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职业培训学校思政课程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
2022-11-23姜东贤
姜东贤
(山东省莱州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山东烟台 261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内涵层面来看,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都提倡精益求精及劳动光荣,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职业院校是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思政课程则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应有之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围绕着工匠精神与职业培训学校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可行性、有效路径等展开思考探讨,以期推动职业培训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一)爱岗敬业
一般来说,从业者对所处岗位的热爱程度决定了其工作成就及工作态度,“干一行,爱一行”便是如此。通过跟踪调查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知,现代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忠诚度、热爱程度等较为重视,若学生对自身工作热爱程度不足,那么当企业所提供薪资与自我预期存在差距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离职或跳槽。鉴于此,工匠精神与职业培训学校思政课程的融合要重视爱岗敬业理念的渗透,引导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选择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保障工作的稳定性。
(二)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内企业需要紧随时代潮流,改变以往单纯规模发展的局面,向“中国智造”这一高质量发展形态转变,确保本企业在与各国际企业竞争时具备优势。为此,国内企业应在产品选材、产品生产、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投入更多的关注,使得产品本身质量高、售后服务水平高,这样才能维持消费者的忠诚度,将企业做大做强。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把关,也需要各部门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贯彻“精益求精”的理念,锤炼并完善产品细节。可见,教师对学生精益求精品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应聘者的录用标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专注执着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部分职业培训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后出现了工作热情不足、事业心弱、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制约其职业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专注执着能力缺失。职业培训院校思政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专注执着精神,利用平时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专注度的互联网技术,将其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强化其专注执着的能力。
(四)创新精神
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这一要素,同样,个人的长远发展也需要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阶段,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应与时代发展步调一致,向着“高精尖”的目标进发,而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也应满足“高素质”这一要求。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向社会输出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且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此,职业培训学校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助力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工匠精神与职业培训学校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
(一)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职业培训学校应将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在思政课程中巧妙融入工匠精神,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工匠精神既是职业精神的一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工匠精神的引入能够解决现阶段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单一化、理论化的问题,创造性地将思政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更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提升人才效益
不难发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具有较高的重合度,两者都强调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尤其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渗透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强大的助推力,能够切实提升人才效益。当前,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在毕业后会进入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劳动,成为普通的“打工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并不高,也没有主动学习工匠精神的意识。由此,教师针对性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固有认知,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落实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措施,工匠精神的渗透便是职业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之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从社会及国家角度出发,表明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从内容还是过程来看,工匠精神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契合,即提倡劳动者秉持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所以说,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三、工匠精神与职业培训学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融合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课程任务
思政教育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工匠精神高度概括了劳动者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可以思政教育课程任务为切入点,针对现阶段职业培训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对未来发展缺乏规划、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借助工匠精神培养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注执着能力,强化其意志品质,使其认识到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能够自觉从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提升,做好科学合理的学习职业规划,成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融合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课程价值
思政课程主要从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两方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既符合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贴合思政教育对学生伦理德性、内在品格的培育要求。因此,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课程价值是互通的,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能为现代企业竞争发展创造适配的人才基础,进而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发展。
(三)融合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课程内容
结合职业培训学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来看,工匠精神在思政课程中的渗透主要有两个关键点。其一,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一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以及职业能力,那么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为学生列举一些道德模范实例,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遵循道德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工匠精神与职业培训学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本载体,实现工匠精神培养常态化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结合思政课程本身的特点,从而把握工匠精神的渗透点,更好地传达工匠精神内涵,确保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将自身的认知与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可见,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养效果。
一方面,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基本载体,着重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启发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保持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为此,教师可列举校园乃至社会中的优秀代表和模范人物,发挥工匠精神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从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方面教育、感化学生。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先锋榜样,如“肝胆之父”吴孟超、“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等。从这些榜样的先进事迹中,我们认识到,在工匠精神指导下,先锋榜样们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师要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心灵,引导其自觉学习先进人物敬业、刻苦、创新的品质,锻炼自身优良的精神品质,并外化于实践活动中。
另一方面,针对思政教育单一化、理论化的现实问题,教师可设计一些实践项目来辅助工匠精神的培养,借助合作实践及展示评比等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强化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为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渠道搜集本专业、本行业中的先锋人物事迹,提炼出人物身上的工匠精神,并高效整合相关资料,以幻灯片、视频、情景剧等多样化的载体进行展示,突出行业榜样事迹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准确传达出他们的精神品质。通过开展此类实践活动,学生能主动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外化表现,在先锋人物事迹的感染下自觉传承工匠精神,实现知行合一。
(二)将工匠精神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培训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导向,兼顾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塑造,使其成长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时代职业人才。首先,教师应结合工匠精神与职业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担当,能够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助推改革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三)将工匠精神与社团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相结合
实践性强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工匠精神与职业培训学校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一方面,教师可带领学生组建具有专业特点的社团,将思政知识及工匠精神融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辅助、引导、审核,学生则自主设计、实施活动方案,以实践弘扬工匠精神。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工匠精神人物展览,或是与本地企业沟通联系,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观摩学习,了解一线员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状态,以此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相关行业的认知,近距离感受从业者身上的敬业、刻苦等品质,自觉了解、学习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机构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公共志愿服务,帮助其了解身边的公益活动。服务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向,并与活动举办方做好预案,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性。同时,教师要记录下学生志愿服务的精彩瞬间,增强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仪式感”与“成就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结合工匠精神内涵书写志愿服务心得的任务,培养学生奉献社会、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而这些品质与工匠精神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四)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宣传工匠精神
进入全媒体时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与互联网技术存在着紧密联系。为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丰富工匠精神培养形式,教师应积极开发建设网络宣传平台,在其中开设弘扬工匠精神的板块,并借助视频剪辑、配乐、实景拍摄采访等技术手段,以微视频融合工匠精神与思政知识,在板块中进行展示。此外,教师可在学校官网增设优秀毕业生展示栏目,也可在微信公众号推动校友谈工匠精神的特色栏目,发挥同辈引领的作用,促使学生以其为榜样,学习工匠精神内涵,优化自身意志品质。同时,特色栏目的开辟能够让在校生了解到毕业生的择业历程,从其选择职业的原因、职业与自身理想的联系、实际工作内容与预期的差距、工作困境及突破困境的办法、其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中收获许多实用的经验,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追求,做好职业规划工作,通过加强在校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训练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立志成为一名“能工巧匠”,以过硬的专业本领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工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工匠精神则是创新创业的精神源泉。职业培训学校应明确自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思政教育中合理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造就一批有技术懂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德技兼修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