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宰相赵普的仕宦之道

2022-11-23杨计国冯晨晨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赵普宋太宗宋太祖

杨计国,冯晨晨

(1.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赵普(922—992),字则平,出生于幽州蓟县,后举家迁于洛阳。赵普曾长期在地方节度使幕府任职,因缘际会结识赵匡胤,被赵匡胤视为心腹,参与组织了“陈桥兵变”,对赵匡胤成功登基襄助有功。北宋建立后,他参与了北宋初年的系列重要政治活动,是北宋开国名臣,后在宋太宗朝两度任相。赵普长期居于宋太祖、宋太宗二朝的权力中枢,作为赵宋王朝的社稷元臣,他以天下为己任,对于赵宋王朝气象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宋高宗曾称赞赵普说:“唐末五季藩镇之乱,普能消于谈笑间,如国初十节度,非普谋,亦孰能制?辅佐太祖,可谓社稷功臣矣。”[1]1075赵普有着怎么样的为官轨迹?又如何能够三度任相?其为官从政经历、性格特征及为官之道值得研究。

一、赵普的为官轨迹

古代不少高官都经历过跌宕人生,赵普家境并不太优越,亦无强大的家族力量,幼年社会动荡和家族数次迁徙使他没有机会积累过高的学识,早年即到藩镇幕府做事。他虽然未能少年扬名,但在十余年的幕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结识赵匡胤后很快步步高升,终至人臣的巅峰。其一生所取得的功绩和所享受的荣耀,在整个宋代历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令无数为官从政者羡慕。

(一)光启宏图:从小吏到开国功臣

赵普出身小吏世家,三代祖先均为小官吏。赵普自幼即沉厚寡言,曾在藩镇幕府做事十余年,以精通吏道著称。后周显德三年(956)赵匡胤随周世宗征淮南时,听闻赵普 “断事明敏,狱无冤者”[2]42,因此召见赵普,二者相识。在滁州,赵普代赵匡胤服侍病重的父亲赵弘殷,其“躬视药饵,朝夕无倦”[3],从而被赵匡胤视为兄弟,结下了私谊。在赵匡胤升任禁军高级将领殿前都指挥使时,赵普随即进入赵匡胤幕府。在赵匡胤麾下,赵普“恭敬畏慎,尽竭赤诚,夜思昼行”[2]42,深得赵匡胤器重,并成为他的心腹幕僚。史书称赞道:“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4]8945

显德七年(960),赵普作为赵匡胤集团的幕府谋主,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立下“佐命巨勋”,展示出了出色的政治才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一职,进入掌握实权的枢密院。张其凡先生称:“赵宋皇朝的开国奠基者,实在是太祖与赵普两人。”[5]

(二)步步高升:从枢密直学士到宰相

虽为枢密直学士,但作为宋太祖的亲信,赵普在枢密院的话语权很大,“屡陈帷幄之谋”,为赵宋王朝的稳定积极建言献策,深得宋太祖宠信。宋太祖亲征李筠之时,安排赵普留守京城。赵普认为这次战役关系到新生政权的生死存亡,恳请随驾亲征。如他对赵光义说:“普托迹诸侯十五年,今偶云龙,变家为国。贼势方盛,万乘蒙尘,是臣子效命之日。”[6]在平定李筠及随后的李重进叛乱过程中,赵普随驾出征,出谋划策,立下功劳,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后又担任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

在乾德二年(964),四十三岁的赵普终于荣升宰相,自此居云霄之上位,开始了独相十年的生涯,得以“独断政事”。“中书印唯赵普得知,事无大小,尽决于普。”[7]125赵普早年即以天下为己任,拜相后,又深得宋太祖信任,实在是难逢的良机。他尽心辅佐宋太祖革五代弊端,只要有利于宋王朝江山稳固,他事无巨细,无不尽心竭力。对内进行兵制改革,建章立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南征北伐,开疆拓土,“下西蜀、平南越、擒吴会、来北戎”[2]44,荡平群雄。可以说,为了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赵普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辅弼两朝:宋太宗朝再度任相

宋太宗即位不久,担任河阳节度使的赵普进京朝见宋太宗,后又主动要求卸任以解除宋太宗的防备之心。即使如此,赵普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冷遇,以及政敌卢多逊的攻击,家人、亲属、属下都遭到了连累。

在北伐失败后,面对夺位之嫌以及逼死赵德昭、赵德芳的猜忌,宋太宗的统治遭遇危机。为了安定人心,稳定政局,宋太宗决定起用赵普这位元老重臣,利用他的声望和影响来稳定政局。赵普也急于摆脱困境,乐意向宋太宗效力,于是炮制出“金匮之盟”,为宋太宗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制造根据,向宋太宗效忠,终于在其六十岁时东山再起,重新担任宰相。赵普在宋太宗朝取得的功绩不及宋太祖朝,虽然两次担任宰相,但在宰相位上的时间相对较短。

(四)身后荣宠:封王并配飨宋太祖庙庭

赵普病重时,宋太宗多次前往其家中看望,还多次派使者去西京(今河南洛阳)看望赵普,赐药方、生辰礼物。赵普致仕后,被宋廷授予太师官衔,受封魏国公。当其去世后,宋太宗停止朝会五日,赠官尚书令,追封其为真定王,且为宋初去世文臣中唯一封王者。宋廷赐予赵普谥号“忠献”。宋太宗亲书赵普神道碑,并赐予其家,一时荣宠,无出其右。

在宋真宗朝,赵普被追封为韩王,并得以配飨宋太祖庙庭。与宋太祖同享祭祀之礼,这是大臣能够享受的最高荣誉。宋高宗朝,宋廷在赵普祖籍地真定府,为其建立祠庙。直至南宋时,宋廷还多次优待赵普的后人。

二、赵普的为官之道

作为开国元勋,赵普为赵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得以青史留名。赵普最终能登上相位,并取得辉煌功绩,且深得皇帝信任,与他胸怀大志、勇于任事、事君以忠、多谋善断、勤奋进取、举贤任能、徇公灭私的性格特点及为官之道密不可分。

(一)勇于任事,事君以忠

赵普曾独任宰相十余年,被宋太祖待如左右手,赵普亦竭力自效。宋太祖对赵普说:“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1]1075为避免重蹈五代命运,实现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他辅佐宋太祖建章立制,弱枝强干,强化中央集权,在杯酒释兵权、削夺藩镇权力、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等政治活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赵普事宋太祖以忠,可谓忠贞许国的楷模。在加强中央集权时,赵普一心为国,在兵制改革过程中,他建议用资历浅、威望低的将领担任禁军高级将领,解除石守信等威望较高的禁军将领的兵权。宋太祖认为这些高级将领与自己共事多年,自己待其不薄,他们不会背叛自己。赵普以一句话回之:“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4]8810话虽尖刻,却是忠言。也只有真正忠于宋太祖的人才会如此说,故宋太祖听后如醍醐灌顶,最终成功“杯酒释兵权”。在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时,赵普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如稍微不慎,消息泄露,让手握重兵的禁军将领知道是自己的提议,他就有可能成为这些将领的攻击对象,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在皇位继承上,赵普公开反对皇弟赵光义继承,不惜得罪赵光义。如果没有对宋太祖和宋王朝的忠心,他肯定会选择沉默不语,尽量不表态。赵普遵从儒家传统,认可嫡长子继承制,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维护宋王朝的稳定,“兄终弟及”不利于社会稳定,可能会引起天下动荡,故赵普反对赵光义继承皇位,而未考虑这种表态对自己仕途的影响以及给自身安危带来的威胁。

在征辽问题上,宋太宗想通过征辽胜利增加自己的威望,赵普觉得自己“已日薄西山,余光无几,酬恩报国,正在斯时”,不仅没有“面谀为安身之计而不言”,反而反对征辽,上《班师疏》,认为师出无名,建议班师[4]8935。在生活中,不管是南唐贿赂的五万两银子,还是吴越国赠送的十瓶黄金,他都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宋太祖。

(二)多谋善断,勤奋进取

赵普精通吏道,厚重有识,能谋善断,有帷幄之谋,宋初佐命诸臣无人能及。正如范质在奏疏中所称:“(赵普)富有时才,精通治道,经事霸府,历岁滋深。”[7]51因出身小吏世家,他耳濡目染,从小即跟随长辈学习吏事,熟悉官府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方法,具备从政治国的知识和能力。赵光义尚未称帝时,杜太后叮嘱他要多与赵普亲近,就是希望赵光义跟赵普学习治国理政的谋略。在宋太祖“雪夜访普”的典故中,赵普建议先南后北,暂缓与辽朝的正面冲突,后宋朝按照赵普的建议确定了统一战略,真是“风雪夜计,一新乾坤”[8],展现出了赵普所具有的大谋略。

因家庭出身和社会环境的原因,赵普早年读书不多,甚至被认为“幼不好学”[2]45,学识不博。成年以后,虽于吏事明敏,却寡于学术,学术水平及文学水平不高,被称为“初无学术”[9]。及为宰相,宋太祖常劝其多读书,赵普开始勤奋学习,每当闲暇时就在家闭门读书。他注意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比较重视史书的阅读,尤其注意历代名臣事迹,后来他的学识大为长进,在奏疏中旁征博引,援古论今。“及至晚岁”,赵普“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以至“硕学老儒,宛有不及”[2]45-46。赵普能够在宋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与他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与治国能力有很大关系。

(三)举贤任能,徇公灭私

赵普身为宰相,深得太祖崇信,一生向朝廷举荐贤才无数,如王禹偁、辛仲甫、张齐贤、吕蒙正、郭贽、冯拯等。这些人或是厚重有学,或是吏治有方。举荐人才时,赵普并不以皇帝的好恶为评价标准,而是看被举荐者是否有真才实学。赵普曾连续多日向宋太祖举荐同一个官员,惹得宋太祖大怒,所上奏章也被撕碎,结果赵普后来又向宋太祖举荐此人,终于被宋太祖接受。这种为天下选贤才的坦荡胸怀,至今依然值得称道。在赵普“为相后的八九年里,对于各种官吏,大都规定了详细的考课办法”[10],为赵宋王朝选拔考核官吏制定了整套制度。

居于高位,赵普却多次劝诫亲属不要妄有希求。他曾对子弟说:“以身许国,私家之后,吾弗预焉。”[2]44赵普鲜为子弟谋求官职,自己当了多年宰相,其长子赵承宗官至左羽林大将军,是亲属里面官职最高的,但却没有实际权力。其弟任河南推官,十年没有升迁。赵普严格要求家人,对于净化官场风气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效应。

(四)刚毅果断,疾恶如仇

宋朝初年严惩贪腐,赵普是宋太祖的得力助手。赵普任宰相时,对于结党营私以及贪赃枉法的官员进行严厉打击,甚至不惜冒犯皇帝。在处理赵昌言案时,赵普疾恶如仇的个性显露无遗。赵昌言作为宋太宗的亲信,担任枢密副使时,与知制诰胡旦、盐铁副使陈象舆等结党营私。胡旦令翟马周上封奏事,攻击其他官员,诋毁宋太祖时制定的制度,宰相李昉即因他们的攻击而被罢免。重新担任宰相的赵普对赵昌言一行深恶痛绝,明知他们是宋太宗的亲信,多次请求宋太宗杀掉赵昌言。宋政府最终流放翟马周,罢黜赵昌言。

在侯莫陈利用一案中,赵普疾恶如仇的个性也得以充分体现。侯莫陈利用是个江湖术士,自幼习得“变幻之术”,深得宋太宗信任,后来侯莫陈利用所为多不法,甚至无故杀人。慑于侯莫陈利用与宋太宗的关系,对于侯莫陈利用的不法行径竟无人敢言。当赵普闻知后,将其恶行上奏宋太宗,而宋太宗却想庇护侯莫陈利用,并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赵普则坚持要求诛杀侯莫陈利用,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7]651-652对于佞臣侯莫陈利用,赵普并没有考虑他与宋太宗的关系,而是以朝廷法度为虑、以百姓为虑,不惜顶撞宋太宗,最终将侯莫陈利用诛杀。赵普秉公执法,不惜触犯宋太宗,反映出其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以自己的仕途为出发点,这种担当精神值得借鉴。

三、结语

赵普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仅仅是小吏世家出身,却在宋朝初年的一系列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削夺地方权力、收复燕云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三度任相,是北宋初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赢得身前身后名,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功绩。

赵普受知于宋太祖,其住宅即宋太祖所赐,紧挨皇宫。宋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常召见赵普,待赵普若家人。宋太祖视赵普为左右手,事无巨细,常征求赵普的意见,还不时造访赵普宅第,在其家中饮酒议事,比如“雪夜访赵普”的故事中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赵普一生功绩的取得,离不开宋太祖的知人善任,更与其从青少年时代就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分不开。赵普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过,对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动荡有切身体会。他看清了藩镇割据对国家的危害,对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感到痛心,渴望国家统一强盛、社会安定。

树立了远大理想,还要为之努力奋斗。赵普能谋善断,精通吏道,与其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他出身于小吏世家,自小便有机会学习吏事,熟悉了官府处理政务的方法。赵普虽然早年读书不多,但在宋太祖的劝诫下,又加上自身重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和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他后来非常重视对知识的学习。即使身为宰相,赵普也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退朝后还能刻苦诵读圣贤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2]45,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学识大为长进,在奏疏中旁征博引,临政之时处决如流。

同时,赵普曾长期在幕府工作,经历了实际工作的磨炼,熟悉地方实际,对五代弊端十分了解,非常重视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经历锻炼了他以后治国理政的能力,且在工作中,他能够“不惮劬劳,夙夜匪解”[2]45,故一生取得了显赫功绩。

此外,赵普之所以能够长期担任宰相,并深得宋太祖宠信,与他忠心事君、忠于赵宋王朝、勤勉任事密不可分。赵普受知于帝王,身居高位多年,能够忧国忘家、忠贞许国,“节操有恒,始终无玷”[2]46。他还觉得自己“受宠逾分,富贵逼身”[2]44,多次劝诫亲属不要妄有希求,不为自己的亲属谋特权,至今值得称道。

猜你喜欢

赵普宋太宗宋太祖
德不配位的赵普
宋太祖“开门办公”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不可替代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