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视野下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实训体系的建构
2022-11-23刘刚
刘 刚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很多地方性综合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本科阶段的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1]。与此相应,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随之出现了类型划分。在我国具有典型传统意义的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也被区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应用型本科生”为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通俗地讲,所谓“应用型本科生”,主要指毕业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参加工作的本科生,也包括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本科生。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而言,“与侧重学科教育的普通大学教育同型异质,本质上应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性教育。这类教育突出强调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其定“向”在行业,定“性”在专业,定“型”在应用,定“位”在教学,定“格”在实践”[2]。定“向”在行业和定“格”在实践应成为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理念的核心要素,即面向行业的实战型专业实训应成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根本抓手。这种认识与一流专业建设所要求的坚持“学生中心”理念、发展素质教育、实施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目标正相契合。在工作实际中由于这种认识的缺失,一个不能否认的现实状况是,我国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仍未走出“应用型”效果不良的困境。要摆脱困境,需要对应用型本科生培养工作的理念、设计和操作进行新的梳理和思考。
一、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集体困境
由于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汉语言文学专业几乎遍布全国高校。一方面是专业规模的庞大臃肿,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二者叠加,矛盾是必然的。目前国内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层面普遍呈现出“重理论、轻应用”的特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方面明显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然而,社会对该专业本科生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既需求一部分毕业生成为“学术型”人才,但更需求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各种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借助自身专业素养进行创业。前一种社会需求更强调本科阶段的“专业学术能力”培养,后一种社会需求则更强调本科阶段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对该专业的实际需求已经严重不匹配。从整体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是国内的优势基础专业,但在人才培养层面走进了困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解决人才培养困境的办法与问题
1.国内高校的整体情况
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出现后,国内该专业及时跟进,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一些以理工农林类专业见长的非师范类地方性综合型高校表现得尤为踊跃,呈现出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本科生”为专业发展救命稻草的态势,这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由此开始了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但总的看来,受制于专业发展的强大历史惯性,一系列的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具体表现在:
一是办学定位不落实,课程体系不合理。虽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课程设置仍然沿袭过去的结构,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偏多,而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学分偏少。这就出现“有培养目标而无培养行动”或“行动方向与目标方向不一致”的悖谬现象。
二是概念理解不到位,实训课程不对标。没有理清普通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和职业院校“专科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差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应用能力”理解不到位,在实训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强调“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操作能力”训练,而弱化或忽略了“应用型本科生”实训课程所应追求的“知识建构能力”[3]“知识转化能力”训练和“思维方式、工作心态、工作品质”训练等核心目标。
三是师资培养不跟进,教学能力不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根本在于师资,但教师指导实训课程的教学能力普遍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核心实训课程是“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和“毕业实习”,但一般任课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社会一线岗位实践经验,受制于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的压力,也缺乏积极性脱产到社会一线岗位进行挂职锻炼,这就导致核心实训课程的指导工作或者成为“纸上谈兵”,或者沦为“流于形式”。
2.个案样本的情况
笔者所在的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立项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已建立起一套以“说”和“写”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路径、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颇具成效的经验体系。但由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的思考有待深入,所以仍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而且颇具代表性,表现在:
一是培养方案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得到明确。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人文素养、创新意识、职业可塑性、思辨能力、阅读写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是课程设置中仍是理论课学分偏多。专业实践课只有13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8%。
三是专业实践课的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在9门专业实践课中,基础写作训练、读书报告、诗词背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6门课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只有应用写作训练、说话实训、毕业实习等3门课偏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专业实训核心课程“办公室业务实践”并没有出现在培养方案中。
四是对实训类课程内容的设计脱离实际。以“应用写作训练”课程为例,每一篇文章的写作以真实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训练载体,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的。但现状是:在学生层面是“放任式”的由学生自行虚拟工作任务进行写作,不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训很难取得实效;在教师层面,绝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应用写作经历,再加上这门课要求在一个学期内每生要完成30篇训练,一个教师至少要批阅千余篇文章,其效果可想而知。
五是实训平台建设理念的创新性不足。由于习惯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分散式”实训,因而缺乏对“集中式”实训平台的思考和设计,既有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基本处于“僵尸”状态。传统的“分散式”实训难以落实“双导师”指导,更难以落实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师现场指导。
(三)对专业优势的“误诊”和“误疗”: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1.传统老专业在分化出应用型新专业后的出路探索
作为母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分化出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等专门强调应用的专业。这些专业名称就带着“应用型”标识的新专业开始招生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口”和优势就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与另外四个专门强调应用的子专业相比,母体专业如果也追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优势在哪里?其“应用性”又体现在哪里?对此,国内高校一般的理解是:从社会职业需求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和应用性体现在以“说”和“写”为核心的技术层面上[4][5][6]。
2.对专业优势的“误诊”和“误疗”
对多数高校而言,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说”和“写”能力为导向的。这个导向是准确的,但对“应用型人才”理解不够深入,致使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停留在了“会说”“会写”的层面。这就造成了对专业优势的“误诊”和“误疗”。从现实工作岗位任务的执行逻辑看,“会做”才能“会说”“会写”,“会说”“会写”是因为“会做”。而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会做”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优势,“会做”强调毕业生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转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工作心态、工作品质等等。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会做”能力为核心目标。
二、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出路探索与新型实训体系的建构
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更新人培养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会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中,“专业能力目标”的达成固然离不开专业理论课的长期启迪和熏染后的积淀,但“会做”这一专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更离不开专业实训,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新专业实训理念,构建高效平台,即建设以“会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实训理念和实训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实训体系。基本设想是以“校内日常办公实训”“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政府会展实训”等平台为依托,以“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毕业实习”等课程为抓手,以高效提升“会做”“会说”“会写”等能力为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常规性”“实战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高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一设想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工作:
(一)实训教学理念建设
通过集体研讨,在学院和专业层面更新实训教学理念,让教师认可和接受以培养学生的“会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实训理念。
(二)实训课程群组设置
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实现明确培养目标、规定核心实训课程、扩大核心实训课程学分等三个目标。培养目标的设置不搞“一刀切”,采用“分层设置”的办法。在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同时,通过“实验班”“卓越班”等方式培养少数“学术型人才”。把“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和“毕业实习”明确为核心实训课程,并适当提升学分比例。
(三)实训课程内容设计与建设
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实现完成核心实训课程内容设计的目标。在教学大纲中把以现实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实训课程教学、课程与平台相结合的实训模式细化为可操作的方案。
(四)实训平台设计与建设
通过建构新型实训平台,实现传统的“分散式”实训向“集中式”实训转变的目标,并把传统的专业实训转变为以全员育人和协同育人为理念的实训、双导师现场指导和专业教师跟岗锻炼相结合的实训。
一是建构“校内日常办公实训平台”,实现“部门典型事务”与“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等实训课程的融合,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双导师的分工协作等等。“校内日常办公实训”指安排学生到校内行政机构各科室、院系行政办公室和学工办公室,进行为期4个周的跟岗实训。实训期间,每个办公室设置岗位导师,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并进行指导和督促。
二是建构“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平台”,实现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的集中式毕业实习。“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指学院与上述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园区企业、协会成员企业、商会成员企业为“毕业实习”实训地点,数名指导教师驻扎一地,可以对本区域的实习学生进行即时性指导,实现工科类专业“车间实习”式的有教师带队指导的集中式毕业实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传统的“分散式”毕业实习中无教师跟岗指导、教师不能有效跟岗指导的状态。
三是建构“政府会展实训平台”,融合“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会展实务”等实训课程。“政府会展实训”指学院与学校所在地及周边的地方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全程参与人大政协“两会”、各种博览会等常规性会展工作。高校服务地方的常见途径是科研和文化服务,而“政府会展实训”将实现高校以教学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协助。
四是建构实训教师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和挂职锻炼,实现建设理念更新、能力全面的核心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所以专业教师理应对学生就业的行业岗位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该岗位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素养、能力和岗位心态,否则日常教学工作就容易偏离培养目标,而且无法胜任“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的指导工作。
通过以上系统性工作,可以建构一个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实训体系。所谓“实训体系”,是一个涵盖实训教学理念建设、实训课程群组设置、实训课程内容设计与建设、实训平台设计与建设、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等要素的实训教学系统。这个实训教学系统以提升学生的“会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围绕“会做”开展实训,其核心课程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和“毕业实习”,而其实训平台至少有“校内日常办公实训”“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政府会展实训”等三类。三个平台的实训均实行岗位导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均以“办公室业务实践”和“应用写作训练”这两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为抓手。
三、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实训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把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解推向了更深的层面,并以此构建起一套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实训模式。这一设计以培养“会做”能力这一深层能力为专业核心实训目标,而不是以培养“会说”“会写”这些表层能力为核心实训目标,这将使培养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有助于目前解决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问题,也将为非研究型大学和地方型大学的文科专业发展提供一种范例。
二是融合了当前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校内日常办公实训”是高校校园“全员育人”理念的有效尝试,“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是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理念的有效尝试,“政府会展实训”是高校“以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理念的有效尝试。在上述尝试中,也融合了“实训课双导师制”和“专业教师跟岗锻炼”理念。
三是设计和构建的是新型的实训平台。“校内日常办公实训”平台、“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平台和“政府会展实训”平台这三种平台的设计和探索在国内高校中尚未见到。依托于这三种类型的平台,实训课程以“现实的部门日常典型事务”为导向,实现了实训课的“实战型”训练。
四是解决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分散式实习中专业教师难以实施现场指导的难题。本项目设计的实训平台指导双导师制,由于“校内日常办公实训”和“政府会展实训”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同地点实习,“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同城市实习,这就为实现教师带队指导的集中式专业实训创造了平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