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润心 培育科学精神
——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关爱他人”为例
2022-11-23苏元平
苏元平
(尤溪第一中学文公分校,福建 三明 365100)
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之一,具体包括批判质疑、创新探究、求真务实等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1]本文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关爱他人”教学为例,意在对初中道法教学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进行探究,找寻培育科学精神之良方,引导学生敢于、善于质疑,勇于、乐于创新,求真务实,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
一、生活化导课,为培育科学精神奠基
新课导入是开启课堂华彩乐章的序曲,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普遍采用回顾旧知导入。基于培育科学精神目的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导课,应建构贴近学生的生活化情境,以“问为‘导’”,“导”为手段,“入”是目的。学生带着疑问登堂入“课”,在新课伊始即进入积极的思考模式并顺利过渡到新课学习。
生活化情境导入法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热情饱满地参与课堂活动,明白“科学源自生活”的道理,又为学生课中思考问题、剖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关爱他人》新课前,结合社会热点设计该课导课环节,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地自然过渡本课学习。
[情境一:“扶不扶”]上学路上小闽看到有老人摔倒。
问题:你会怎么做?
本课建构的导入情境,并不只为引出新课课题,而在于借助情境结合问题引发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对身处困境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懂得关爱他人是每个人应有责任,从而初步具备行为判断能力,为培育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二、矛盾中选择,引导批判质疑
社会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选择并非简单的“非对即错”,如不加辨析全部接受或全盘否定,就会失去原则与标准,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怀疑意识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素,培育科学精神就是要让“质疑”走进课堂,思考思辨,理性批判,不轻信别人结论,不迷信权威。理性思考,学会用科学的、符合正常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敢于批判质疑,培养缜密的思维品质。
因此,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要通过搭建平台,设计“能有想法并愿意表达”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自我思考和多元思考,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培养思维全面性和辩证能力,达到培育科学精神的目的。
如对该课中关爱的必要性和要求的学习中,笔者以自媒体求助方式设置情境,结合问题串展开教学。
[情境二:“帮与不帮”]正在上大学的校友患重病,通过公益平台求助,同学议论纷纷,小闽很困惑。
问题1:我不认识他,要不要帮?
问题2:我爸爸说我还小,没有能力帮他们,认为献爱心是长大后的事。爸爸说的对吗?我该怎么办?
问题3:同学们积极踊跃奉献爱心,有人要求平台按捐款金额排名公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科学精神应该指向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此处针对“关爱他人的价值”内容的学习,借助“帮与不帮”的情境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1,站在不同立场阐述“帮”的理由和“不帮”的原因,辩证分析后,学生自主建构“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关爱有利于人际和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知识,给学生提供正能量的指引,引导向上向善。又在思维碰撞与冲突中,通过例证、分析、对比、归纳、概括以解决问题2 和问题3,认识到“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只要能为人排忧解难就是一个友善和值得称赞的人”,从而掌握“关爱的艺术”知识。引导学生对类似问题2 中爸爸看似正确的错误观点,不“人云亦云”,在敢疑、善疑中,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在批判质疑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全面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将唯物辩证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思想落实于教学,培养学生用系统、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同时,增强价值判断能力,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讨论式参与,增强创新意识
讨论或者辩论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讨论时的心理自由,引导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讨论,在激烈的思维碰撞,培养求异思维,点燃创新的火种。
该课学习关爱策略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交流中发现思维的亮点,找寻解决疑难的途径。
[情境三:“怎么帮”]小闽把300 元压岁钱交班主任,请他帮忙把钱转捐助平台账户,可班主任没有立刻转账……
问题1:班主任为什么没有立即转账?直接转账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问题2:如何保证捐款安全?
问题3:关爱他人我有妙招。
结合情境设计3 个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从网络生活的特点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分享关爱他人的奇思妙想,通过小组讨论,不仅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这一知识,理解“关爱他人要学会自我保护”的道理,而且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在这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
四、实践性延伸,培育求实品格
思想政治课强调科学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最大特点,核心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墨守成规。
思政课教学要求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就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认认真真,对成绩不夸大其词,做到实事求是。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抛弃花哨的教学活动形式,建构切实有用的高效的课堂,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利用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和检验求实品格。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涵养求真务实品质,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拓展延伸]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社会成员关爱他人的情况问卷调查表,并开展问卷调查
本活动是“关爱他人”一课布置的作业,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后延伸,旨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调查,深入社会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客观现实与主观臆想的差距,从中受到教育。同时,检验学生对待实践活动的态度,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完善品德结构,切实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培育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中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课堂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让学生远离死记硬背,成为充满思辨魅力和思想活力的课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