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
2022-11-23马德学王雪梅
马德学 王雪梅
(1.新平县老厂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新平 653406;2.新平县种子管理站,云南 新平 653499)
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距昆明市180公里,距玉溪市9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165.9m,最低海拔422.0m,2021 年年平均气温18.2℃,年最高气温35.8℃,年最低气温-0.9℃,年降水量1014.6 毫米,总日照时数2036.4 小时,无霜期330 天,立体气候明显。良好的气候条件,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发展反季蔬菜,种植早熟和晚熟品种。
近年来,新平县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规划为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逐渐形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开始显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产量产值稳步增长。新平县正发展成为云南省蔬菜生产大县和“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
1.产业现状
1.1 种植规模逐年增加
新平蔬菜种植品类繁多,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017年—2021 年各类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长,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生产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蔬菜产业扩面增效。2021 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7.26 万亩,产量40467.3 万公斤,产值61097.5 万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8.7%。2021 年种植面积比2017 年增14045 亩,增8.86%,2021 年产量比2017 年增4609.3 万公斤,增12.85%。到2025 年,全县计划实现蔬菜种植面积20 万亩,产量4.5 亿公斤,产值10 亿元。
1.2 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围绕打造优质、绿色、安全的高原特色蔬菜产业格局,结合新平县河谷高温区、半山暖温区、高山寒温区不同的气候特点,坚持山坝结合,优化布局,大力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生产。一是在海拔450—1400 米区间中低海拔区域:建设“粮菜结合功能区”,以推广“菜—稻—菜”轮作模式,主要发展冬春反季节蔬菜。以漠沙镇为主继续巩固发展苦瓜、辣椒、豇豆、秋葵、茄子种植;以老厂乡、新化乡、戛洒镇、水塘镇为主发展番茄种植。二是在海拔1400—2200 米区间中高海拔区域:建设“生态轮作区”,以推广“烟—菜—菜”栽培模式为主,主要发展夏秋季外销蔬菜和加工蔬菜;以平甸乡、古城街道、扬武镇、建兴乡、平掌乡为主发展花椰菜、甘蓝种植;以扬武镇、平甸乡、新化乡、老厂乡为主发展烟后豌豆、青菜种植。目前,水塘、漠沙等蔬菜主产区优势明显,冬早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品初具规模,市场认可度高,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全县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生产不断推进。
1.3 加工水平持续提升
支持小微企业开发苦瓜等特色深加工农产品,以东绿、凯添等公司为代表的蔬菜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蔬菜产品的分选、清洗、包装、预冷、冷链运输等环节日益走向规范,有效提升了蔬菜加工水平。前建成大型蔬菜冷藏库38 座,总库容59000 余立方。
1.4 增收地位日益突显
2021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7.26 万亩,实现产量40467.3 万公斤,实现产值61097.1 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7%,平均每亩蔬菜实现产值3539 元,蔬菜产业已成为新平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新平县在贫困地区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成为推进新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推器。
1.5 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新平县现有蔬菜生产经营主体38 家,其中企业21 家、合作社17 家;现有流转土地种菜个体户186 人、流转面积5663 亩,流转土地种菜企业6 家、流转面积1900 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 家,市级4 家。建成他拉等工厂化育苗基地12 个111.06 亩。
1.6 良种贮备力度加大
新平县坚持以良种推广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结合实际,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近几年,引进番茄品种谷雨天妃、博雅、艾粉三号、辣椒品种天椒、工业辣(印度317 类型4 个)、早美、线椒、二筋条、香辣等蔬菜新品种15 个,为品种的更新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条件
2.1 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平县国土面积422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94万亩,种植业面积91.69 万亩。全县辖4 镇6 乡2 街道办事处,有123 个村(居)委会,1459 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87513 户,总人口280455 人,其中农业人口216295 人。2021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2 亿元,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9 亿元,增长15.7%,农业增加值34.5 亿元,增长9.9%,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2.2 区位优势明显
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曼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也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交通节点,是滇中城市群发展连接临沧、普洱等滇西南地区的重要纽带。昆磨高速、大戛高速、永金高速在境内交汇,玉磨铁路、墨临高速、国道G323、G227 以及省道S215、S316、S224 等交通要道线横穿县境内且规划建设易门至新平高速公路、石板至S35 永金高速公路、石屏宝秀至新平大开门高速公路,与周边市县交汇贯通,往来昆明、玉溪、普洱、临沧等城市极为便利。便捷的交通区位,为新平蔬菜产业的外向发展,打造蔬菜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3 资源禀赋独特
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国土总面积4223 平方公里,境内海拔高差超过2700 米,立体气候明显,丰富的热量资源,多样的地形地貌,较强的土地复种能力,使得新平的各种时令蔬菜生产及供应具备突出的淡季补给能力,产品价格优势明显。
2.4 生态底色亮丽
新平县素有“滇中绿谷”“哀牢山中绿宝石”的美誉,是中国花腰傣之乡、“褚橙之乡”,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森林资源和生物种类多样,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国际候鸟保护基地,“哀牢山—磨盘山—红河谷”等人文自然景观令人惊叹;新平县气候宜人,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养生气候,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
3.存在问题
3.1 要素保障能力弱
在资金保障发面,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政府融资困难,加之增员增资等财政刚性支出增大,县级财政对蔬菜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减弱,不能有效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在土地保障发面,新版国土空间规划尚在“过渡期”,导致之前规划的部分农业项目难以落地实施;另外,随着耕地“非粮化”的严格管控,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集约化发展已成为农业产业规划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增大。
3.2 劳动力资源短缺
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技能的人员,但在新平的广大农村,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和具有一定技术的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蔬菜产业劳动力短缺,技术人力匮乏,成为制约新平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3 基础设施薄弱
新平虽气候、生物条件优越,但因地形地貌限制,地理交通条件落后,境内县道、乡道修建时间长、路况差,公路道路等级低,通行条件较差,对蔬菜流通的便利性带来阻碍。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栽培率低,抗灾害能力弱,采后处理设施不健全、损耗大。水利基础保障能力低,水利化程度不高,水利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及水利化程度指标较低,大部分蔬菜作物在枯水年产量和质量难以保障。集中连片土地较少,规模化流转效益不高;少部分流转的连片土地,受限于山区地势的影响,蔬菜生产农机化率较低。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社会发育水平偏低等同样成为制约新平蔬菜产业发展的短板。
3.4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蔬菜主产区乡镇专业技术农技人员缺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问题突出,基层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懂蔬菜、爱蔬菜的农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加之素质提升培育力度不够,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缺乏,直接影响到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落地落实。
3.5 农业产业链不长
县域内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总体规模小,且大部分管理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产品初加工能力配置不完善,精深加工能力薄弱,难以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无法及时合力配置市场资源,对落实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乏力。信息体系不完善,生产上盲目发展,蔬菜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4.重点措施
4.1 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全力争取上级财政、计划、农业和资金支持,持续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购买第三方服务,针对新平蔬菜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项目,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和决策机制,将蔬菜产业发展中通过社会资源执行更有效率的项目,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构建主体众多、资金来源充足、平台形态多样的良好局面,全面促进新平县蔬菜产业良性发展。
4.2 提高土地利用率
强抓政策机遇期,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政策资金支持,按照“干一批、储一批、消一批”的原则,逐年抓好土地整治项目的申报实施,合力利用好平坡、缓坡、山地利用价值,科学实施以耕地整理、土地开发为重点的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弥补用地矛盾。
4.3 推进基层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董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及营销的技能人才,切实满足县域内蔬菜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所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蔬菜产业土壤、气象和生态环境的研究,建立一系列特色蔬菜产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为科学精准推进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4.4 推进区域优化布局
充分发挥土地和气候资源优势,优化布局红河谷流域河谷农业区、绿汁江流域山地农业区。立体开发地热河谷、温暖山地、冷凉农林混交、高寒生态保护四个农业层,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和温凉地区夏季蔬菜。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发档期不同、特色突出的产品。建设特色优势区,强化新品种引进示范、新技术集成推广,增加特色高效产品供应。
4.5 推进规模化种植
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引进规模企业,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不断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集成推广适合我县蔬菜生产的农机具及栽培技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4.6 推进良繁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良种补贴专项资金的扶持,依托蔬菜种子龙头企业,开展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解决长期以来区域内蔬菜优良品种种子依靠外调、种子价格昂贵的难题,逐步实行蔬菜良种本地化繁育。加大蔬菜工厂化育苗步伐,以企业为依托,建设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为菜农提供价廉质优的壮苗,方便菜农合理安排茬口种植。
4.7 推进绿色化发展
从生产链、市场链着手,着力把新平蔬菜打造成全县绿色安全的一张新名片,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区域公共品牌。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涵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县123 个行政村(社区)100%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组织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申报注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并上线运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宣传。对蔬菜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无害处理,推动残膜回收利用机制,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大力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