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2-11-23张珍
张 珍
(河南省永城市农业农村局,河南 永城 476600)
1.小麦栽培管理的重要性
小麦的栽培管理对于小麦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全面掌握小麦种植知识,在合适的季节进行播种,掌握小麦灌溉、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保障小麦正常生长,小麦的产量才能够得到质的飞跃。小麦通常在秋末播种,春季是小麦返青生长的重要季节,而部分小麦主产区春季雨水较少,甚至干旱严重,所以需要对小麦进行适度的浇灌,以保证种植小麦的土壤水分充足,促进小麦返青拔节、更好生长。春季也是小麦等农作物容易发生病虫害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要重点关注病虫害的防治,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时,要注意用量的控制,严格遵守药物监管局的相关规定。在种植小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深耕密植的方式,加强小麦对疾风的抵抗力,还要对小麦周围的杂草进行定期处理,保证小麦对营养的吸收。
2.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意义
2.1 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效益
通过不断推广和应用改良的小麦品种和栽培技术,可以增加我国小麦的总产量,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小麦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品质,增强小麦活力和适应性,增强小麦种子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提高小麦品质
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可显著提升小麦品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借助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方法,有利于增加小麦籽粒的营养物质,实现小麦种植精细化管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3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连接科研部门和农民的载体,在小麦栽培技术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在组织和协调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积极的示范推广和科学技术培训,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各种技术措施的整合,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农业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意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小麦的生产数量及质量,会受到种子质量的影响,因此,在种子选择时,要根据当地的特性及气候特点对种子进行选择,选择最适合当地生长的小麦种子,保证种子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及综合性。在种子的种类确定以后,还要在晴天对种子进行晾晒,来保证和提高种子的活性,提高成活率。在整个晾晒过程中,要将种子中的一些杂质,和具有病虫的颗粒进行剔除,保证种子的纯净度能够保存在98%以上。同时,为了降低种子病虫害的产生率,还要做好种子和药物的拌和工作。
3.2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灭茬还田工作。播种前严格按照25 ~30cm 的标准进行深耕,同时予以旋耙,确保地块平整。免耕田块应按照15cm 的标准进行2 次旋耕;麦田连续免耕3a 后,需按照30cm 的标准实施深耕或深松以打破犁底层。整地时配合施用基肥,借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促进肥料利用效率提升,施肥量应根据小麦生长需肥规律以及土壤肥力数据等计算,确保基肥施用科学合理。淮安地区稻茬麦基肥为45%复合肥450kg/hm2+尿素270 ~300kg/hm2,早茬麦基肥为45%复合肥450kg/hm2+尿素225kg/hm2。
3.3 不断创新种植模式
要想保证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小麦,首先要做好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在保证小麦健康生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种植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其中对小麦健康生长影响最大的是在同一片地域反复种植小麦,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及各种养分失衡,并且病虫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就会产生依赖和抗药性,病虫害的为害会加大,且大大提高发生率。一般同一片土壤种植小麦,要保证时间控制在3 年及以下,因此可以将3 年期限当作一个间隔,在这一时期种植大豆、花生等其他作物来替换小麦,以保证土壤的水分及各种养分达到一种平衡,为小麦的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有效的预防病虫害的种植方法是在种植一茬小麦后,进行作物替换,以保障土壤的各方面性质,同时也能够避免单一作物带来的弊病,丰富作物种类。此外,精量播种也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利用这种种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植株的产量,同时如果在种植过程中能够与温度控制结合,利用播种深度等技术,能够使产量得到最大化地提升。
3.4 施肥
只有土壤具备充足的养分,才能够保证小麦良好的生长发育。一般来说,使用有机化肥,小麦分层施肥,以不断培肥地力,满足小麦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要。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每亩小麦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kg,纯氮7-8kg、五氧化二磷7-8kg 和氧化钾5-6kg作底肥。根据土壤状况施追肥,当土壤0-20cm 土层内速效磷含量在5-10mg/kg 以下时,没有施底磷肥或施磷肥不足的情况下,应尽早追施磷肥,最好在冬前追施,或返青期追施,并以氮、磷混合追施,氮磷比例以1 ∶1-1 ∶1.5为宜。
3.5 合理灌溉
小麦播种后,应做好相应的田间灌溉工作,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但应结合当地实际降水量,合理制定灌溉方案。合理灌溉还能确保土壤温度适宜,避免小麦因低温被冻伤。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灌溉在小麦两叶一心期进行;第二次灌溉在之后的4d ~6d 进行,以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第三次灌溉时间稍晚,应结合土壤水分条件、小麦生长状况和降水条件进行多次灌溉,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3.6 苗期管理
一是除草。冬前杂草自身的耐药性较低,应在冬前冷空气下降前选择适当时间进行除草。一般来说,小麦在四叶期且日均温5℃以上即可进行化学除草,全面清除田间禾本科、阔叶类杂草。二是冬灌。利用封冻水实施浇灌有助于增强小麦整体的抗冻害和抗旱能力,同时减少病虫害出现概率。越冬水浇灌完成后第一时间进行镇压,以实现保墒防冻的目标。
3.7 中期管理
在这一阶段小麦的生长速度最快,拥有十分显著的生长趋势,因此加强对中期的管理对小麦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要加大对水肥管理的重视,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提高麦苗的光合速率。追肥工作一般采用尿素,同时追肥工作的最佳时间是降雨过后。若当地环境较干燥,浇水工作和施肥工作还要同步进展,保证麦苗的生长拥有充足的养分供给。
3.8 春季田间管理
春季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锄划和水肥规划调和。中耕锄划,指在春季小麦幼苗生长的旺盛期,即将拔节之时,对其进行一次深耕,以保证小麦在土壤中可以吸收到充足的养料和水分。水肥规划调和具体指的是,对于肥力较低的土地,在麦苗起身到拔节前期追肥,提高土壤肥力,确保麦苗春季更好生长。对于肥力较高的土地,麦苗返青期实施水肥控制,加强麦苗生命力,提高麦秆强度,可以避免倒伏现象的发生。
3.9 后期田间管理
在小麦后期管理中,要重点关注小麦的根部和麦穗,注重对小麦田的灌溉,做好旱涝灾害的预防措施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小麦田的灌溉要根据当地气候状况,有些地区春季雨水较少,应随时关注土壤含水状况,及时灌溉。
3.10 肥水管理
小麦进入灌浆期应避免单一实施灌溉,在灌溉的同时还应配合叶面追肥,通常可选择1%~2%的尿素溶液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2~3次,每次间隔7d左右。同时,做好抗旱排涝工作,确保田间土壤水分适宜,及时清理排出积水。
3.11 及时收获
收获时间也会对小麦的品质产生影响,提早收获会降低小麦的养分含量,因此,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小麦收获时间,适时收获是小麦高质高产的保证。最合适的收获期是从蜡熟结束到成熟结束,如果收获太晚,不仅容易掉粒、折穗,下雨时小麦在穗上也容易发芽,还会降低千粒重、容量质量和面粉产量。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小麦收获普遍采用收割机,它既能保证收获的纯度,又能在进行机械化清茬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联合收割机用于直接收获时,应在蜡熟期结束至完全成熟期期间进行,留种麦田应在完全成熟期收获。同时,要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及时催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小麦的病虫害防治
4.1 防治方法
在小麦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从选种阶段开始,要选择对病虫害等抵抗性较强的品种,同时还要保证所选择的种子质量,避免携带病菌和病虫卵。种植工作开始前还要对种子进行包衣,来提高出苗率,同时要完善整地工作,可以利用深耕的方式来起到对深处虫卵破坏的目的,进而为小麦的出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病虫害治理的3种主要方式分别是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其中物理防治是一种对小麦的品质及生态影响较小的一种防治技术,一般利用田间管理及防治诱虫灯等方式来起到防治目的。物理防治是利用病虫害的一些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从而提高出苗率。
4.2 防治时期
小麦不同生育期产生的病害也不同,因此防治方案的制定也应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调整,以确保防治效果,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质量。纹枯病和其他病害是小麦播种过程中最可能发生的病害。这时,可以用种衣剂来控制它们。可制备吡哆酮溶液以控制小麦生长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植物病害。同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化学防治,有效减少抽穗期和灌浆期病虫害的危害。
4.3 小麦生长中最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4.3.1 蚜虫,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病虫害,其中蚜虫是严重影响小麦生长的一种病虫害。小麦灌溉时期是蚜虫病虫害的多发时期。一般可采用3%啶虫脒乳油,每亩用量15-20ml 进行蚜虫的防治。
4.3.2 白粉病,白粉病在小麦身上较为常见,一般发病特征是,小麦叶子上具有圆形的病斑,随着小麦的长大,这些病斑会更加严重,对小麦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梅雨季节是白粉病的多发时期,而且还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危害面积较为广泛。白粉病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的升高,对小麦的侵害也愈来愈严重。这种病虫害对小麦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4.3.3 锈病,病发病特征是,小麦叶子上有类似铁锈的斑点,随着小麦的生长这些铁锈会愈演愈烈,对小麦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锈病一般是在比较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发生的,也能够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在夏季的雨季来临之时,这种病情到达高峰。一般通过挑选出具有抗病毒性的品种进行播种,从而减少锈病的发生。对空气湿度进行密切监测,合理实施调节手段,也能够有效地降低锈病的发病率。
4.4 农业方面
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农业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加强农民防治病虫害的学习教育,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使其能及时辨识各类病虫害,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方式,遏制病虫害的蔓延。②结合天气、地势、土壤、气候等条件,科学选种,选用适应本地特点的抗病虫害种子,从根本上提高抗病虫害能力。③播前晒种,能杀死部分病虫,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发生率。④恶化病虫生存条件,增施有机肥,深翻土壤,合理晾晒土地。
4.5 生物防治方面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利用和调节自然界中的天敌生物来控制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是未来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目前,小麦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已取得很大进展。例如,荧光假单胞菌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芽孢杆菌用于防治小麦纹枯病,麦田中的瓢虫、蜘蛛、蚜虫蝇、沙蝇和蚜虫茧蜂用于防治小麦蚜虫。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农药用量,注意保护病虫害天敌,形成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
4.6 化学防治方面
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害。一般采用浸种、拌种、毒饵、喷粉、喷雾和熏蒸等方法。其优点是收效迅速,方法简便,急救性强,且不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结合病虫害种类,利用相应的化学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还要注重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用化学药物进行浸泡使小麦种子上附着一些药物,这些药物会随着小麦种子的发育一直发挥作用,从而保护小麦种子的健康生长。
5.提高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水平
小麦种植人员应积极学习宽窄行播种、深松深耕、植保无人机等相关技术,加快对农机产品的认识和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指导,学习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目前,我国出台了“先建设后补充”的操作规程和补贴、“三区建设”和技术服务等惠民技术指导政策,帮助农民提高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水平。
结论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分布范围较广,在主要农作物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小麦的生长环境、气候类型以及土壤土质的不同,生长出来的小麦品种、质量、产量都有些许差别。多年以来,我国小麦面临着折穗、落粒、病虫害等危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农耕模式以及小麦种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培育优良的小麦品种,探究小麦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小麦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小麦种植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