于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深度宣传,对实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医药健康业发展对策,能够进一步准确把握顶层设计,拟定解决难点痛点的政策措施,切实补齐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各项短板,是做好职业教育与医药健康产业的有效衔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实落地落细的重要保障。人才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依托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开展人才队伍培养,整合利用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建立全域、多校区、多层次教育机制,真正打造一支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作队伍,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技能人才,为实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
三、职业教育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路径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思想,人才是重大战略实施基础,为破解国家重要战略实施过程的人才瓶颈制约,职业教育承担起了更多分流任务,成为当前我国诸多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案。高职院校如何以社会需求人才要素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挖掘专业教学痛点,推动中医药保健康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保健康复专业作为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主渠道,是人民健康保障不可或缺的专业,更应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不断突破人才培养标准,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
为适应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要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改变现有以传统中医药技术为主的教学现状,从培养现代康复治疗的角度出发,优化课程设置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用教材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专业教育课程落后、中医药学基础薄弱、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差等现状。一是课程结构优化,要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及组合,教学内容要紧密衔接职业技术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点,使用教材要突出职业教育实用型特点,理论知识不宜过深或过浅,要以够用为标准,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时安排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合理侧重实践课时比例。二是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设定,要充分考虑社会用人要求、学校师资条件、培养对象自身素质等综合情况,还要分析医药健康产业相关专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综合评定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标准。三是教学计划修订参照职业岗位职责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素质技能要求,注重物理疗法(PT)教学的同时,并重言语疗法(ST)和作业治疗(OT)教学,要围绕能力培养核心目标与定位修订教学计划,培养运动康复专业技能及终身学习创新能力。课程设计要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压缩基础理论课,以行业技能要求设定专业课、实践教学比重,并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
(二)调整教学内容
隐性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作为常见的课程分类,对运动康复专业课程来讲同样适用。隐性课程是指教学环境、课程内容、教育形式、管理模式、资源配合、教育氛围等因素对学生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是一种连带、潜在学习,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特殊教育现象。专业课程作为运动康复核心课程,近几年结合我国国情逐渐完善起来,传统中医药康复技能教学特色突出,注重传统中医药技术教育。基础课程在培养职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代偿运动及功能障碍等运动学知识一直是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课程标准设计与选择始终都是个难点,一是强调课程设置时岗位的针对性及实用性,知识完整系统不再重点强调,重点是突出岗位能力。二是课程标准要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结合非物质遗产名录筛选好教学内容,打造校本课程与精品在线课程,课程内容特点就是实用见实效。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兵家、艺术文化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健身文化与内修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思想,导引经络、塑型炼神、强身健魄,作为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理论缩影,其养生文化大致可分为德行论、文化论和修养论。2020年3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四版)》,其中在“确诊病例恢复期治疗方案”的“其他治疗”中明确把传统文化纳入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4]46。文化觉醒和国家繁荣相辅相成,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具有特殊文化属性,表现出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征,高职院校更应注重中医药深层文化特征,更应借助国家开放环境借鉴吸收先进文化,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运动康复专业教学内容引入中医药文化的部分精华,就要充分挖掘养生康复价值,推出一批重要创新举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革新教学技术
随着职业教育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保障[5]82。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信息化同样成为中医药学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在教育业态的渗透、介入、应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一道关卡。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绝非传统的仅仅只是将素材通过网络播放出来,而是需要针对这些信息化素材进行甄别、集成、优化、整合、应用。信息化对于高职教育的变革是智慧的、自适应的、内驱的,反映到高职教学层面上来,信息时代的全业态信息化渗透,同样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拓展教育视野、拓宽教育视域的契机。通过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能,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职业人才,为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构建筑起扎实稳固的基石。
(四)加强社会培训
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推动实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的高效率高质量就业,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针对专业建设情况和用工实际,建设技能培训线上平台,对接“万人助万企”专项活动,突出重点企业、支柱产业,全面了解企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兑现培训政策,采取较灵活的方式,下沉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销售、运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要把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既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也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快速实现成果转化、拉近校企关系,联合开展“技能助万企”专项活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二是校企深度融合,送教下企,选定一家或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融合,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提供服务,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新型学徒培训,实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争取校企共建基地,强化培训主阵地意识,统一思想、开拓进取,做大做强学校培训品牌,真正回归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位。三是支持职业发展终身化,衔接职业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公认度,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要求,将人人持证上升为专业发展战略,并与其他战略融合,坚持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注重集成、协同推进、应用为上、关注体验、运维管理、持续改进等原则和步骤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1]48。
(五)彰显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要注重发掘地方民族文化独特性,并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基因基础上构建特色文化品牌,既彰显地方气质,又形成独特文化品牌,通过高职教育教学、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高职教育能够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三个层面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及魅力,通过文化的育人、服务等功能,提升中医药康复专业健身及康复新技能,提高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并将这种潜在价值功能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以供给侧改革发展理念为指导,利用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模式协调共享人才、设备、文化等资源要素,精准对接供给侧与供需侧,在全球文化语境下更好地彰显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个人幸福生活和快乐成长的重要保障就是身体健康,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之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再次警示人类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是预防。当前人们健康意识与需求逐渐提升,中医药康复保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更应以社会需求人才要素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动中医药康复专业改革创新,协调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进程,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具有浓厚特色的中医药康复文化引入职业教育教学,结合非物质遗产名录筛选好教学内容,打造校本课程与精品在线课程,拓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空间,促进国际交流与传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指数,为人类生命健康难题解决提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