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粮食问题研究综述
2022-11-23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 李 燕(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而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抓牢粮食安全,是当前极端重要的任务。因此深入研究战时粮食工作,总结其丰富的经验,对当代粮食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系统梳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粮食研究,分析其优点与不足,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粮食问题的研究。
一、宏观视角:解放战争时期粮食问题的整体性研究
从宏观视角来看,学界专门从解放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去考察粮食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少的,除了有关粮食问题的通论性研究外,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二是以国民政府作为研究对象。
(一)解放战争时期有关粮食问题的通论性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的挖掘,学者们研究的深度广度均有所拓展,涌现出大量贯穿各时段的有关粮食问题的通史研究,其中有很多涉及解放战争这一时期。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编的《中国农民负担史》[1]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负担为主题,对解放区的财粮供给、公粮负担、税收负担等展开详细的论述。许宗仁的《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2]和张培刚与廖丹清的《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3],则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了这一时期粮食工作的概况。但这些著作大多着眼于全国,并未对解放战争时期的粮食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粮食研究
以中国共产党为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农民动员的方面,强调其对促进生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重要性。林全民、余青云[4]从土地改革的角度,论述土改对提高农民生产、支前积极性以及为中共的军事力量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的重要意义。邓国军[5]从农民教育入手,认为围绕土地革命、支前参战、发展生产对农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发农民革命热情,保证战争时期人力物力的支持。
(三)以国民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粮食研究
学界以国民政府为研究对象,大多倾向于对粮食危机和粮政方面的研究,旨在全面揭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但是关于粮食危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个案为研究内容,较少地关注整体性的研究。因此整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粮政方面,张绍铭[7]以国民政府的粮食政策和官员贪污行为为研究对象,解读国民政府粮政和相关制度的变迁以及其对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窥视国民政府最终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马军[8]也对国民党政权在沪粮政的规律和实质进行探寻,着重论述反映其导致的社会政治后果。
二、微观视角:解放战争时期粮食问题的局部性研究
从目前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粮食研究来看,相比于宏观,学界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也更细化,专题、区域性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粮食征收、粮食仓储管理及粮食支前等方面。
(一)粮食生产研究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解放战争时期粮食生产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大多数学者以中共促进粮食增收的措施为侧重点,以“政策——效果”为研究模式。一方面是对粮食生产的系统性研究,多以某一区域为着眼点。其特点多以中共的各项政策为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粮食增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例如贺加贝[9]以辽西解放区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中共为促进粮食增收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的改进、生产中的互助合作以及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防治举措,探究其对辽西粮食生产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具体到某一粮食增产措施的研究,荆蕙兰和林木[10]从中共领导东北解放区农民探索农业互助合作入手,认为采取组织小组、奖励典型与发放农贷等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还支援了战争前线,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二)粮食征收研究
关于粮食征收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共粮食政策和效果。例如葛凯丽[11]重点探讨了豫皖苏解放区征粮过程中中共对出现的干部贪污、隐瞒包庇、粮食浪费等问题的解决,认为通过粮食征收不仅有效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还重建了乡村政权。而且,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从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心理等角度探讨粮食征收负担对农民的影响。邓广[12]以山东解放区为研究对象,论述中共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先“强征”后“减免”和灾荒时反哺农民的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民生,救济百姓。还有相关学者还原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代雅洁和杨豪[13]从“区域”的视角,探讨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面对征粮之困境进行的实践,强调了征粮干部对革命区域流动性的促进。
(三)粮食管理研究
关于这一时期粮食管理的研究,一是关于粮食价格的研究,大多以战争背景,探究战争与粮价的内在关系。例如袁文科[14]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为切入点,分析东北粮价,从而揭示战争对粮价催升的内在关联性。二是关于粮食危机的研究,刘才[15]以湖北粮食危机为例,论述了国民政府所采取的对策,揭示了粮食供应背后国民党统治所存在的问题。许欢[16]以革命与救济为线索,对1946-1949年上党地区的灾荒救济进行深入研究,论述了长治上党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急赈救灾、生产救灾、积极防灾等措施,使广大群众摆脱了困境,提高了群众对党的向心力。
(四)粮食仓储及运输研究
李丽杰[17]将粮食仓储建设与粮食运输相结合,就四川省战时粮食仓储及运输进行了论述,在考察田赋征实仓建设的基础上,探讨此时期以仓储为中心的粮食物流规律。吴明怿[18]则以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区的粮食运输研究对象,从运输工作的困难性入手,通过对运输具体步骤的详细论述,包括机构设置,组织管理以及运输工作中劳务人员的供给问题,从最后取得成效等方面,呈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是粮食运输工作顺利完成的精髓所在。
(五)军粮供给研究
军粮供给一直以来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其研究成果丰富,角度也多样。一是从军事物流学的角度,陈佳[20]以华东部队军粮供应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为线索,论述了华东部队军粮的需求预测、筹措、仓储、运输与前线配给等环节的运转,展现了中共强大的协调运转能力。二是从战役的角度,着重论述解放区对军粮的供给。夏洋[21]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对山东解放区军粮的准备工作以及供给、调整和运输展开论述,展现了山东人民对淮海战役的贡献以及在解放战争中支前的典型性。三是从人民支前的角度。张伟杰[22]对河南省支前展开深入研究,其中对筹粮方法和运送方式等详细论述。粮食支前作为支前工作的重要部分,虽都有涉及,但篇幅较小,也没有深入研究。而张红云[23]则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来考察支前民夫,对中共对于支前民工的整训展开研究,其中也涉及粮食运输过程中对民夫的动员与管理,其角度十分独特,充分展示了中共乡村革命动员的真实复杂。
三、研究现状总结
总的来说,学术界目前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粮食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其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就研究角度而言,呈现多样化。虽然大多数以“政策——效果”为研究模式,但也涌现出一些角度新颖的研究成果,比如以群体为角度对征粮干部的研究,以农民负担为线索对粮食征收的研究。其范围缩小了,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精细。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大胆借鉴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军事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个体和群体心理入手研究粮食征收,考察中共革命动员策略以及农民负担情况,更加关注农民的内心诉求。从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支前民夫,讨论如何对粮食运输等民夫的管理与组织。还有学者借鉴军事物流学相关知识,考察了华东部队的军粮供给系统。心理史学方法和跨学科史学方法在粮食问题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综上来看,近年来,学界对解放战争时期的粮食问题关注度有所提升,研究成果也正逐年增加,但我们应该看到研究中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第一,从宏观视角来看,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学界较多地关注某一问题的研究,对解放战争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粮食政策或发展脉络或经验总结的研究几乎没有,而且相关著作方面的研究也都是针对近代或没有时间界定的粮食研究。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粮食研究多以片段化的研究呈现。可见,学界缺乏对这一时期粮食问题的整体特征的把握。加强系统性研究,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粮食供给的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为当前的粮食工作提供借鉴。
第二,从微观视角来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一方面多为区域性的某一粮食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山东、东北地区的研究,造成重视对某一区域的局部特性的呈现。另外从近年来的趋势看,学者们更加关注对粮食生产、粮食征收、军粮供给的研究。在某些方面,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比如粮食运输方面的研究,人民支前、军粮供给方面均有涉及,但仅仅是其中一部分,针对性的研究十分少。充分挖掘史料,细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彰显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具有重要意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问题一直是事关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下,学界对粮食问题更加关注。总之,通过微宏观两方面的梳理与总结,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角度更多样,研究方法更独特,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应正视不足,进一步丰富已有的研究,不断挖掘新的研究领域,密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做好新发展阶段我国粮食工作增添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