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阳城镇红枣产业发展分析
2022-11-23孟海珍
孟海珍
(芮城县林业局,山西 运城 044000)
芮城县阳城镇是省、市、县有名的红枣产业大镇,是全国最大的屯屯枣生产基地。为了促进该县红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近期通过在阳城镇红枣产区深入了解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座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红枣产业生产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红枣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1.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阳城镇地处芮城县城西25 公里,是一个丘陵山区乡镇,全镇以农业为主,现有17 个行政村,106 个自然村,农业户口13148 户,农业人口39748 人,国土面积16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486 亩,其中水浇地15000 亩。
1.2 红枣生产及收入情况
全镇现有红枣面积近4.5 万多亩,成龄树达160 万株,2020 年红枣产量达2200 万公斤。主要分布在常村、阳城、东任、西任、翟家、阳祖、东风、阳干、江口、新村、胡营、北里等村。红枣已成为全镇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2020 年红枣产业产值达1.5亿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03 亿元的37%,全镇人均红枣一项纯收入2800 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5335 元的52.48%。
阳城镇盛产红枣,历史悠久,相传阳城大枣又名屯屯枣,枣大、肉厚、味甜、品质好是历代百姓贡奉给帝王的礼品,已列入全省十大名枣之一。鲜枣晒成红枣呈深红色,皮薄肉厚,肉润如油,糖丝长亮,含糖量36%以上,含维生素丙达480.2 毫克,属食疗滋补佳品;鲜枣经过选料、煮枣、反复熏制、分级加工成乌枣(也叫熏枣),外形呈圆形,色泽乌紫明亮,花纹细密,带有特殊的香甜味,除保留红枣的各种维生素A、C、D 及铁、硒,微量元素外,并具有补脾、健胃、益气、肺气活血和降低胆固醇之功效,同时还有散寒祛风防治风湿类疾病的药用价值,是东南沿海地区妇女生孩子坐月子所常用的滋补食品之一,长期食用可治病强身,延年益寿,产品销售台湾地区并出口东南亚;鲜枣经过取核、转化糖、煮枣、烘干等工序加工成糖枣,色泽鲜嫩、黄亮透明、桂花香味浓郁,不仅吃起来香甜可口,酥软适宜,而且具有润肺、益肾、活血之功能,该产品曾被选为省优质产品,并出口日本等国。阳城红枣属保健食品,人称“吃了阳城枣,人旺血旺精神旺”“一天三个枣,健康不显老”。
1.3 红枣加工及销售情况
1.3.1 产品加工
阳城镇红枣加工分成三块:一是乌枣加工(即薰枣加工),全镇2020 年有乌枣加工点72 家,加工量4000 吨,每加工1 公斤乌枣需青枣2.5 公斤,可消化鲜枣1000 万公斤,占鲜枣总产量45.5%,每吨平均售价16000 元,产值达6400 万元。二是糖枣加工,2020 年全镇有糖枣加工点15 家,加工糖枣总量2000 吨,按每公斤糖枣需鲜枣1.5公斤计算,加工糖枣可消化鲜枣300 万公斤,占鲜枣总产量13.6%,每吨售价9000 元,糖枣产值达1800 万元。三是烘制干枣,全镇共烘制干枣250 万公斤,每公斤干枣需鲜枣2 公斤,消化鲜枣500 万公斤,占鲜枣总产量22.7%,干枣平均每公斤售价为11 元。干枣产值达5500 万元。此外,鲜枣销售达400 万公斤,占鲜枣总产量18.2%,每公斤售价3.2 元,产值达1280 万元,从近几年来的加工销售情况来看,红枣产业发展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1.3.2 产品销售
阳城镇红枣销售有两种途径,一是本镇枣农给外地客商组织货源,由外地客商驻点外销。另一种形式,由本地经纪人直接外销。据调查,阳城镇是全国最大的乌枣加工基地之一,全镇乌枣产量占全国乌枣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产品通过浙江路桥东南副食品批发市场,经过分类包装一部分销售浙江义乌、台州一带,一部分进行大量批发,销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浙江市场批发价每吨2 万元,比产地每吨的1.6 万元高出0.4 万元。据调查了解,2020年乌枣加工商由于枣区未受天雨打扰品质好,且鲜枣收购价低,都挣了钱。阳城红枣在每年10 月底就进入销售的旺盛期,到农历春节前基本上销售完毕,阳城镇枣农对发展红枣产业充满信心。
红枣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阳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全镇红枣收获季节每天动用汽车20余辆,农用三轮车500 余辆,在收获及加工的40 天黄金时节内,运输业收入达400 余万元;二是促进饮食服务业的发展。红枣收获加工季节,阳城镇15 家餐饮馆和10 家夜市摊点食客爆满,日用餐人员达3000 余人,40 天时间饮食服务业收入达360 万元;三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全镇72 个乌枣加工点,15 个糖枣加工点,每个点需要加工劳力至少25 人,为全镇2175 个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按每人每天劳动平均工资90 元计,前后劳作40 天,每人收入3600 元,全镇仅此项劳务收入达783 万元。四是为本地枣商贩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全镇枣商贩每天交易额达50 万公斤鲜枣,每公斤0.06 元提成,每天可收入3 万元,全镇红枣商贩年提成费收入达60 余万元。红枣收获季节,各相关产业,可使阳城镇农民增收1603 万余元。实践证明,红枣产业是阳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阳城立足本镇实际,促进农民增收的明智选择,也是十三五未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重要保证。
2.发展红枣生产的基本做法
2.1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确立了“兴枣富民”的发展思路
镇党委镇政府结合镇情,把红枣产业做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一任接着一任干,狠抓红枣产业不放松,抓住县委县政府将阳城红枣观光旅游循环圈建设列入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三大经济循环圈建设的良好机遇,做强做大红枣产业,提出了奋战三年,实现一户一枣园,建设山西省红枣大镇的目标,广泛动员群众,实施兴枣富民战略,促进了红枣产业的迅猛发展。
2.2 花大气力,建设优质红枣生产基地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阳城红枣观光农业旅游循环圈的总体思路,根据本镇镇情,综合土壤、气候等各方面有利因素,确立了以常村、阳城、翟家、阳祖、西任、东任六个村为重点的优质红枣基地建设。常村有1000 余人,耕地面积4000 亩,枣树面积已经占到耕地面积的80%以上,加上沟涧枣树,红枣面积达到4850 亩,全村有枣树10 余万株,人均拥有成龄枣树60 余株,2020 年产枣达485 万公斤,人均红枣收入4000 元以上;阳城村由阳城、尧村、南韩、北韩四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3011人,耕地面积5600 亩,红枣面积达到4500 亩,红枣收入753万元,人均收入3000 元以上。
2.3 示范引领,抓好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社建设
全镇成立了华兴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社、千户果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社、金星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社、富源根红枣专业合作社等红枣专业合作社14 家,注册了“共赢”“晋福兴”商标品牌,促进了枣业生产的发展。其中华兴红枣专业合作社以红枣加工销售为重点,已联系加工商20 家,联系销售商25 家。2020 年,加工乌枣1600 余吨,加上为客户代销1200 吨,共销售2800 吨,产值达4000 余万元。千户果红枣专业经济合作社以为枣农传授红枣栽培管理技术,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为主导,积极创办庄稼医院和农民技校。加强对枣农的科技培训,共培训枣农3000 余人,组织对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金星红枣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00 户,下辖富荣枣业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干蜜枣为主,年加工干蜜枣1000 吨,每吨平均售价9000 元,经济效益1000 万元。
2.4 依靠典型带动,发挥示范作用
全镇共培养红枣典型示范户15 家。常村村民张建虎,全家两口人,8 亩枣树,亩收入8000 元,年收入6.4 万元;村民张晓波家有6 口人,有枣树20 亩,年收入12 万元;南韩村村民张作仁,有枣树9 亩,亩收入6000 元,年收入达5.4 万元。镇党委政府用这些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使全镇红枣年收入达2 万元的户增加到2000 余户。
2.5 组建网络,抓科技推广
镇党委政府根据枣区实际,建立了红枣三级培训网络,聘请运城市林业局原红枣中心主任杨自民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每年通过三级网络培训的枣农达5000 人次以上。他们还组织枣农到太谷、盐湖区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的红枣管理技术。今年年初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 余万元实施了3000 亩红枣丰产示范园建设工程,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与此同时,大力推广设施红枣工程,进行了红枣园搭建遮雨棚试验,设施红枣大棚面积达到100 亩。通过科技推广培训,大大提高了枣农的科技意识,促进了枣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目前全镇红枣有机认证面积1.1 万亩,绿色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2.6 万亩。2009 年10 月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由阳城华兴红枣专业合作社参展的“阳城苹果枣”获“金奖”和“最佳畅销产品奖”两大殊荣。
2.6 招商引资,抓加工升值
全镇拥有糖枣加工15 家,年加工量达2000 余吨。销往郑州、上海、广州各地。加工乌枣72 家,年加工量达4000 吨。乌枣主要吸引河北、山东等地客商,来阳城枣加工,销往台湾、香港及东南亚。2010 年以来,我省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天之润枣业公司已落户阳城,该公司已建成干枣生产线、枣豆奶粉生产线和乌枣加工园区,正在安装红枣浓缩汁生产线,成为运城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7 搞好服务,优化枣业发展环境
镇党委镇政府发布了维护红枣购销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欺客扰客行为的通告,各村在占地、用房、运输等方面为枣商提供优惠便利条件,得到枣商一致好评。
以上七条措施使枣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枣业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1 红枣产业链条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枣的精深加工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枣业加工,局限于制干、熏枣、蜜枣,精深加工企业如枣片、枣精、枣素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天之润枣业才开始试生产,正在全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红枣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还没有达产达效。
3.2 红枣管理及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枣农对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认识有差距,造成了管理粗放的现象,对绿盲蝽象等病虫的防治技术和红枣花期坐果、成熟期遇连阴雨防裂果等技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
3.3 专业合作社没有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枣业合作社在与枣农利益结合上还有一定差距。
3.4 加工规模小、设备简单,卫生质量食品安全有待于改进。特别薰枣加工场地需统一规范,改进传统加工方法。
3.5 阳城红枣的知名度有待提高,缺乏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
3.6 红枣生产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4.对红枣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红枣产业发展上,阳城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兴枣富民”的宏伟目标。力争奋战三年,到十三五未全镇红枣面积发展到5 万亩,年总产量达到3000 万公斤,红枣总产值达到2.5 亿元,全镇年人均红枣一项收入达到4000 元,建设全省红枣大镇,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几件事:
4.1 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基地规模
建议市、县政府对阳城镇红枣观光农业旅游循环圈建设在政策扶植上、资金使用上、项目投放上给予支持。循环圈内目前道路已基本硬化到位,路沿石铺设已接近一半。在基地建设上,再发展粮枣间作0.5 万亩。在循环圈建设上一是搞好大小循环圈个别路段的拓宽,特别是西焦桥的改造拓宽,完成循环圈路沿石的铺设。二是搞好循环圈的绿化美化,栽植花草冬青带。三是搞好沿循环圈各村的环境卫生整治,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实施,建设美丽村庄。四是循环圈景观台周边建设,在常村和永胜村建设两处红枣观光景观台,建设常村枣文化画廊和采摘园,建设农家休闲僻暑夭洞和农家乐。五是在东任村口和集镇北街口建设两座红枣大镇宣传门牌,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真正使阳城镇红枣观光农业旅游循环圈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成为芮城县西部集经济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亮点工程。
4.2 继续搞好科技培训,提高枣农管理水平
继续发挥红枣三级培训网络的作用,聘请高级红枣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加大培训力度,年集中培训5 次以上,培训5000 人次以上,大力推广红枣防裂果新技术,继续进行枣园搭建遮雨棚试验,力争今明两年发展设施红枣大棚500 亩。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好红枣丰产示范园区建设工程,依靠科技推动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
4.3 发挥专业经济组织的优势,延长红枣产业链
目前已建红枣经济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新建的经济合作社要承担起对枣农的技术培训、田间管理、产品销售等重要职责,依靠科技促进红枣产业优化升级。要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组建红枣销售集团,壮大经纪人队伍。
4.4 培育优势企业,提高加工水平
三年内建设两家大型乌枣加工企业。依托华兴红枣专业合作社和天之润枣业,扩大加工产品规模,创新加工工艺,严格按照食品卫生
4.5 进一步提高传统加工干枣的技术
建设红枣晾晒场地,改进红枣烘干工艺,真正使红枣品质上档次,以优质红枣满足市场需求。
4.6 打造阳城红枣品牌,实现枣业可持续发展
阳城镇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搞好“中华红枣第一镇”大型推介宣传活动,举办红枣文化节、采摘节,以红枣产业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文艺演唱会和书画展览,提高阳城红枣知名度。建立阳城红枣网站,进行招商引资、技术交流、产品营销,注册山西芮城阳城乌枣商标。建设大型阳城枣业交易专业市场,集运输、餐馆、营销为一体,为枣农及全国各地枣商提供优质服务。组建阳城红枣销售集团,壮大红枣经纪人队伍,使阳城红枣销往大江南北,走向世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红枣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红枣生产基地,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